浙江在線1月29日訊 進入冬季,浴場裡,人氣旺起來了。部分洗浴場所引入了魚療,據說,這種其貌不揚的小魚喜歡啄食人的角質,看起來就像在與人親吻嬉戲,故而得名「親親魚」。而人在做完魚療後,皮膚也會又嫩又滑。浴場裡,不少浴客就是衝著魚療來的。那麼,這種魚療,到底是否健康衛生呢?
熱衷魚療的市民不少
近日,在江東區一家大型浴場裡,記者看到,魚療池裡,估摸著有數千條「親親魚」,邊上坐了十五六名浴客,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多數人只是把腳和小腿浸在池子裡,有一名年輕女性乾脆跳進了池子,只露出頭在水面上。
浴客中,有的已經非常習慣魚療了,他們或聊天或發呆,任由一群群小魚在腳上、腿上「親吻」。有的是初次嘗試魚療,小魚輕咬腳底的感覺,酥酥麻麻的,既新鮮又有趣。
一名約30歲的女性浴客告訴記者,自己一個月前接觸了魚療,覺得很好玩,之後,幾乎每周都會來做一次,「做魚療可以去角質,多好啊,又天然又健康,比美容院裡好多了。」她說,自己現在經常帶著家人和朋友一起過來,大家都很喜歡做魚療,特別是一些孩子,一來就直奔魚療池。
浴場方面的工作人員介紹,「親親魚」是浴場的一個特色項目。這些小魚是從土耳其引入的一種熱帶魚,它們體長不過兩三釐米,可以在超過40℃的水中生存,喜歡啄食人的角質和毛孔排洩物,可以去除老化角質、清潔毛孔,讓皮膚又滑又嫩。在日本和韓國,魚療是非常流行的一種美容養生方式。
「親親魚」會傳播多種血液疾病
「親親魚」真有美容保健的效果嗎?皮膚科醫生對此持保留態度。理論上來說,「親親魚」確實可以幫助角質代謝,對於角化過度、角質增生的人來說有一定好處。「通過魚療,老皮沒了,新皮生了,皮膚就會變好。但魚療也可能引發一些麻煩。」市李惠利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王佳華說。
前兩天,有一名中年男子因為腿腳紅腫熱痛來皮膚科就診。經診斷是淋巴管炎,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丹毒。男子說,自己幾天前去洗澡,第二天左腳就腫起來了,又過了兩天,小腿也跟著變得又紅又腫,還有些痛,一摸,明顯比身上其他地方的皮膚要熱。
男子透露,那次洗澡時,他順便做了魚療,由於是第一次做,感覺蠻新奇的,又想著自己腳上有老繭,要讓小魚好好清理下,就做了半小時之久。
在排除其他可能後,王醫生認為,這名男子的丹毒,就是魚療不當引發的。因為,小魚清理人體角質的方式說好聽了是「吻」,說實在了是「咬」,咬得深了,就會在皮膚上形成一個創口,這個創口,就是繼發各種感染的門戶。加上魚療池的水是不流動的,水中大量肉眼看不到的細菌、病菌,就會經由這個創口進入人體。
小魚東咬咬,西咬咬,還在無形中充當了一些血液疾病的「中介」。這種情況就相當於蚊蟲叮咬,或是一次性針頭反覆使用,都可能傳播包括B肝、愛滋病和梅毒在內的多種血液疾病。
因此,大家與「親親魚」親密接觸時,還是謹慎些為好。首先,魚療的間隔時間不要太近,人體的角質代謝以28天為一個周期,魚療做得太勤,每次時間太長,角質被過度清理,就不能發揮保護皮膚的作用了。其次,做完魚療後,要仔細檢查,如果有創口,要及時塗抹一些抗生素軟膏,之後,保持局部清潔、乾燥,幫助皮膚癒合。至於皮膚原來就有破損的人,一定要等到破損完全好了後,才可以去做魚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