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了這個題目,很多看官就會問:蜥蜴篇?合肥有蜥蜴嗎?
合肥是有蜥蜴的,但基本都和溼地關係不大(所以這期寫的有點牽強附會),合肥最常見的蜥蜴就是壁虎。
1、多疣壁虎:合肥最常見的壁虎是多疣壁虎。
亦稱壁虎、天龍、守宮、鹽蛇、蝎虎。爬行綱,壁虎科。體扁平,背面暗灰色,有黑色帶狀斑紋。常在壁上活動,捕食燈光下的蟲子,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小壁虎找尾巴》的課文也人人耳熟能詳。
(長出一點點新尾巴的壁虎)
具體特性能大家也很清楚。這裡只是想糾正兩個錯誤的謠言。第一,壁虎都是沒有毒的,大家不要害怕,一般不會咬人,就算你捉他被咬了,也不會有任何問題。很多時候,他們連人類的皮膚都咬不破。第二,壁虎斷掉的尾巴還亂蹦,只是為了吸引天敵的注意來,並不會鑽到人們的耳朵裡,讓人們變成聾子。
2、無蹼壁虎:
合肥還分布著一種壁虎,叫無蹼壁虎,據說是中國特有種。其實如果不抓到手裡,沒幾個人能瞅一眼分辨出來哪個是無蹼哪個是多疣?蛇老闆不行,即便是真正的研究這方面的科學家也不行。習性也差不多,大家知道一下就可以了。
3、寧波滑蜥
寧波滑蜥(Scincella modesta (Giinther,1864))是石龍子科滑蜥屬的一種動物。雖然叫寧波滑蜥,其實在中國分布還很廣,安徽也很多。很多蜥蜴在合肥不能算嚴格的溼地動物,它們喜歡乾燥,市區的大蜀山(很多)和環巢湖的山上都有。以小型昆蟲蠕蟲為食,也會斷尾逃生。
4、藍尾石龍子:
石龍子科的小蜥蜴,是合肥產蜥蜴裡的顏值擔當,幼體色彩極為鮮豔,背上有五條縱紋,所以又稱為五線藍尾石龍子。(有很多石龍子幼體都是這樣藍色的尾巴)。棲息於長江以南的低山山林及山間道旁的石塊下,喜在乾燥而溫度較高的陽坡活動,但在茂密的草叢或平原地區比較少見。春季捕食昆蟲等,其中害蟲約佔食蟲量的46%;夏季食物內容更為廣泛,主要成分也轉化為叩頭蟲幼蟲、鼠婦和螞蟻等,害蟲的比例也隨之相應增加。3月下旬或4月初出蟄。每年繁殖1次,6~7月產卵5~9枚,卵乳白色而略泛紅。(也會斷尾)
在合肥地區,肥東的浮槎山比較多。
5、中國石龍子:
中國石龍子(學名:Plestiodon chinensis)為石龍子科石龍子屬的爬行動物。體長一般為207至314毫米,體較粗壯,在中國的石龍子類裡面是最大的。一般分布在長江以南,蛇老闆在合肥地區沒有見過,但安大的馬昊昊等人說在肥東浮槎山遇到過多次,我也不得不相信,改天我也去找找看吧!
白天活動,常發現在路旁、田間、土埂或石塊不動,伺機捕食,主要以各種昆蟲為食,亦吃小蛙、蝌蚪等,偶爾也會攝取植物莖葉。蛇老闆以前在動物園的爬行館裡把別的小蜥蜴和中國石龍子養在一起,後來都被它咬死吃了。(也會斷尾)
6、北草蜥:
蜥蜴科,草蜥屬的,特色就是尾巴長超過體長的2.5倍,生活時體色變化較大,體背草綠、棕綠或棕色,體腹黃綠或灰白,眼至肩部有一條淺縱紋,雄體背側有一縱紋,體側有不規則的深色斑,浸泡標本綠色變為淡藍色。
北草蜥棲居於山區和丘陵的荒地、農田、茶園、路邊、亂石堆、灌叢及草叢中。以各種無脊椎動物為食,如蝗蟲、鼠婦、蛾類幼蟲等。巢湖一帶的山上多見。(極易斷尾)
7、白條草蜥:
也是蜥蜴科、草蜥屬的爬行動物。和北草蜥相比白條草蜥體型圓長而稍扁平,尾長不超過頭體長的2.5倍,頭長為頭寬的1.7倍,頭長為頭高的2倍,其體色變化較大(灰褐色、淡灰色、土黃色、棕灰雜或黑褐色),腹部灰白色。
白條草蜥善於攀草爬樹,不耐嚴寒,蛻皮,具冬眠習性,食性較廣,以蛾類、蜘蛛、蝸牛、蝗蟲類和昆蟲的幼蟲為食,一般年產2窩卵,窩卵4-11枚,多棲息在荒山灌叢,雜木林邊緣、山坡、田地等處,分布於朝鮮、俄羅斯、中國。合肥市區沒有,郊外的山區常見。(也容易斷尾再生)
很多人會說,怎麼這麼多種動物我們在合肥好多年一個都沒見過?其實觀察動物是需要一定的專業知識的,觀察壁虎最好是在夜晚有路燈或者壁燈的老牆壁上,看草蜥你要找初春晴好的日子,上午8~9點爬山,在向陽的石頭上,會往往有驚喜。如果你不預先了解一下動物的基本知識,即便跑到滿是飼養動物的動物園裡,常常也會失望而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