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教授:只有精準診斷才能精準治療

2021-01-10 上海新聞網

  中新網上海新聞4月27日電(陳靜 尹學兵)根據2018年中國城市癌症最新數據表明,中國每天約1萬人確診癌症,到80歲左右患癌累積風險達到36%。往往人們「談癌色變」,很大原因是人體器官「不吭不響」,年年做常規體檢都正常,但一出問題就是癌症晚期。因此如何在綠色安全的前提下,早期發現癌症,並及時進行有效治療成為全民關注的焦點。

影像檢查知多少

  其實,很多人對影像檢查在醫院中的作用還不太了解。影像檢查利用各種不同的影像設備顯示人體結構和病變,達到診斷疾病的目的,它在醫學診斷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檢查手段。

  與傳統的影像學相比,現在的影像學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我們通常說的醫學影像檢查包括超聲科影像檢查,主要是普通黑白超聲和彩超都卜勒;放射科影像檢查,有X線攝影、CT、MRI(磁共振)檢查;核醫學分子影像檢查,設備包括骨掃描ECT,以及這幾年比較熱門的PET/CT和PET/MRI。

  目前,腫瘤的發病率逐年升高,給家庭、社會和國家都帶來了很大負擔。影像檢查可以發現和診斷各種腫瘤,這幾年隨著影像學診斷方法的改進,影像學在腫瘤的早診早治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上海全景醫學影像診斷中心院長張建教授在接受專訪時舉例說,多年來,美國絕大部分腫瘤的愈後其實沒有得到改觀,但肺癌除外。由於高分辨CT在早期發現肺癌癌前病變,特別是對周圍毛玻璃樣早期肺癌的診斷具有優勢,使得醫生可以對患者進行隨訪,在癌變前及時手術,因此肺癌的5年生存率都在90%以上,甚至更早手術後與正常人一樣。並且隨著胸腔鏡技術的日益發展,患者在手術第2天,甚至當天就可以下床行走了。 

  肝癌方面,在磁共振,特別是磁共振特異性顯像劑如磁共振普美顯特異性顯像劑應用以後,早期肝癌的發現及鑑別診斷的效果得到明顯提高,特別是對小於1釐米的早期肝癌診斷準確率非常高,都可以早期被發現。使用磁共振、鉬靶、超聲三聯的方法也可以及時篩查和診斷早期乳腺癌的診斷。

  腫瘤疾病並不可怕,只要早期發現,基本可以治癒。即使腫瘤到了中晚期,只要採取正確的治療方式,也可以帶瘤生存,關鍵是要進行精確的診斷。

  例如,PET/CT是目前世界上公認的腫瘤篩查最有用的工具之一。它可以發現其他常規影像技術不能發現的微小腫瘤病灶,同時進行精準的術前分期、指導臨床制定有針對性的個體化治療方案,提高腫瘤治癒率。有研究表明,肺癌、淋巴瘤這些常見的惡性腫瘤在治療前進行PET/CT檢查是分期的最好辦法。 

  雖然PET/ CT費用比較高,但是治療前準確的分期會避免以後不必要的治療或者因為分期不準確而導致的錯誤治療。

PET/MRI究竟有哪些優勢

  隨著設備和技術的發展,醫學影像診斷在臨床工作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談到腫瘤篩查時,我們大多數想到的便是PET/CT,它已被廣大群眾所熟悉。

  那麼當PET與MRI的結合,PET/MRI進入臨床後,可謂是又創造了一個高端健檢的「珠穆朗瑪峰」。PET/MRI充分利用了MRI增加軟組織對比度和無電離輻射的先天優勢,對病灶的定位定性更加高效。

  從常見疾病的檢查看,CT因掃描速度快、空間解析度高,通常用於肺、心血管疾病和急診的腦出血、腦卒中的篩查;MRI對軟組織的解析度高,可以多參數、多角度顯像,對神經系統、肝臟、軟組織、骨關節等軟組織比較多的地方的檢查效果較好;PET類檢查,因價格高、檢查時間長,通常用於慢性病、腫瘤類的診斷、分期、療效評估。 

  而採用MRI圖像與PET圖像融合的PET/MRI檢查能對癲癇灶準確定位,是診斷老年性痴呆、帕金森氏病等神經系統疾病的獨特檢查方法;對癌症的診斷更為精準,可發現人體微小腫瘤;在心肌存活性檢測和心功能評價領域提供了獨特的價值。PET/MRI心肌顯像是公認的評估心肌活力的「金標準」,是心肌梗塞血運重建治療前的必要檢查;兒童腫瘤中淋巴瘤、骨骼腫瘤和軟組織腫瘤均為發病率較高的病種。PET/MRI所具備的低劑量和40分鐘內快速全身掃描的優勢,為兒童腫瘤的診斷發現、精確分期和療效評估提供了重要價值。

  在國外,PET被視為健康體檢好手段,定期的PET/MRI健康檢查可發現一些無症狀的早期患者。在國內,只有全景醫學影像等為數不多的專業醫學機構配備PET/MRI深度健檢服務。

  張建教授說,PET/MRI是這幾年剛剛出現的高端影像設備,因為設備造價高昂,會操作設備的技師和會融合閱讀兩種圖像的人才都很少,因此檢查費用較高。但他相信隨著PET/MRI的逐漸普及,製造成本逐漸下降,未來肯定會走入尋常人家。 

 

 

做影像檢查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X線檢查:沒有太多注意事項,孕婦或者嬰幼兒需要根據臨床進行檢查。

  CT檢查:檢查前要去除身上的金屬異物,包括項鍊、玉佩、金屬扣子,否則有時會造成偽影或遮擋真正病灶,影響醫生觀察。同時注意CT對比劑過敏的情況。如果是增強CT,檢查前要禁食6小時左右,防止在增強對比過程中出現嘔吐造成窒息。

  磁共振檢查:金屬不能帶入磁共振檢查區域,硬幣、手錶、手機、髮夾等都要去除掉,否則可能會造成人員受傷或者設備損失。如果體內有植入物,一須事先與技師、醫生交代好植入物成分。一些鈦合金的新型材料可以做核磁共振,但鋼板不能做。磁共振對心臟起搏器、耳蝸助聽器也會產生破壞,所以除一些新型材料心臟起搏器外,這些設備也不能帶進檢查區。檢查前要將心臟起搏器的類型明確好,說明書帶好。 

  PET類檢查:PET類檢查最常用的顯像劑是氟18標記的FDG。FDG是葡萄糖類似物,所以檢查前需要禁食糖類至少6個小時,包括米飯、麵包。這是因為含有糖的物質會與FDG形成競爭抑制關係,造成腫瘤或者病灶不顯象,降低診斷效率。

  PET/CT檢查:在檢查前或檢查後可以大量飲用純淨水或者白開水,促進造影劑從體內排出,降低自身輻射劑量以及對周邊人的輻射劑量。 

  PET/MRI檢查:它的注意事項就是PET檢查和磁共振檢查的注意事項加起來。PET類檢查時間比較長,從問診、登記、注射FDG藥物到顯像、醫生觀察圖像,可能會長達2-3個小時,所以檢查前大家要預留好時間。 

  此外,磁共振、PET/CT、PET/MRI檢查需要靜臥在檢查床上10分鐘以上,所以一定要注意有部分患者因為心功能、肺功能或者背部有病變的原因不能長時間靜臥。還有兒童類檢查,特別嬰幼兒,一定要進行水合氯醛鎮靜使之配合檢查。 

  不過兒童如果沒有什麼特殊原因,張建教授不推薦進行影像學檢查。權衡之後,如果檢查對於患兒是有益的,他們才會去做檢查。 

如何做到精準影像的先行者

  張建教授所在的上海全景醫學影像診斷中心(以下簡稱「全景」)是上海衛建委批准成立的國內第一家獨立第三方影像診斷中心,2015年12月正式開始運營。

  全景影像專注於疑難疾病的影像學診斷,為廣大患者提供精準影像學診斷服務,深度健檢服務,以及多學科聯合會診等專屬醫療服務。配置了可篩選多種腫瘤、心腦血管病和神經內科疾病的「多模態」影像篩查設備——PET/MRI、PET/CT、16排CT、Flash雙源螺旋CT、1.5和3.0T核磁共振等影像診斷機器設備。在中心3樓,還有一個專用體檢區域,體檢項目範圍廣泛,特別是無痛膠囊內鏡項目,可以幫助體檢篩查者減輕恐懼心理。

  在人才方面,目前全景醫學影像已經建設了一支由影像醫學大家周康榮教授為首,擁有博導、教授、主任醫師等高級職稱的老中青結合專業醫療、學術團隊。

  經過4年多的發展運營,他們在神經系統、肝臟、肺結節的影像診斷方面取得了比較好的成績。PET /CT檢查人數、磁共振檢查人數、PET/ MRI檢查人數都在行業內名列前茅,積累了大量疑難病數據,圖像質量、診斷質量得到業內一致認可。 

  全景影像還通過「問計於臨床」,切實了解臨床所需,結合各中心影像專業優勢,開展各項新技術的應用。到目前為止開發了30 多項的新技術、新項目,包括腦PET/MRI影像量化分析、PET/CT雙期相掃描在煙霧病診斷中的應用、PET/CT在癲癇病灶定位診斷中的應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頸動脈斑塊易損性評估、肝臟特異性造影劑普美顯應用等,幫助臨床幫助患者解決了很多棘手問題。

  未來,全景影像還會圍繞影響人民健康的心腦血管和腫瘤等重大疾病,不斷做影像檢查和新技術開發,真正做到精準影像的先行者,深入健檢的實踐者和專屬醫療的提供者。

  張建教授,博士生導師。影像醫學與核醫學博士、博士後,上海市醫師協會理事,中國社會醫療機構協會理事,核醫學與分子影像專業委員會秘書長,中國醫師協會放射學青年委員會委員,上海市社會醫療機構協會理事,健康教育促進分會副會長,徐匯區優秀學科帶頭人,上海市徐匯區青年聯合會委員,徐匯區虹梅路街道紅十字會副會長,中國醫學影像AI產學研創新聯盟理事,《中華核醫學與分子影像雜誌》通訊編委,《中國社會辦醫》雜誌編委。擅長功能與分子影像學新技術的臨床應用,PET/CT及綜合影像診斷成果榮獲全軍科技進步二等獎。


註:請在轉載文章內容時務必註明出處!   

編輯:陳靜  

相關焦點

  • 近萬人齊聚高博醫學論壇 精準診斷與治療話題引眾矚目
    大會盛況  2020年12月12日,高博醫學論壇精準診斷與治療專場 隆重召開。  本著精準·整合·創新 的大會精神,本次高博醫學論壇圍繞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及治療併發症等在診斷、檢測、治療、監測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論壇中包含基礎研究、前沿技術,也有臨床實戰應用的分享,大咖雲集,精彩紛呈。  歡迎關注高博醫學論壇公眾號 ,稍後獲取直播回放連結!
  • 李思進教授:核醫學在冠心病精準診療中的重要作用
    前言:美國每年大約有800萬人次接受心臟核醫學檢查,中國臺灣地區每年有15萬人次接受該項檢查,而內地14億人口,每年卻只有10萬人次接受心臟核醫學檢查。怎樣能讓國內的相關心臟疾病患者也能及時得到精準的診斷和治療?據《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8》,我國冠心病患病人數約為1100萬,這一數字正繼續逐年上升,絲毫沒有下降的趨勢。
  • NGS腫瘤基因檢測賽道火熱:精準診斷來了,我們離精準醫療還有多遠?
    在這場匯聚了腫瘤學最前沿技術與先進理念的大會上,有一個詞被頻頻提起,那就是「精準」。什麼是精準醫療?對腫瘤患者來說,就是基於對個體基因的檢測,找到最有效的靶向藥,從而節省試錯成本,搶到最寶貴的治療時間。並且隨著病情的發展,在不同的階段使用不同的藥物及治療手段,最大延長生存期。
  • 李思進:核醫學在冠心病精準診療中的重要作用
    如果我們能對冠心病患者進行及時精準診斷,繼而使其得到精準的治療,患者可能會收穫一個更為健康的心臟,後續高額的開支也將因此避免。    但在臨床實踐中,處理這一病症的流程仍然存在值得改進的空間。就這一問題,中華醫學會核醫學分會主任委員、山西醫科大學校長李思進教授表示:冠心病診療需要解剖學和功能學相互結合,但由於缺乏廣泛共識,我國冠心病整體診療趨勢呈現重「有創」、輕「無創」的現象,這就帶來了過度診斷和過度治療問題,使一部分冠心病患者接受了不必要的有創性檢查和治療,不但未從中獲益,反而造成了更多的傷痛,也為醫保支付帶來額外壓力。
  • 研發快速、無創包蟲病早期精準基因組診斷技術
    包蟲病的特點是:無症狀潛伏期時間長,一旦發現症狀,病程已到晚期;藥物和手術治療效果均不穩定且容易復發;患者手術後生活質量嚴重下降。所以,早期診斷攜帶者(攜帶寄生蟲但不發病)和準確鑑定被感染動物是監測、預防和有效治療包蟲病的關鍵之一。目前,包蟲病的診斷主要依賴影像學方法。血清學免疫診斷不穩定,僅作為輔助診斷指標。
  • 精準放療也是癌症治療的優選
    近年來,河南省腫瘤醫院放療科通過科研領航,運用立體定向放療(SBRT/SRS)等先進技術,在亞毫米級實現精準打擊腫瘤的同時,減少對周圍器官損害,使得精準放療變成癌症治療的優選。精準放療 治療效果不亞於手術肺癌位居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率和死亡率的首位,其中,大約 80% 是非小細胞肺癌,手術常是首選的治療手段。
  • 【國際愛耳日】王秋菊:精準防聾 從無聲到有聲
    近年來,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展,遺傳性耳聾基因逐漸被發現,使聾病精準診斷和治療獲得了突破性進展。解放軍總醫院耳鼻咽喉研究所所長王秋菊教授是我國新生兒聽力及基因聯合篩查的提出者和實施者,一直致力於遺傳性耳聾發生機制及聾病預防預警的基礎研究與臨床應用。她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了Y-連鎖遺傳性耳聾,證實了人類遺傳學中第一個Y連鎖遺傳性疾病。
  • 「精準保胎第一人」陳建明教授工作室,成功落戶武漢送子鳥醫院
    2021年1月9日,武漢送子鳥醫院-陳建明精準保胎工作站暨子宮內膜調理中心成立儀式在武漢送子鳥醫院隆重舉行。參加儀式的有廣東省武警總隊醫院主任醫師陳建明教授、廣州海珠區中醫醫院主任醫師萬麗琴教授、湖北省人民醫院史玉霞教授、李愛斌教授、明蕾博士、湖北省婦幼醫院吳鶯主任、武漢送子鳥醫院許芊院長、業務副院長佟佳麗、科室帶頭人鄭頌主任等院內領導
  • 臨床需求「催熟」大Panel基因檢測市場 貝瑞基因搶佔腫瘤精準治療...
    來源:證券日報本報記者 張敏近年來,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是腫瘤治療的熱門領域,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是靶向治療還是免疫治療都需要分子診斷和基因檢測。「未來進行精準的醫學是現代醫學向未來發展的一個主要的方向,精準醫學的目的實際上是通過現有的技術手段把患者從當年的一個病分成真正的不同群體,為每一個群體的合適的患者找到合適的治療。」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胸外科副主任楊帆教授向記者介紹,隨著腫瘤基因組研究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腫瘤驅動基因被揭示,藥物靶點也越來越多,臨床對大Panel基因檢測的需求也越來越迫切。
  • 談醫論症 | 「咖啡牛奶斑」精準雷射治療效果好
    談醫論症 | 「咖啡牛奶斑」精準雷射治療效果好 2019-11-19 08: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肺癌基因檢測與精準治療|王潔教授vs菠蘿直播實錄
    菠蘿說大咖直播系列第二期,我們非常榮幸邀請到中國醫科院腫瘤醫院腫瘤內科主任王潔教授,為大家詳細解答「肺癌基因檢測與精準治療」的關鍵問題。特別感謝參與文字整理的兩位志願者Teresa和Suya;完整視頻可在人民好醫生App上搜索回看。
  • 口腔正畸才俊張建: 科學的治療計劃是保證效果的關鍵要素
    12月25日,在2021 年第四屆口腔正畸學病例研討會上,暨大穗華口腔正畸新銳張建醫生,同其餘眾多參賽醫生一樣,他也對自己的學術病例做了精彩分享。獨特的科研視角,新穎的學術觀點,得到了暨南大學口腔醫學院口腔正畸教研室主任、暨南大學博士生導師孔衛東教授等評委的高度認可。
  • 【精準醫學】獻禮中國醫師節,這三大分會獲批成立
    從事呼吸道感染疾病相關診治工作多年,擅長肺部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間質性肺疾病及呼吸系統常見及疑難疾病的診斷治療。分會將融合醫療機構的皮膚性病、藥學、檢驗、病理、分子診斷、影像、護理等專科,以及基礎研究、基因檢測、生物醫藥、大數據、人工智慧、幹細胞、疾病模型等相關領域的技術力量,積極推進皮膚性病精準醫學研究和應用。牽頭髮起人:
  • 永和智控:聚焦腫瘤精準放射治療 構建連鎖型腫瘤專科醫院
    聚焦精準放射治療 構建連鎖型腫瘤專科醫院  2020年,永和智控開啟轉型元年,在深耕水暖器材行業的同時布局醫療健康產業,力求成為中國腫瘤精準放射治療細分領域的龍頭醫療服務企業。  精準放射治療是一種極具優勢和潛力的腫瘤根治手段,相比於傳統放射治療,精準放射治療能夠減少對正常細胞的誤傷,不僅療效顯著,而且副作用少。
  • 上海聯合麗格杜園園教授受聘中國醫師學會精準眼整形分會副主任委員
    隨著「5G」科技飛速發展,醫學科學進入了精準與數字高速發展時代。為將前沿的科技、先進的學術成果轉化為領先的技術,更好的促進眼整形美容行業的整體發展和進步,在中國整形美容協會的領導下,精準眼整形分會應運而生。
  • 基因解碼基因檢測為榆林帶來精準教育、精準醫療
    現在難以治療的疾病如腫瘤、糖尿病、高血壓、罕見病是否會得到有效的預防、徹底的治療?5月21日,佳學基因醫學技術(北京)有限公司給榆林人民帶來一場「基因解碼,為健康成功導航的科技盛宴。」 將A、G、C、T四個字母的順序翻譯成為疾病的必然性、可能性的大小、發病的原因和治療方案,將基因序列轉化為人的生理功能特點、性格特徵描述、天賦潛能的理解等,從而為一個人的健康成功幸福人生提供信息指引。
  • 基因精準醫療步入臨床--小海龜科技數字PCR率先實現規模量產
    徐州市委市政府王強常委、李燕副市長及相關委辦局領導,國防大學南京政治學院王毅將軍、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趙超研究員、上海東方肝膽醫院吳衛東副院長、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姚陽教授、福建醫科大學歐啟水教授、中國農業科學院謝傳曉研究員
  • 「新技術」我院消化內科成功完成首例肝硬化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精準...
    內鏡下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精準斷流術(ESVD術)是目前最新且最有效的治療門脈高壓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的方法之一。近日,我院消化內科成功開展了首例內鏡下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精準斷流術(ESVD),標誌著我院消化道疾病診療技術又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 「精準是要義」
    ——2015年3月8日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廣西代表團審議時的講話  不搞大水漫灌、走馬觀花、大而化之  切實做到精準扶貧。各地都要在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第一書記)精準、脫貧成效精準上想辦法、出實招、見真效。
  • 更快速、更精準——病原體檢測技術展望
    、全國細菌耐藥監測網南方區負責人卓超教授,聊聊細菌檢測方法的最新進展與趨勢。另外,隨著分子技術的發展,開始逐步了解病原體的分子耐藥機制、毒力、生物學特點,有助於更精準地指導臨床診治。 就檢測技術而言,現在中國和國外在有些方面上是可以比肩的,如二代測序,在中國的應用就領先於歐美;比如新冠病毒,中國很早就能發現,也說明我們的分子檢測技術確實在國際上是領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