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杯美式咖啡,熱的,加牛奶,這裡喝。」
「好的。請問先生有星賞卡嗎?」
「沒有。」
「要辦一張嗎?可以積分有優惠的。。。。。blabla。。。」
「不要。」
「好的。請問先生需要加一分三明治或者蛋糕嗎?。。。。blablabla。。。。bla。。。。blablabla。。。很划算。。。。」
「不要。」
「要不要嘗試一下我們的新品XXXXX,blablablabbalba......買一送一喔!」
「我一個人喝兩杯會拉肚子。」
「。。。。。」
我就是一個碧池,極度厭惡星巴克這種兜售方式,特別是排隊已經很久了,店員還在不停問不停問不停問。我相信店員們也很無奈,這肯定是總部下的指令,因為顧客在這種點單過程中的慌亂迷茫,最容易帶來衝動消費,原來二十幾塊一杯咖啡,一恍就多買一份二十幾塊的三明治。這對於銷售可能大有幫助,可是對於顧客體驗就掉分很多。有選擇的時候,我寧願不去星巴克。
在商言商,顧客體驗也不是無限度的,人家總得賺錢對不對?可是,這兩者是真的完全對立的嗎?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既提高體驗,又提高收入?
有的。我又來介紹希思兄弟的書了!這是他們合寫的第四本書,叫作《The Power of Moments》,剛出版幾個月,中文版要稍等一下。
如它的標題所說,這本書嘗試分析為什麼我們會特別受某些moment影響,以至於我們會口口相傳替那個品牌做免費宣傳,或者那個moment讓人做出影響深遠的決定(比如說:在那瞬間,我立志要上大學),還有最重要的一個問題:我們可以人為設計這些moment嗎?
一如希思兄弟前面幾本書一樣,《The Power of Moments》還是寫得生動有趣,有大量案例支持,像「Pret A Manger咖啡店」,他們沒有建立煩人的會員卡制度(註:我沒去過國內的Pret A Manger,不知道他們會否有不同做法),他們的CEO Clive Schlee說:「我們不希望花錢建立那些很複雜的會員卡消費分析。」那要不免費送咖啡?行,可是怎麼送呢?是固定每星期二下午兩點送、還是辦一場免費活動,預先宣傳呢?
聰明的讀者們肯定發現這也行不通,為什麼?因為大家已經預期了會有優惠,它再也沒有驚喜了,而且大夥只衝著優惠而來,過後不一定再來,對於銷售沒有什麼幫助。
Clive做了一個違反直覺的決定:員工們每周都會有一定的額度,可以自由送出某個數量的飲料和食品,而且他們可以完全自主決定——我喜歡這個騎車的人、那個打領帶的人或者這個那個男孩女孩等。平均下來有28%的顧客會獲得一些免費的東西!
這樣子顧客的感受就完全不一樣了,你可能在領咖啡的時候,意外獲得一塊巧克力麥芬,你肯定感到很高興對不對?更重要的是,員工也更加開心。
還有一點,這種獎勵是有點隨機的,才不會讓你產生慣性期望——假如我每次來都送東西,突然有一次不送了,我還覺得是你欠我的!作者提到,營造moments的其中一招是要打破消費者原來的「劇本」,而不僅僅是一個驚喜。
可是,這真的對生意有幫助嗎?(我想到在國內一個差不多的例子:海底撈。海底撈的服務員有一定的金額權限,可以用各種方式滿足顧客的需求,所以我們才聽到各種「神服務」的故事,比如說:把客人弄髒的衣服拿去乾洗、給客人送生日蛋糕、最高甚至可以免單!)
希思兄弟提到,優秀的服務體驗有個特色,它們是「mostly forgettable and occasionally remarkable」,你不需要也不可能每一件事情都做得完美,你只要某些事情做得出彩,顧客就會有非常好的體驗。
麗思卡爾頓酒店(The Ritz-Carlton Hotel)有很多優秀的品牌故事,我最記得的是他們培訓員工的價值觀是要「Ladies and gentlemen serving ladies and gentlemen」。在《The Power of Moments》中記載了一個很有愛而且很成功的故事。
有一次,Chris Hurn帶著孩子去佛羅裡達州亞美利亞島上的麗思卡爾頓酒店度假,可是回來的時候,孩子把他心愛的長頸鹿毛公仔Joshie拉在酒店裡,Chris為了哄孩子睡覺,只能編一個故事,說Joshie正在酒店度一個很長的假期還沒有回來,先哄過去再說。
那天晚上酒店回電說他們找到Joshie了,按照正常的「劇本」,我們該以為酒店員工把公仔快遞迴去給Chris他們家就已經很好了,對不對?可是,這次麗思卡爾頓玩了一鋪大的!
是這樣的,Chris為了「連戲」,懇求酒店幫忙把Joshie放在酒店某張沙發上給它照個相就可以了,沒想到酒店居然寄給他一整本相冊,裡面有Joshie在酒店裡各種爽的畫面,畫風如下:
如果你沒看懂,Joshie正在曬太陽、做美容、跟其他動物在一起;
然後探訪鸚鵡先生,開車去沙灘玩,還當了一回保安實習生。
這事當然被傳開了,酒店抓住機會做了一場非常好的病毒營銷,這也是希思兄弟提到的「戰略性的驚喜Strategic surprise」。
「老外的攜程」TripAdvisor網站的報告顯示,對一家酒店感到「非常讓人高興的驚喜 delightful surprise」的顧客中,有94%會願意無條件地推薦該酒店,而「非常滿意」的顧客,只有60%願意推薦該酒店。(題外話:麗思卡爾頓酒店把這些故事看成非常重要的資產,不僅是用作宣傳,而是一種提升員工參與度的重要舉措。詳見他們的「領導力中心」網站)
http://ritzcarltonleadershipcenter.com/2014/07/the-ritz-carlton-a-tradition-of-storytelling/
問題還是那個:對,提高體驗讓顧客驚喜,更願意推薦給其他人,員工也更開心,可是這些能變成收入嗎?
美國西南航空曾經做過一個分析,研究顧客的重複訂票率如何受段子影響。
什麼?段子?是郭德綱那種段子嗎?
差不多。
經常坐飛機的人都知道,起飛前的安全廣播是很無聊的,你不能不聽,可是廣播的內容卻那麼枯燥乏味;以前還是真人示範時,負責示範的空姐空少通常都面無表情雙目無神,而乘客只顧著趁最後幾分鐘偷偷的刷手機,典型那種互相傷害的局面。
可是西南航空做了一件不一樣的事:讓空乘們自由發揮。比如說:這位阿姨級的空姐做了一次讓全體乘客歡呼鼓掌的安全廣播。
相對來說,我更喜歡另一家航空公司WestJet的這名男空乘:
話說回來,西南航空做了一個數據分析:在一年內乘搭西南航空多於一次的乘客裡面,看過「安全演示段子」的乘客,比沒有看過的乘客,平均在下一年多訂0.5張機票。
這0.5張機票代表什麼呢?他們計算過,假如能讓看過「段子」的乘客增加一倍,他們可以增加1.4億美元收入——每年;相等於每年多得兩臺737客機。他們的投入只是多說一些段子而已!
而且你可以看到,乘客們開心,空乘也開心(我相信他們是開心的),希望我國的航空公司可以考慮培養段子手,而不是改為製作那些噁心的動畫。
事實上,我國服務行業現在還是推崇那種統一的行為、統一的語言,遇到事情後統一的處理方式,很難給顧客創造超出期望的驚喜。
希思兄弟曾經訪問一名零售企業的高管Scott Beck,他提出零售企業增長的秘訣,是要『降低負面的差異性,增強正面的差異性。「這句話看起來像廢話一樣,到底是什麼意思呢?降低負面的差異性,意思是防止不同門店作出那些會傷害顧客體驗的差異性,比如說:這家麥當勞的漢堡跟另一家麥當勞不一樣,這是一種負面差異性,企業會開發各種系統來降低這些差異。
可是,如何對待顧客卻完全是另一回事。有些顧客喜歡跟店員聊,有些像我一樣最好離我遠點;有些進來的時候很嗨,有些可能剛吵完架。所以,鼓勵正面的差異性,企業的作業系統需要給不同顧客更人性化和即時的反應,服務人員需要有足夠的權限去打破「劇本」,像海底撈一樣。
我認為人工智慧、自動化服務當下正火,是否能作出超越顧客期望的驚喜,而不只是千篇一律的反應,將決定一家企業、一個品牌是否能生存下去。
我經常去的那家星巴克,曾經有一陣子店員嘗試跟顧客聊天,比如說他們會這樣問:「先生在附近上班嗎?」、「先生來購物嗎?」。。。。。
講這句話和聽這句話的人都很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