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是詩詞的創作者,我們只是詩詞的搬運工!如果你喜歡古詩詞的話,歡迎關注我!
記得當年年少時,蘭湯浴罷試新衣。
三三五五垂楊底,守定龍舟看不歸。
端午節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端午節在傳承發展中雜揉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節俗內容豐富。
而關於端午節的習俗,大家第一印象肯定就是包粽子和賽龍舟了。賽龍舟與食粽子是端午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那除了這兩個以外,還有哪些習俗呢?你又知道多少呢?別急,我們配合著詩作,一起來看看!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
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凌處雪微微。
衝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
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
這首詩描繪了端午時節龍舟賽上,鼙鼓初擊,獸頭吐威,萬人助喊,多船競發的動人場景。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它最早當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其起源有可能始於原始社會末期。至今已流傳兩千多年。
史書記載,賽龍舟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興起的。由此可見,賽龍舟不僅是一種體育娛樂活動,更體現出人們心中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戶戶都要灑掃庭院,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唐殷堯藩的《端午》裡就有詩云:「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不僅如此,宋歐陽修的「菖蒲酒美清尊共。葉裡黃驪時一弄。」宋許文通的「玉粽襲香千舸競,艾葉黃酒可驅邪。」也都有提及。
「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這裡寫的是宋代女子在端午日按照民間風俗,彩線纏玉臂,小符掛雲鬟,互致節日祝賀的詩句。
中國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端午節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裡。
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裡,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衝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端午節佩戴香囊是我國的特色民俗。從傳統醫學的角度出發,也是屬於中醫「治未病」的範疇。在古代,就有「帶個香草袋,不怕五蟲害"的說法。
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愛。
在中國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濃濃愛意。
「騎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婦把景擷。」這句詩就很好地表達了當時人們佩香囊的情景。
說完了這麼多習俗,當然不能忘了我們最原本、最傳統的吃粽子呀!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那麼,你是甜黨還是鹹黨呢?
1921年,一家名為「五芳齋」的粽子店開業了。如同許多中國老字號一樣,五芳齋開啟了它生命中富有傳奇色彩的大門。
這麼多年過去了,五芳齋依然煥發著年輕的光彩。而我,也越來越喜歡吃五芳齋的粽子。我不得不承認,也許我喜歡的根本不是粽子,而是那一份端午的情懷!
端午節到了,給家裡人買份粽子吧!這是我們所有人都割捨不下的家國情懷!
碧艾香蒲處處忙。誰家兒共女,慶端陽?
謹以此文,祝屏幕前的大家端午安康!
完。
本文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