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劇《破產姐妹》2011年播出的時候,無疑填補了某種空白。在之前美劇市場普遍年齡群不是太老就是太嫩的整體環境中,《破產姐妹》適時填補了二十幾歲觀眾群這一市場空白。在它之後,似乎才是《衰姐們》(2012)、艾米·舒默,以及同樣的女性重口味喜劇《大城小妞》(Broad City)。
雖然,不得不承認的是,剛剛更新完的第五季似乎沒有第一、二季那樣黑色和重口味了,但2011年當《破產姐妹》甫一出世的時候,還是給人一種清新大膽的獨特魅力,是很能脫穎而出的。從年齡層偏大的《絕望的主婦》《欲望都市》,或太過高中生的《緋聞少女》《美少女的謊言》《90210/新飛越比弗利》,終於有一部美劇開始聚焦剛剛走上社會的年輕女性群體。探討她們的生存與掙扎、現實和理想。
學者雪莉·弗德瑞克(Shirley Fedorak)在《大眾文化:一種每日生活的文化》(Pop Culture: The Culture of Everyday Life)這本書中試圖用她的專業人類學來解釋人們對於任何大眾文化(電影、電視、流行音樂、小說……)的迷戀。當「檢視當今社會」的時候她時常有一種困惑,即當下最受歡迎的一些流行文化產品,它們受歡迎的深層原因究竟是什麼。
《破產姐妹》首先在於大膽探討了年輕女孩經濟困窘的這一社會問題,直面了「大家或許都窮過」這種現實。當時拍板買這部電視劇的前CBS電視臺娛樂部主席妮娜·塔斯勒(Nina Tassler),年輕時就也經歷過「破產」期。事實上,如果不是生而富有,很多人或許都多多少少體會過這種「錢不夠花」的尷尬。《破產姐妹》恰恰是將這種尷尬從諱言走向大眾。又同時包含一種勵志向上的色彩。每集結束,電視劇都會打出兩個女孩的銀行存款餘額,五年過去了,她們幾乎還是沒有存下什麼錢。
於英美文化習俗上,破產也不像在中文裡具有那麼強烈的羞恥和幻滅感。很多英美國家的年輕人都會把「破產」當成一種口頭禪。在這樣一種形勢下,2011年,當有兩個年輕女生在電視上說「我們快要付不起下個月的房租」時,一切在經濟危機的大背景下正顯得新鮮有趣和適逢其時。
作為女性喜劇,《破產姐妹》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是它的直言不諱、「粗魯」甚至「冒犯」。第一季推出之所以讓人眼前一亮和它「粗魯直諱」的臺詞風格有著莫大關聯。劇中主角麥克斯(Max)的臺詞大都直接、冒犯、直抒胸臆,就算對以「直接表達」為習慣的美國人來說,或許都算「太直了」。以至於這部劇剛剛播出的時候飽受爭議,2012年時甚至達到了一個「全民皆罵」的時期。很多觀眾認為此劇太「冒犯別人」,充滿種族歧視和刻板印象。
可是,有些東西就是越有爭議越火。第二季在種種爭議不斷下,還是獲得了1000多萬的觀眾總人數,成功續訂第三季。
直抒胸臆也是《破產姐妹》的一個最大魅力。主角麥克斯自小身世坎坷、洞悉世事,所以對於整個世界的看法,是黑色的。這也使得她經常能站在一個獨特的角度,去嘲笑、譏諷別人。可她也如此真實,將很多人平常不敢講之看法,大聲說出來。剛剛結束的第五季最後一集,麥克斯看見餐廳裡一個三十幾歲模樣的男子在一個周二工作日的下午,穿著一條背帶褲,正在塗自己的填色本。她立即就看不過去了,說要「教育教育」他。於是她走上前去直接問:「Why?」指他為什麼要塗填色本這種東西。男子立即說:「哦,這可以緩解壓力非常有禪意……」麥克斯說:「你知道,sex也是可以緩解壓力的嗎?而且,你大周二下午沒事幹在小心翼翼為一隻獨角獸的屁股填色,那證明你也沒什麼太大的生活壓力嘛!」
臺詞不俗是這部劇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而它背後的因素則為《破產姐妹》的共同編劇是麥可·派屈克·金(Michael Patrick King)和惠特尼·康明斯(Whitney Cummings)。前者是《欲望都市》的王牌編劇。《欲望都市》那一段段警言式臺詞到今天仍被奉為經典。後者惠特尼首先自己就是單口相聲藝人出身,2011年也自編自演了電視劇《惠特尼的煩惱》。
「女性視角」是《破產姐妹》的一個重要因素。於是雖然是寫「女人劇」出身,但麥可·派屈克·金還是很清楚自己需要一個真正的「年輕女性」加入自己的團隊,使這部劇能貼近年輕女性群體,為她們發聲。值得一提的是,惠特尼本人在她二十幾歲的時候也經歷過破產階段,所以她深切明白劇中兩個女主角遇到的一切問題以及沒錢的尷尬。惠特尼之前的單口相聲就已經和麥克斯的臺詞風格很像,可是不知為什麼,這些優秀的語言,似乎透過麥克斯這一虛構形象的演繹,才會更好玩、更有新的火花。惠特尼之前自己的電視劇《惠特尼的煩惱》也時不時閃現機智幽默的臺詞,只是,畢竟沒有像《破產姐妹》那樣成為一種現象。播出兩季後就沒有續訂了。
或許寫作和演戲終究是兩回事。又或是,在視覺世界裡,人們畢竟還是膚淺的。《破產姐妹》兩個主演的顏值也是這部美劇如此受歡迎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英語文化國家,凡是涉及「喜劇」,特別是在「單口相聲」界,無法迴避的兩個問題就是「種族歧視」和「刻板印象」。喜劇人們也必須靠這兩點讓觀眾發笑。而這兩者,也是一切爭議的起點。縱觀現在各路喜劇、脫口秀、民間單口相聲,無不充斥的是這兩者融合而成的段子。拯救這一切的其實是西式幽默中的「自嘲」。正是自嘲,使觀眾寬容。喜劇人除了嘲笑社會現象,更嘲笑自己。《破產姐妹》中麥克斯也是這樣。
雖然說電視劇終究是虛構作品。但我覺得《破產姐妹》現實感最強的地方就在於:它告訴人們,努力也不一定會很快成功。如今,當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努力工作數年後,發現自己並沒有像一些電視劇裡那樣突然得到一個機遇而迅速崛起。這時他們開始厭惡影視劇中的主角那麼容易成功,再一次明白一切都是假的。而《破產姐妹》裡的成功速度卻幾乎和現實一致。五年了,劇中顏值、才華、努力都有的兩個主角,還是住在布魯克林那間破公寓。於是正在觀劇的觀眾看著自己也同樣始終沒有崛起的現實,或許就沒有那麼絕望了吧。
總的來說,《破產姐妹》整個第五季雖然有起有伏,但這兩對姐妹還是繼續堅持了下來。既沒有絕對成功,也沒有完全失敗,一直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不斷前進。從第一季時去慈善商店買衣服的那種慘,到第五季時她們雖然拿到電影投資,但還是在餐廳當服務生。這不禁讓人覺得這部劇和現實生活真的很像。
電視劇的一大亮點當屬每集開頭,當麥克斯遇見各種奇葩顧客,無情嘲笑他們、針鋒諷刺他們的那一小段。既針砭社會現象,又一吐很多觀眾心中對特定群體積壓的某種不爽。比如:帶著電腦在咖啡館坐一整天又無所事事的人、太保護孩子的母親、難伺候的老太太群體、無故對人打響指的人……《破產姐妹》用一種更華麗形象的方式將單口相聲中的「抨擊」「發洩」,大聲展示出來。既一掃積鬱,又年輕可喜。
(三聯生活周刊 2016年第23期 編輯:重慶晨報-上遊新聞 趙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