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2021年的首個工作日,「節後焦慮」登上了新浪微博熱搜榜單,已經有了超過1億的閱讀量。不少網友分享了自己的「節後焦慮」——空虛、焦慮、無法認真工作和學習。
工作首日計劃告吹
95後情緒崩潰
24歲的嚴雨晴覺得,自己就是典型的「節後憂鬱」患者。「這次元旦節尤其明顯,感覺2021年的開頭就被毀了!」昨日中午,嚴雨晴在家中大哭一場,起因是自己的工作計劃當天完不成了。
嚴雨晴是名自由職業者,主要工作是新媒體運營和接一些文案寫作。去年底,嚴雨晴早早就定下了今年的工作計劃,其中很重要的一項就是開發一個新的公眾號,主要用於分享重慶本地美食,「以前的工作主要是為別人進行運營,但我還是想做自己的東西。」
去年年底,小嚴很早就開好了新公眾號,並把前兩期公眾號的發布計劃列了出來,「第一期的稿子已經寫好了,當時計劃是1月4日白天把內容做最後編輯,晚上定時發出。」元旦節,小嚴給自己放了三天假,「就想著養精蓄銳,開年第一天有個好開始。」
4日一早,一個臨時微信會議邀請打破了小嚴的計劃,她的一位客戶說之前提交的新年產品宣傳文案需要修改,而且必須在當天交回。當天上午,小嚴家的無線網絡時好時壞,浪費了她不少時間。中午1點,原本計劃發布的公眾號文章還沒來得及編輯,客戶要求的文案也才修改了不到1/3,小嚴越來越焦慮,坐在電腦前哭了起來,「新年沒有好兆頭,這一年都毀了!」
有人焦慮不想上班
有人焦慮不夠完美
針對節後焦慮的問題,記者昨日採訪了10位重慶白領,7人表示會出現焦慮情緒,其中有5人覺得自己就是「不想上班」。
「假期快樂又短暫,放假結束又是辛苦打工人。」26歲的造價師李秦說,自己一般會在工作日前一天晚上就開始焦慮,不停打遊戲看電影,就是希望最後的時光不要過去。而29歲英語老師趙女士則會雷打不動地在節後上班第一天遲到,「今天又遲了1個小時,感覺什麼也不想做,就想待著不做事。」
另一些人的節後焦慮則來源於工作上即將面臨的挑戰。33歲的產品經理曲銳,從元旦假日就已經在焦慮了,「節後有一個重要項目需要面對客戶進行最終匯報演示,各種項目細節無時無刻不在腦子裡轉,整個人都在焦慮,就怕出錯。」而私營企業中層幹部李莎梓則在上班第一天弄錯了好幾個數據,「今年的業績剛剛壓線,根本不想面對年終。」
專家支招
接納焦慮情緒 設立緩衝期
重慶明亮心理諮詢所所長邱駟介紹,節假日後開始上班時,出現這些焦慮,都是真實正常的情緒。
特別是在元旦節後,年底接著年初,很多人會有新的打算、新的工作安排,當人們發現過去一年不盡如人意的東西太多,就會本能地想要逃避、休息。
另一方面,節假日期間,許多人會徹底放鬆,大量食用高熱量的食物或進行激烈的運動,這會給人們帶來疲倦感。元旦假期本來就短,又處於寒冷的冬日,人們在徹底放縱、透支精力後,沒有給自己時間調節回日常的作息、飲食習慣,突然回歸到有壓力、高強度的工作中,有焦慮情緒是正常的。
如何有效減少、避免這種情緒產生呢?首先,假期中最好適度放鬆,可以在節日結束前一天開始調整自己的狀態,回到日常作息、調整飲食結構。
如果出現焦慮,可以認同接納這些焦慮情緒,因為有焦慮是正常的。你可以放鬆下來,慢慢解決手上的工作與問題;可以允許自己有個緩衝期,不要一回到工作崗位就要求迅速回歸狀態,任何事情都有漸進的過程。而如果,在努力調整後還是不能讓自己適應工作、生活,就需要請求專業人士來幫助。
網友熱議
@想和你在一起是真的:一想想馬上就要跳出舒適區和安全區就感到焦慮。此外,對前程的迷茫和人際關係的無法掌控也讓我焦慮。
@觀星雜記:從小到大,一到周日下午,整個人都不好了,上了班也是如此。
@Aspiration·祖國萬歲:從最後一天假醒來就開始焦慮,一想到晚上又得按時睡覺就覺得這一天都不自由了。
@gemini7729:不想上班,好像一種本能的逃避,越想越空虛,越想越焦慮。
重慶晨報·上遊新聞記者 石亨
(責編:秦潔、張禕)
【來源:重慶晨報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