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沈釗
圖/受訪者供圖
2021年開年以來,A股市場迎來新年「開門紅」,尤其是1月4日首個交易日,上證指數上漲0.86%,時隔約三年後再次站上3500點大關,收報3502.96點;深證成指、創業板指則連續創5年新高,市場人士也普遍對春季行情有較好的預期。在這種情況下,投資理財成為了越來越多年輕人的選擇。
根據此前上海高金金融研究院聯合支付寶此前發布的《2020國人理財趨勢報告》,中國人正告別單一儲蓄思維,近四成網上理財用戶已具有把短期開銷、保險保障和投資增值資金做「三筆錢」配置的習慣。但與此同時,許多人仍然在理財過程中追漲殺跌,不知道該買什麼、怎麼買,學習理財,樹立正確的財富觀顯得尤為重要。
年輕人比上一代更具有理財意識
基民平均持有時間已近一年
實際上,在後疫情時代,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調整生活狀態、關注財務管理,以提升抗風險能力。在線理財教育行業品牌長投學堂日前發布的《當代青年理財圖鑑》就顯示,在投資理財這個領域,「80後」基於自身壓力,更偏向多方開源,理財投資需求多樣化;「90後」的表現則跳出刻板印象,理財接觸時間比父輩更超前,同時注重理財規劃和生活享受雙平衡;網際網路原住民「00後」愛好投資兩不誤,整體理財意識覺醒較早且趨向理性,或將成為投資界新星。
無論是「80後」「90後」還是「00後」,每一代際群體身上都有他們獨特的畫像標籤,這也導致理財觀念上的特點差異。《當代青年理財圖鑑》認為,理財是沒有年齡之分,也無關收入高低,根據人生階段設立具體理財目標,通過合理的財務規劃實現品質生活,是每一代人共同的目標。今年年初這場全球危機,更警示著大眾擁有良好的理財習慣和健康財富結構的重要性,在這其中,體系化、系統化的理財知識學習變得尤為重要。
長投學堂創始人兼CEO楊樂表示,當代年輕人正比父母一輩更早的萌生理財的意識,同時通過學習金融知識可以更好理解世界。
無獨有偶,《2020國人理財趨勢報告》也顯示,近年來,人們長期投資的理念正在增強。自支付寶平臺上線基金至今,「基民」平均持有時間為337天。2011年的一項數據則顯示,2004年至2011年間,中國開放式基金平均持有時間不超過180天。
「支付寶平臺上近四成基民的持倉在一年以上,也有三成人買入不到一個月就會清倉。他們之間的收益差距甚大」,螞蟻集團財富事業群總經理王珺介紹,持倉不滿一個月的人僅有一半能賺到錢,而持倉滿一年的近九成能賺到錢。堅持定投對普通人來說效果很好,定投一支基金的平均收益率是不定投的4倍。
「全民理財2.0時代到了。」華夏基金總經理李一梅表示,2013年,貨幣基金擁抱「網際網路」引發大眾對公募基金的關注,但大眾理財選擇仍較為單一。「不過,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有資產配置的概念,特別是當前伴隨網際網路成長起來的年輕人,可能會比上一代更具有理財意識。」李一梅說。
參與投資熱情進一步高漲
理財學習需要長期積累
自去年以來,居民參與各種投資理財產品的熱情得到進一步高漲,尤其基金類產品最受關注。從數據來看,百億爆款基金層出不窮,新基金髮行規模也創下新高,超過1.77萬億元。而CBNData發布的《2020中國網際網路消費生態大數據報告》則顯示,2020上半年國民可支配收入趨勢呈深V型,在一季度明顯承壓。國民消費心態也隨之變化,盲目消費不復存在,理性消費強勢回歸,理財和風險管理意識也同步上升。
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梳理正確的財富觀,如何正確地進行投資理財是許多人關注的問題。有觀點認為,當前中國社會對理財的需求正成幾何式增長,並將成為每一代人必須面對的終身考題,理財學習中包含的資金增值、財富增長、風險管理這一套系統工程,也會上升為長久的生活方式。此外,《當代青年理財圖鑑》也顯示,關注理財學習的群體同時也更重視持續學習和自我提升,以積極的生活態度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
「當下年輕人們對於基金、股票等金融投資工具的越發重視,這順應了時代發展的規律」 ,青年經濟學者、如是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朱振鑫此前做客線上沙龍《我和我的生活》時曾表示,知識在不斷更新,學習需要長期積累,年輕人要不斷學習,構建積極健康的財富觀,才能在未來享受財富積累帶來的真正自由。
當前,疫情雖然給財商教育帶來了可見的機遇與緩衝期,但整個財商教育業態仍處於一個相對發展的階段。此前,中國青年報社就與長投學堂聯合推出青年生活態度線上訪談節目《我和我的生活》,希望能借該節目鼓勵更多的年輕人去關注金錢觀、財富觀對生活的重要影響。「長投學堂推出定製化的在線理財課程,已累計服務了超過500萬付費用戶」,長投學堂創始人兼CEO楊樂表示,他認為自己有責任去喚醒其他人,在理財投資上改變他們的理念,從而更好地使用金錢這個工具。
來源|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陳澤雲
審籤|樊美玲
實習生|曾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