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榆中田野裡的草藥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我原以為草藥生長在深山老林,有空翻看《本草綱目》,圖文對照,請教中醫,才知道家鄉榆中的田野裡就有不少草藥。
四五片狹長的鋸齒形的綠葉緊貼地面,一根火柴杆粗兩寸來長的薹稈託起一個紐扣大小的花朵,花蕊是金黃的,花瓣也是金黃的,很有精神,綻放著生命的風姿和色彩,花朵凋謝後,花絮如煙似霧,隨風起舞,把種子撒進泥土,這是蒲公英。田野裡隨處都能看見它的身影。
蒲公英亦藥亦蔬。藥,可「解食毒,散滯氣,可入陽明、太陽經。化熱毒,消惡腫、結核、疔腫。」「摻牙,烏鬚髮,壯筋骨。」蔬,可當野菜,一年四季,春、夏、秋三季,都可採來食用。
茵陳蒿,矮矮的,灰色的毛茸茸的葉兒貼著地面,一墩兒也就茶杯蓋大小,灰頭土面,其貌不揚,是極為普通的一種蒿草,擷一墩,捧在手裡聞一聞,有淡淡的苦味。莖葉入藥,治「風溼寒熱邪氣,熱結黃疸」,「久服輕身益氣耐老,面白悅長年」。
與茵陳蒿相比,白蒿帥氣多了,香頭粗一尺多高的莖,葉狀如細小的柳葉,淺灰色,有光澤。根,治「五臟邪氣,風寒溼痺,補中益氣,長毛髮令黑,療心懸,少食常飢」,「久服輕身,耳目聰明不老」。
茵陳蒿、白蒿,生長於地埂、水渠旁,是常見的蒿草,前者耐燃,後者易燃,兩者和在一起可以擰成火繩兒。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火柴憑證供應,為了節省火柴,一些上了年紀的農民抽菸時,先用火柴點燃陰乾的火繩兒,再用火繩兒來點菸,這樣,用一根火柴就能多次點燃旱菸鍋,還能讓身旁的人點燃自卷的煙棒。
惡實,因「實狀惡多刺鉤」而得名。奇貌奇名必有奇才,惡實確有奇才。球形的子實,核桃般大小,周身是毛茸茸一釐米長的刺鉤,老鼠粘之,難以脫身,摘幾顆,放於糧屯、老鼠洞口,老鼠不敢再來,榆中話稱之為老鼠怕、染染(染,方言,黏糊、粘連)刺;籽,「明目補中,除風傷」;莖和根,治「傷寒寒熱汗出,中風面腫」,「久服輕身耐老」。
枝葉如槐,高三四尺,子扁如小豆,極堅,齒齧不破。根,小拇指粗,三四尺長,外赤中黃,拿到手裡就能聞到濃濃的甜味,這是甘草。以前,在荒蕪的田地、土崖邊會看到它的身影。近幾年,野生的少了,人工種植的多了。甘草治「五臟六腑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氣力,解毒」,「久服輕身延年」,有「協和群品」、「普治百邪」、「解百藥毒」之功效,有經驗的中醫開藥方,首樣草藥就是甘草。
夏天,你在田野散步,遠遠地聞到特有的麻味兒,循味而行,你的眼前一定會出現幾株這樣的植物,一尺來高,紫莖紫葉紫花,它的名字叫荊芥,有莊稼的地方就有它的身影。
防風,家鄉的人稱之為馬纓子,葉似胡蘿蔔葉,顏色墨綠,長在潮溼的地埂邊,它的名字就是它的藥效,防風。
麻黃,味麻色黃,名副其實的「麻黃」,其根皮色黃赤,長者近尺,有頭疼、牙疼之類的病,連根帶莖採來泡水喝,還真起作用。
我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先前只知道司空見慣的田野裡有莊稼、野草、野花、小鳥、小蟲,卻不知有很多種草藥,讓人有點慚愧。對於《本草綱目》,我只是粗略地翻看,也許記載於其中生長于田野的草藥還有很多,我們還沒有對上號。也許一些草藥生長於廣闊田野,而沒有記載於《本草綱目》,尚未被人們賞識,有待我們去認知,讓其造福於人。
這幾年,榆中人工栽培的中藥材多了起來,種子通過風吹、鳥雀糞便、搬運途中灑落等途徑傳播後,水渠邊、地埂旁、山坡上,有了「野生」的黃芪、黨參、柴胡、黃芩、秦艽等,儘管是偶爾看見的一株半株,也會使人產生遐想,讓田野多了一份情趣、希望。
悠悠歲月,默默無聞,用青春年華裝扮田野,身懷「絕技」,甘於寂寞,當人們需要的時候,任你採擷,無怨無悔,這就是家鄉田野裡的草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