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到了九月開學季,在一排排背著書包走進校園的孩子當中,我的目光常常會被一年級新生所牽引。
他們小小的身子,背著一個大大的書包,面對新的學校,新的環境,新的老師,新的同學,有的興奮好奇,有的歡呼雀躍,有的沉默觀望,有的害怕羞澀,......。他們並不知道接下來漫長的學習生涯會是怎麼樣的,將會發生什麼,然而,他們已經不可避免地感受到了一種緊張:在父母們耳提面命、反覆地叮囑下:「你長大了,從今天起不能再貪玩了,要好好讀書,認真聽課、按時完成作業。聽見沒有!明白了嗎!記住了嗎!
似乎一夜之間,無邪頑童成了小大人。誰能告訴我,長大真的是可以一夜之間就能做到的嗎?
除了觀察小小讀書郎,我也觀察讀書郎的父母。在校門口一大撥接送的人群裡,作為一年級新生的家長,也是非常矚目的,所有心情都寫在臉上。當孩子長著,長著,成了一名讀書郎時,幾乎所有的父母都開始上緊了發條,把孩子的學習當成了家庭中不可忽視的大事,大有一副要陪伴孩子一起寒窗苦讀直至金榜題名功成名就的架勢。
我相信,每一個孩子都希望自己像一棵樹,盡力地往天空去長,長得開枝散葉,長得人見人愛,花見花開。我也相信,每一位父母內心都期望那位最棒的最優秀的「別人家的孩子」是自家的娃,希望自己能夠真的可以幫到孩子,為孩子的成長助力,而非耗力。然而,作為一名多年與孩子和家長打交道的心理諮詢師,我清楚地知道,要實現這樣的願望,必須面對很多的困難和問題,尤其是作為一個一年級新生和家長。
我將這些困難和問題概括為三大類:
一、孩子的行為「偏差」。
比如:孩子不適應課堂學習,上課坐不住,時不時要做小動作,講空話,影響了老師的講課和同學們的學習,家長接到老師告狀電話,不知道該怎麼辦?
又比如:孩子行為習慣不好,很多事情常常不會做,不會自己吃飯,不會自己整理課桌、書包,不遵守學校規定,不聽老師教導,老師要求家長督促孩子改正,父母不知道怎麼辦?
再比如:孩子做事情動作慢,作業拖拉,寫得很慢很慢,或者常常忘記作業,心思不在寫作業上,家長該如何應對?
二、孩子的情緒「偏差」。
比如:孩子不愛說話,孤僻,不合群,有自閉傾向,或者愛生悶氣,經常無端地不高興,情緒低落;
又比如:孩子愛發脾氣,愛哭,情緒激動時會尖叫、吼、罵人、摔東西、抓同學的臉等傷害性行為;
再比如:常常感受到緊張、焦慮、煩躁,夜裡做惡夢,白天上課走神,注意力無法集中,啃指甲等等,很多情緒無法找到出口,得到有效的釋放。
三、孩子人際關係「偏差」。
比如:害怕融入到集體中,或者不知道該怎麼融入,常常感覺自己笨手笨腳,笨嘴笨舌,不重要,被忽略;
又比如:很在乎別人的評價和反應,總是擔心自己不夠好,不討人喜歡,為此常常取悅他人而失去自我,感受到壓抑、委屈;
再比如:常常陷入交友的煩惱中,不知道如何跟同學保持良好的關係,尤其是不知道如何正確處理三角關係,而倍感受傷,遇到高興或者難過的事,要不要和別人分享或傾訴,怎麼分享,等等......。
以上三大類問題,對一年級新生和家長來說幾乎都是第一次。所謂第一次就是之前沒有經歷過,也沒有可借鑑的經驗,而第一次出現的問題能否成功、有效的解決,毫無疑問將會直接影響孩子們自身的心理狀態和後面更長遠的學習生活。
那麼,如何有效地幫助一年級新生家長,讓家長們在一個溫暖的可信賴的抱持性的團體裡面,通過心理學親子理論的學習和實操練習,以及對家長們帶來的親子問題進行個案、對話和探討,從而有智慧、有技巧、有效能地陪伴孩子順利、穩定地過步入並適應小學生活,為後面更高年級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呢?《一年級新生家長支持性團體》就是基於這樣的情形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