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留學鄙視鏈的底層是怎樣的體驗?

2021-01-08 百度學術

01

經常在網上看到一類問題:「去哪裡留學好?」後來,這個問題有了一個引戰版本:

「留學圈的鄙視鏈是怎樣的?」

回答裡往往是一群歐美留學生,為了自己的母校和地區,與其他人吵得面紅耳赤,鄙視鏈大致如下:

常春藤的看不上北美其他學校;

北美留學的,鄙視英國留學的沒考過GRE;

英國的,鄙視北美和歐洲其他國家的都是村炮兒;

等歐美圈撕得差不多了,再合起夥來鄙視土澳。

每每看到最後,我就有口難言,心如刀割。Hello???照顧一下我們香港留學生的心情OK???

這時候,大洋彼岸的眾人才回過頭,像是剛睡醒一樣說:「啥,香港也算留學圈啊?」

還有人會同情地拍拍我:「在香港讀研啊?考研分數一定很高吧。」

其實,港澳臺學習屬於境外學習,取得的文憑和海外文憑一樣,需要去教育部申請一份海(境)外學歷學位認證書,像這樣:

但不管怎樣,香港留學生當之無愧地佔據了鄙視鏈的最低端。

02

後來我發現,就連香港留學圈內部也有一條自己的鄙視鏈—

處於top當然是本科留學香港的同學,尤其是港大、港科、港中文這三所學校的。因為他們的高考成績足夠上北大清華了,天選之子,自信都寫在接近4.0的GPA上。

其次是授課型碩士(Taught-program postgraduate),比如M.A.、MSc、MEd,等等。自費+一年制,能在短期內迅速獲得學位的優勢讓這種授課制碩士成了全球最火的留學項目,主要集中在英國、港澳等地。

港大用來展示授課型碩士美好生活的圖

然後是PhD和Post-doctoral,因為他們就是準學者,香港政府和八大院校會把這群未來的科研之星捧在手裡愛的供養,提供豐厚的獎學金。

他們一入校就被導師寄予了厚望,只待在未來4-5年,踏踏實實做研究就好了。

姚明被授予港大榮譽博士學位

對,到這裡我要介紹處於香港留學圈最底層的,研究型碩士(Research-program Postgraduate),一般是2年制,和PhD一樣有獎學金,畢業授予的學位是「哲學碩士」(Master of Philosophy),簡稱M.phil.

對了,我們有個跟奇異博士齊名的名字:哲、學、大、師。

我的哲學大師碩士學歷

為什麼Mphil才是留學鄙視鏈的最底層?

前幾天,我在朋友圈問了我留學時的朋友:請一句話吐槽Mphil.得到的答案除了擊中要害之外,還透露著一種不可名狀的辛酸,比如這樣:

其他的吐槽,基本概括了為什麼Mphil才是留學鄙視鏈堅實的底層分子。我大致分了幾類,供大家了解Mphil到底是啥——

1)哲學大師?我真的不是學哲學的!

每一個在畢業之後,選擇回內地工作的Mphil,120%會遇到這個問題:

「你是哲學碩士?我們這招的是醫生啊……」

「哲學碩士?你不是學中文的嗎?」

「呃,商科怎麼發的是哲學文憑啊?」

……

這也不單是內地的經歷了,一位曾以「哲學碩士」身份赴美訪學的朋友,講述了他辦籤證的血淚史:

再三解釋「I’m a computer science student」,籤證官依然狐疑地看著他的學歷證明,要求進行審核……

各位正在讀Mphil的朋友不必灰心,他們PhD也被問過同樣的問題:「啊呀,你一個哲學博士(Doctor of Philosophy),論文竟然和AI有關?」

只能說:要怪就怪翻譯軟體,哼。

翻譯軟體:怪我咯

2)屁股還沒坐熱就得走人?

多數選擇這個學位的人,在入學前已經做好了繼續做科研的準備,因此可以說,Mphil的定位是「PhD的儲備軍」。除了學制只有2年(個別專業要延長到3年),和PhD基本無異——

享受同樣的研究生獎學金制度,日常學業就是開題、和導師討論選題、中期答辯(也叫Probation)、提交論文、答辯、畢業。

此外,「拿人錢財,替人幹活」,除了要幫助導師完成相應的課題、實驗,還要承擔學院的一些義務工作,比如當tutor,協助教授給本科生上課,組織學院的orientation等等。

很多人以為,在香港留學的日常是這樣的:

蘭桂坊萬聖節派對

或者這樣的,中環shopping mall走九遍:

其實,作為並不比PhD輕鬆多少的Mphil,我們的日常是這樣的:面朝大海,開始讀reading.

接到tutor任務後的朋友圈截圖

以及像PhD一樣,日常祈盼自己不要延畢,早交論文早畢業:

3)PhD讀不下去,就讀個Mphil吧?

是的,不少人是為了讀博做準備才來申請Mphil的,也就存在一個普遍的現象:如果一個Mphil天資足夠,學術又很勤奮,導師會在第一年probation的時候,勸他轉成PhD(我們叫「transfer」)。

來自我機智的小夥伴

同樣,如果一個PhD沒過probation,那麼極有可能被導師勸說,拿個Mphil degree走人……所以,Mphil又叫PhD接收站。

4)同一個導師,PhD是親生的,Mphil是抱養的?

由於Mphil時限短,不少學生考慮以此作為赴北美攻讀PhD的跳板。很有可能的情況是:經過2年的磨合,剛和導師混熟,對research才找到點感覺,就要畢業去別的地方了,不少導師不願意錄取Mphil學生。

難怪有人會說:「同一個導師,PhD是親生的,Mphil都是抱養的」,倒也恰當。

也可以說,能申請到Mphil的人是很厲害的(不自覺地整了整衣領),因為據不完全統計,錄取率只有1%-4%左右,比PhD申請難度還要大。

5)失業率最高人群?

這是最悲傷的事實。既然Mphil是為了走學術路線的,這群抱著學術信仰的人,如果一時沒拿到理想的博士offer,多數會選擇家裡蹲,或者繼續申請。

於是,當學校開始做畢業去向統計時,Mphil就成了失業率最高人群了:2017年是2%,而本科生是0.5%,一年制的授課研究生是0。

香港大學2017年畢業生去向

更好笑的是,我和幾個關係要好的港大同學有個群,自從公布了這份報告,有人默默把群名改成:失業率2%群體……

一個悲傷的群名

其實,Mphil的真實生活是……

吐槽歸吐槽,你若問我,在香港讀個Mphil有什麼用?我想,用處大概沒世俗意義那麼多:畢業那年,我本計劃讀博,結果因為人文學科的獎學金比例縮水,我沒能申到dream school,也就告別了學術圈。

有很長一段時間糾結於是否有必要為了我的2年鋪墊,繼續讀博呢?畢竟我做了兩年的中國當代詩歌史研究,好容易找到點學術的感覺,proposal也寫得有模有樣,我該放棄嗎?後來因為種種原因,我終於確信自己更需要職場經歷,儘早完成社會化。

但這兩年的科研初體驗,以及在香港生活的日子,是我此生最值得、最不後悔的一段經歷。

成為Mphil的一個好處是可以申請學校緊缺的宿舍資源,也就能體會到香港的舍堂(「宿舍」之意)文化。

每個舍堂有各自的文化,本科生熱衷於參加各種各樣的party,在萬聖節把臉畫成魑魅魍魎,去街上嚇人;

快期末了還會「劈豬」——切一整隻烤乳豬,誰切到的肉塊最大最完整,就能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這是兩岸考生共有的樸素的「迷信」,和拜錦鯉沒什麼兩樣。

別說,自己劈的豬還挺……好吃

為了體現舍堂成員的團結,每學期我們還要舉辦一次高桌晚宴(High Table Dinner),女生穿小禮裙,男生西裝筆挺,外面皆為寬大的袍子,怎麼看都像是霍格沃茨在港島建分校了,一群小巫師重出江湖。

然而如果你不想參加任何活動,一心學術,也沒任何問題。這是在香港讀research program的最大好處:學校會為你提供最好的環境,因為學業永遠是第一位的。

我在這樣的環境中沒有任何不適,反而自處得愉快。周圍人都獨立的好處是,隨心所欲做自己的事,不必向任何人解釋。

由於Mphil沒什麼課,我會早起在公用廚房(pantry)做飯,今天是烤吐司,就著牛奶吃,對面是青蔥的山景。一個人做飯可以很容易,有時候擔心菜買多了會不新鮮,就索性把它們都炒了,用超市買的醬料,怎麼都好吃。

有一陣子朋友從西安帶給我一大袋辣子面,就趁機買了很多刀削麵,每次煮一把,然後將熱油和蔥花澆上去,撒一把辣子,當作油潑麵聊以慰籍。

在香港的時候,我慢慢發現自己很喜歡一個人做事,比如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跑步,一個人做飯,一個人吃飯,可以不被打擾,也不用擔心會打擾誰。後來才發現在香港獨自做事的人太多了,這是這個城市最吸引我的地方,你做什麼事都不會被當成weirdo.

03

離開香港很久,我才後知後覺:原來那兩年求學之路,恰如我們的人生。不管是科研,還是工作,還是生活,能陪你一直走著的,只有你自己。

Mphil比PhD還要考驗一個人的自律和對學術的執著,因為繼承了英式教育的「精英主義」,學校認為一個研究生是有能力把握科研進度的,導師只會在快到ddl的時候,才會冒出來善意提醒你一句。

交付論文定稿的那個夏天,我導不在香港,我在畢業學姐的遠程指導下,東跑西顛完成裝訂,抱著厚厚的四本論文給學院送過去。可是出乎意料,那時卻感覺出奇的輕鬆,原來看似再可怕再難的事情結束時,不過是稀鬆平常。後來和朋友聊起這段,我們笑稱這是獨自待產。

回想起這段時特給自己鼓鼓掌,想著原來我也挺勇敢,走了很長的路。

正如港大100周年校慶主題曲《明我以德》唱的:

「明我以德 明我以堅貞的勇敢

承繼了知識作護蔭

維護我思考的足印

無論 長夜再深

持續發光發熱

廣大學識彰顯我校訓」

兩年來,往返於馮平山圖書館和辦公室之間,進行大量沉浸式的閱讀、深耕的時光,我深知這段經歷在我以後的人生中,恐怕難以複製。

曾經我和許多人一樣,以為「文學無用」,以為「中文系畢業即失業」,可現如今我的許多高質量輸出,乃至走上自媒體這條路,都和幾年前對文學的執著,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如果說,今天的我才終於明白了何為「獨立的人」,學著用自己的觀點思考,那顆關於靈感的種子,正是在港大讀書期間種下的。

香港大學主樓Main Building

不管你在哪裡讀碩士還是博士,不管你在學什麼專業,珍惜這樣純粹的讀書時光吧,盡你所能,去思考,去探索,去觀察,去接納。

在人群中永遠保持獨立思考,保持一顆清醒的頭腦,這是在香港讀Mphil的兩年,教會我的最重要的事。

參考文獻:

Mphil or PHD?

Mphil Program of HKU

相關焦點

  • 淺談留學圈鄙視鏈
    二.地域鄙視鏈出國黨約定俗稱的,不同留學國家的鄙視鏈第一梯隊:美國留學生和英國留學生相互不服氣美國留學生鄙視英國的,理由是「英國的食物難吃,英國的學校水」英國留學生鄙視美國的,「美國的不會穿衣,去美國留學的是混綠卡的,一心 只會讀書」。
  • 學歷鄙視鏈存在嗎?海外留學鄙視鏈也有?
    學歷鄙視鏈真存在嗎?學歷鄙視鏈是真實存在,留學學歷鄙視鏈,留學國家鄙視鏈也存在,鄙視鏈:1.美國2.英國3.加拿大4.澳大利亞5.德國6.法國,最慘的是法國明明留學性價比高,連韓國等國家都比不過,法國擁有65個諾貝爾獎得主(世界第四)和14名菲爾茲獎得主(世界第二),但是偏偏法國留學含金量不怎樣,連國家的留學獎勵法國的名額是所有留學國家最少的。
  • 盤點:留學圈的鄙視鏈,過於真實!
    就連打遊戲都是,打Dota的鄙視打LOL的,打LOL的鄙視打王者榮耀的……留學背景鄙視鏈留學生也有這樣的鄙視鏈,「留學到底去哪裡好?」此類問題一出,就容易被討論成另一個版本:留學圈的鄙視鏈到底是怎樣的?
  • 從國內學歷鄙視鏈談談留學生從海歸變成「海叄」的三個真正原因
    就像我的一個朋友花了60多萬到英國留學,讀完研究生就直接回國開始找起了工作,途中就遇到了投了幾家國內大公司結果只有中聯重科給了面試機會,面試中HR指出他寫的中文簡歷有問題,而且又沒相關工作經驗,不屬於國內應屆生,文憑這塊也不是一流的大學,所以最後工資只給開了5000底薪,因無法接受留學回國只值這點工資,於是調整了自己的求職方向,開始轉戰外資企業求職,經過努力現已經是通用電氣的一名正式職工,現在的底薪有
  • 鄙視鏈就像一張蜘蛛網,裡面人人都是被鄙視者 - 第一批判
    鄙視鏈在每個圈層都是一個常見的事情,雖然大家未必會直接表露出的對別人的鄙視,但是看到別人不如自己的時候,難免還是會心中暗喜,那會想辦法找機會把自己比別人的優越用裝作無意的方式露出來。但是,要說一個不好的消息,鄙視鏈往往不是常見的那種有頭有尾的從高排到低的直線條。
  • 網際網路鄙視食物鏈大全:玩豆瓣的鄙視玩天涯的
    在鄙視已經變得公然、無畏、無所顧忌的當下,似乎不鄙視無以證明自己的優秀、高端與成功。你鄙視我,我鄙視他,鄙視食物鏈將消弭的等級制度再次建構,豎中指、翻白眼就是隔開自戀、自卑的「宮牆」。
  • 鹿先森毀於「音樂圈鄙視鏈」?
    對此,樂隊的解釋是,他們被「音樂圈鄙視鏈」給害了。而節目組的觀點大概是借高曉松之口說的那句:「哪個風格哪個領域裡都有寫得好的,都有臭大糞。玩某個風格不會被鄙視,玩得爛會。」言下之意是,鹿先森拿了低分,不過是因為他們玩的爛而已。真的是這樣嗎?其實鹿先森真的沒有那麼差……只是他們真不該選這首歌。
  • 盤一盤夜店蹦迪鄙視鏈……
    在昏暗的燈光下,擁擠的人群中混雜著香水汗味荷爾蒙的空氣裡肆意蹦迪是當代青年釋放壓力的不二之選上回講了電音圈中的DJ、曲風、電音節三大鄙視鏈今天蓄電CHN編輯部為你盤一盤夜店中常見的鄙視鏈穿搭鄙視鏈身著網紅淘寶款的人發誓要用最少的錢搭一身最亮眼的LOOK這邊黑超遮臉下衣失蹤那邊JK套裝加發光奶嘴當然少不了寫滿騷話的摺扇「今天不蹦迪」「明天變垃圾」摺扇之上,有問有答這是他們彼此之間心照不宣的默契身著運動風基礎款的人在戴著「有色眼鏡」人的眼中處於鄙視鏈底端
  • 嚴氏科技——區塊鏈新基建底層基礎設施服務商
    新基建底層基礎設施至關重要,是影響到未來數字新基建上層建築的要點。而嚴氏科技作為區塊鏈行業領跑者,致力於為客戶提供標準化、結構化的區塊鏈新基建體系,助力資方及客戶安全穩定的抓住區塊鏈行業紅利,成為為客戶提供專業的區塊鏈相關服務的區塊鏈新基建底層基礎設施服務商。
  • 女人,當你的男人足夠優秀時,你有沒有陷入「婚內鄙視鏈」
    女人,當你的男人足夠優秀時,你有沒有陷入「婚內鄙視鏈」《大江大河》是一部熱播劇,它深厚的歷史底蘊、精彩的劇情及演員精湛的演技徵服了萬千觀眾。但劇裡面兩位善良重情義的女主人公的命運,都讓人唏噓。這裡面單說說程開顏。
  • 社會心理學:你在「鄙視鏈」的哪一環?
    當下社會「鄙視鏈」流 行:理科生鄙視文科 生,看英美劇的鄙視看港 臺劇的,看哲學書的鄙視 看小說的,學馬術的鄙視 學畫畫的……這是一種自 我感覺良好而瞧不起他人 的現象,用鄙視他人來提 升自己的「優越感」。
  • 各位置鄙視鏈,暴露你的真實想法,猴子竟在打野鄙視鏈最低端?
    優越感這種東西在哪裡都有,遊戲中也不例外,不同職業的英雄之間會相互鄙視,就比如鎧爹和滷蛋,而同等職業的英雄之間也有相互鄙視的存在,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各位置的英雄鄙視鏈,暴露你的真實想法,猴子竟在打野鄙視鏈最低端?
  • 養狗鄙視鏈:養純種狗的瞧不起「串串」,買狗的鄙視領養的
    在學校、職場裡打滾久了,大家都應該知道生活中是存在有「鄙視鏈」的,鄙視像條食物鏈,是個繞不開的怪圈。當曹丕在《典論·論文》中說「文人相輕,自古而然」探討學術爭論之道的時候,他沒有想過,這個詞日後會成為文人之間爭風吃醋、相互「踐踏」與傾軋的託辭,更沒想到擴散到生活的各個角落。
  • 區塊鏈底層技術架構石墨烯介紹
    基於石墨烯材料的靈感,EOS創始人Daniel Larimer帶領Cryptonomex 公司團隊一起研發了石墨烯區塊鏈底層技術架構,並使該架構成為了區塊鏈領域優秀的核心底層架構。 幾乎具備了目前區塊鏈技術領域所有的技術優勢,真可謂集百家之長也。 基於此架構開發的項目包括有EOS、Steem、BTS、GXC、YOYOW等一大批公鏈項目。
  • 在HR圈流行的學歷鄙視鏈:邏輯粗暴,卻普遍適用
    最近,安徽衛視一檔叫《學霸是怎樣煉成》節目,因為一位前人事經理拋出的「會對非985大學生區別對待」的觀點而火了。   這位叫小米的前人事經理表示,他們參加招聘會時,會把985和非985的大學生簡歷分開放,然後離開時只帶走985大學生的簡歷,非985大學生的簡歷就丟在桌子上等著被清理。
  • 朋友圈鄙視鏈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鄙視鏈等級劃分與鄙視表情包
    鄙視鏈心理分析  智商優越感。看英劇的覺得自己智商高,看韓劇臺劇內地劇的被認為「腦殘」;理科生看不起文科生,隨便扔一個薛丁格定律出來就能把他們嚇哭。  年齡優越感。這就是山寨臺湖南衛視以及國內各種山寨產品被鄙視的終極原因。  品位優越感。自以為高雅的看不起顯得庸俗的,所以號稱喜歡《新周刊》雜誌的沒準天天晚上是抱著《知音》和《人之初》睡覺呢。  小眾優越感。人類總是需要一些東西來顯示自己與眾不同,比如富豪得靠花錢來突顯和窮人的區別,而另一個邏輯就是,喜歡的東西越小眾就越拽,顯得自己品味獨特。
  • 「當代鄙視鏈」都這麼細了,不是生活縮影說不過去啊 | 好奇心研究...
    從人類有了優越感這種情緒開始,鄙視鏈就已經貫穿了我們的生活。為了發現我們的生活裡,是否還有哪些意想不到的細節也受制於這種微妙的社會現象,周一我所在微信公眾號和知乎上發起了一項名為「最近,你都發現了哪些「當代鄙視鏈」」的徵集,得到了大家的熱烈反饋。
  • 哥倫比亞大學學長分享「留學哥大是種怎樣的體驗」
    但是,在哥大留學的真實體驗是怎樣的呢?這裡的中國留學生都過著怎樣的生活呢?啟德海星匯邀請了哥大的統計學校友顏嘉銘學長談談在哥大留學的體驗,並為備受吐槽的統計學正正名。申哥大統計有啥經驗?哥大統計相對好申吧,選擇有經驗的,大規模的中介公司,申請流程可以依靠中介。我當時還挺看重GPA的,本科時刷了刷GPA,還有託福和GRE,加上推薦信就差不多了,不是很難申請。
  • 360金融上線「比特社區」官網:將主攻區塊鏈底層研究
    據新浪科技消息稱,在360借殼江南嘉捷成功過會之際,360旗下公司360金融低調成立了360金融區塊鏈研究中心,並上線了「比特社區」的官網。上線之初,比特社區頁面上包含著比特幣等各種數字貨幣的實時價格走向,以及數字貨幣、區塊鏈相關的信息列表。不過,就當前而言,雷鋒網用遍各個搜尋引擎,並未找到所謂的「比特社區」官網。
  • 部落衝突:部落戰中的「鄙視鏈」,雷龍門檻低,狗球備受矚目
    防禦建築、陷阱都成為玩家們三星路上的阻礙,於是流派的思路、下兵時機、進攻方向……都會影響整個戰局,「有腦」玩家和「無腦」玩家的區別逐漸凸顯出來,經過部落戰的歷練也逐漸誕生了一種隱藏在玩家心中的「鄙視鏈」。雷龍黨成為了這種「鄙視鏈」的最底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