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深圳氣溫驟降,時隔3年,終於入冬。
蓮花山腳下的彩田路,每晚一到子時,的哥司機就排起了隊。
不用好奇,排隊的原由,不是奶茶,不是網紅餐食,只是一餐遲來的晚飯。
01
凌晨12點的『的哥』食堂
地圖上找不到
從彩田路往北走,有一輛湖南菜小推車,在的哥圈裡口口相傳。
每天凌晨12點準時出現,2點左右收攤,帶地圖也不一定找著。
小編前去探訪的當晚,冬夜已然低至5度,可寒夜下的推車,依舊挑起了燈火,上場時間不差分毫。
小小的三輪車,拖著一個鐵皮保溫箱,一個大木桶,一個鐵桶,自成攤位。
雖未收錄在某點評內,卻在寒冬裡的油柏馬路邊,成為了司機們飽腹的「溫暖鄉」。
-8菜1湯湖南飯,自助式供應-
推車食堂賣的是湘菜,餵飽的不僅是湖南人。
每晚菜式不固定,卻每晚八菜一湯,僅收15元。菜飯任意選,吃多少添多少,不夠還可以再加。
今晚的菜式,光看顏值便足夠撩人:辣子雞、湖南米粉、鹹鴨蛋、香辣豆腐、土豆、炸雞柳、辣白菜、青菜。
末了,還溫度正好的豬骨頭湯。
幾乎不限量的飯,有不限量的暖。
老闆拿出早已備好的飯盒和勺子,嫻熟地面對熟客,一份菜飯的交易,時長不足1分鐘。
雖然就餐環境比較簡陋,但他們「打配合」的神情,早已深知,不是一次兩次。
如果不是打了一份,便不知菜是如此可人。地道的湖南菜,有銷魂辣口,在冷冬裡很是開胃。
小編開吃的湖南米粉,味道甚是好,忍不住又偷偷添了好大一勺。
大口囫圇後,不禁感慨,15元的夜間自助,盈利與否,恐怕無法算得清了。
誠然可以肯定的是,推車的老闆,讓凌晨討生活的人,吃得飽,吃得好。
-不為人知的一面-
來這裡的顧客,除了計程車司機,還有深夜代駕、安保、施工人員……
他們在漸漸酣睡的城市深夜,依然忙碌著。
深夜寒風習習,貼心的老闆還把自家的紅色大傘拆下,供食客們遮蔽寒風。
或是坐在早早安放好的紅色塑料椅,借著昏暗的路燈,吃上一頓。
草坪上,有洗手的礦泉水桶,有黃色垃圾袋,都是老闆早早放好的,一切那麼暖心。
偶然有人放起上世紀90年代粵語老歌:「不經意在這圈中轉到這年頭,只感到在這圈中經過順逆流。」
在凌晨1點的街頭,這裡依舊燈火通明,小小湖南飯推車迎來送往,無數來此覓食的夜班的哥們。
的哥們的深夜食堂,被治癒的不僅是胃……
02
深夜的『的哥』食堂
藏著不為人知的「江湖」故事
趁的哥吃飯間隙,小編也找來幾位的哥師傅聊了聊,深夜開車的他們,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
無論是白班還是夜班,除了吃飯和上廁所,「的哥」們的生活全部都是在深圳道路上。與他們相處時間最長的,是車子與深圳的道路,而不是家人。
-開的20年,在深圳買了房-
在深圳將近開了20年的湖南的哥王師傅,見證了深圳的士的風風雨雨,從關外開到了關內,從紅的開到了藍的。
為了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一個安穩的家,王師傅全年無休,每天一半的時候都在車上度過,甚至將陪伴孩子與妻子的時間都犧牲掉了。在深圳開的快20年了,09年的時候買了套房。
- 夫妻檔開的士,深圳逐漸站穩腳跟-
「的姐」在深圳並不多見,張師傅和他妻子共同在深圳開著夫妻檔的士,張師傅開夜班,妻子開白班,兩人相濡以沫度過了3年。
張師傅和妻子在2010年來的深圳,當初他的妻子並不開計程車,而是在廠裡面上班,回來工廠倒閉了,才轉行做計程車。
現在,夫妻兩人共同經營著一輛計程車,在深圳也逐漸站穩了腳跟。
-遇到不講理客人,還要倒貼油錢 -
「開的很累的,人可以休息,車不能休息,每天車都必須在路上跑。少跑一天的話,就會少掙兩百多。」
開的會遇上形形色色的人,有些在深夜喝醉的人,還會把車裡弄得亂七八糟,洗車費也只能自己出。
在開的四年多時間,郭師傅無時無刻想要放棄。
但每當把乘客準時送到目的地,換來成乘客那句「謝謝,路上注意安全」,郭師傅又有了繼續堅持下去的動力。
雖然在深圳打工,是一個辛苦的過程,節奏很快,競爭很大。但我們的付出和拼搏,卻是實實在在為自己的未來奮鬥。
深夜仍在忙碌的人,對生活的熱情從未減退,因為深圳的道路上,總會相遇暖心的人……
問到今年是否回家過年,有的哥告訴小編,今年情況特殊,打算留在深圳過年,不給國家添亂,希望能趁春節多賺點錢補貼家用……
-寫在結尾-
最近深圳入冬,尤其是深夜冷風嗖嗖,小編假裝在路邊等朋友,觀察深夜光顧餐廳的食客。有位熱心的士司機,看到小編在寒風中瑟瑟發抖,主動叫我進車裡取暖,等朋友來了再下車。也許是車裡暖氣太足或是這不合規律的工作時間,不一會車裡就傳來了的哥的鼾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