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命通會》,作於明代,作者萬民英,字育吾。為明嘉靖進士。歷官河南道御史。出為福建布政司右參議。除著有此書外,還有《星學大成》等著作。也是一個典型的士大夫兼術士的形象。
關於《三命通會》,《四庫全書》有一個總的平價,認為它「自明以來二百餘年,讀星命者皆以此本為總匯。幾於家有其書」。總的看來也屬於「彙編」、「全集」一類著作。
與《淵海子平》相比,《三命通會》有一個特點,也可以說是一個進步。就是它有充分的「象」的自覺意識。這首先表現在《三命通會》出現了關於八字易象的思維的論述。其書專門闢了一章《論納音取象》,其中說:
「甲子乙丑何以取象為海中金?蓋氣在包藏,有名無形。猶如人之在母腹也。」明確意識到每個柱為一個象。
「五行取象,皆以對待而分陰陽,即始終而明變化。如甲子乙丑對甲午乙未,海中沙中,水土之辨,陰陽之分也。」這是說六十甲子之象當中蘊含陰陽五行,正是這種五行相生相剋的關係,導致六十甲子的變化。
在此章的最後,作者還進一步總結說:「圓看方看,不外旺相死休。因近取遠,莫逃金木水火土。以幹支而分配五行,論陰陽而大明終始。天成人力相兼,生旺死絕並類。嗚呼!六十甲子聖人不過借其象以明其理,而五行性情、材質、形色、功用無不曲盡而造化無餘蘊矣。」
在它之前的《淵海子平》一書,在講納音時也有講到象的。如說:「故甲子納音象之,時聖人喻之。亦如人一世之事體也。(「論六十花甲子納音並註解」)」又說「甲乙木屬東方,……為東方青龍之象。丙丁火屬南方,……為南方朱雀象。戊己土主中央,……騰蛇之象。庚辛金屬西方,……為西方白虎之象。壬癸水屬北方,……為北方玄武之象。」(論天幹相合及天幹地支)但總的看來,其論述較為零散,可能是後人加進,有些 「象」還帶有神鬼之類的迷信色彩,從其整體來看,尚未有「象」的明確意識。
其次,《三命通會》不光是論述了納音取之於自然之象,並且進一步論述了八字中十天幹十二地支代表的自然之象。這更是《淵海子平》所不及的。
在《論天幹陰陽生死》、《十幹分配天文》兩章中,該書將十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分別象徵十種自然物。甲木為參天大樹,為雷;乙木為花草,為風;丙火為太陽,為電;丁火為星光,為燈火;戊土為高原,為山;己土為田園,為溼土;庚金為風霜,為金屬礦藏;辛金為珠玉,亦為礦藏;壬水為江河湖海之水,為雲;癸水為雨露,為泉水。
同時,在其論述天乾性質時,又緊扣地支,把地支看作天幹所代表的自然物所處的時空環境。如甲死於午便云:木不南奔(木近火則焚)。乙木死於亥便云:水泛木浮。丙火生於寅而死於酉便云:火無西向(太陽下山)。這比起《淵海子平》僅以抽象的「長生、沐浴、臨官、帝旺」論述來說,要更具體,也更形象,進一步體現了自然與人事規律的一致性。
在《十二地支分配地理》一章中,又將十二地支一一分為各種自然物。例如,亥為懸河,辰為草澤,戊為燒原,醜為柳岸,未為花園,等等。
這種將天幹地支分別象徵各種自然物的做法,曾遭到後世術者如任鐵樵的批評,認為其「比擬失倫。竟以甲木為梁棟,乙木為花果,丙作太陽,丁作燈燭,……用之論命,誠大謬也。……當盡闢之,以絕將來之謬。」(《滴天髓·天幹》)
但實際上,從《三命通會》以後,此種以天幹地支象徵自然物的做法便一直沿襲下來。其甚者如《窮通寶鑑》更是通篇以自然物的性質為推命基礎。任鐵樵雖然批判以自然物為天幹支地之象徵。可是他自己在《滴天髓》中就大量使用了此類自然物。後人也常常引用、使用。可見一種思維方式和轉變,自有其客觀規律,也非個人意志能左右。
總而言之,處處結合自然之象來論述八字,是《三命通會》的一個顯著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