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仍然有太多的孩子在服用抗生素治療感冒、病毒性喉嚨痛和其他不需要或對抗生素沒有反應的疾病,這一現象在低收入國家尤其突出。
(新華社/圖)
當孩子生病時,家長都希望他們能儘快好起來,吃點消炎藥是許多人的口頭禪。消炎藥是我們對抗生素的俗稱,在中國,幾乎人人都吃過抗生素,頭疼發燒、咽喉腫痛症狀出現的時候,許多人會自我醫治,吃上幾片抗生素。但抗生素並不總是解決問題的辦法,有時弊大於利。
目前全球都存在抗生素濫用的問題,不僅是發達國家,在中低收入國家,這個現象更為突出。低收入國家缺乏足夠資金改善衛生基礎設施,獲得醫療保健的機會可能很少,所以很多人會一以貫之地認為,低收入國家的兒童在生病的時候會缺乏足夠的藥物,但是事實恰恰相反。這些國家的兒童每年收到的抗生素處方可能是發達國家的2倍或者更多。
兒童抗生物濫用現象普遍
現在,仍有太多的孩子在服用抗生素治療感冒、病毒性喉嚨痛和其他不需要或對抗生素沒有反應的疾病,這一現象在低收入國家尤其突出。
2018年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的一份新報告顯示,從2000年到2015年,全球抗生素的使用增加了39%。研究人員回顧了全球76個國家(僅限人類)的抗生素使用情況。抗生素使用率增長最快的地區是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總的來說,這些地區的抗生素使用量增加了11.4%。低收入國家對抗生素的意識和管理水平不高,因此後果也不那麼廣為人知。
來自瑞士熱帶公共衛生研究所和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研究人員檢查了8個低收入國家(包括尼泊爾、納米比亞、肯亞和海地)後發現,平均而言,低收入國家的兒童在他們生命的前五年接受了25份抗生素處方,這相當於一年開5張處方,這個量可能會損害他們對抗病原體的能力,也會增加全世界的抗生素耐藥性。在許多高收入地區,每年兩份抗生素處方已經被認為是過量的,現在歐洲5歲以下的兒童平均每年得到的抗生素處方少於一份。
這項發表在《柳葉刀傳染病》(TheLancetInfectiousDiseases)雜誌上的論文還發現,在這8個低收入國家參與調研的兒童中,平均每5例患有呼吸道疾病的兒童中有4例使用了抗生素,50%患有腹瀉的兒童使用了抗生素,28%患有瘧疾的兒童使用了抗生素。這些數字因國家而異,但總體來看,都是超量的。
研究人員表示,非洲國家坦尚尼亞兒童抗生素濫用現象最嚴重,90%以上訪問衛生保健設施的兒童獲得抗生素,這其中只有大約五分之一的病例真正需要抗生素治療。不幸的是,很難確切地知道這些生病的孩子中有多少人確實需要抗生素治療。診斷測試在低收入國家並不容易獲得,因此很難判斷一個孩子是否感染了細菌,比如肺炎。
兒童抗生素濫用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公共健康問題。2歲以下孩子在不能準確描述其不適症狀的時候,抗生素的使用要更加慎重,低齡兒童對抗生素不耐受的問題現在也引起了廣泛關注。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2018年在《兒科傳染病學會雜誌》(JournalofthePediatricInfectiousDiseasesSociety)上發表的一份分析報告顯示,2011-2015年美國每年有近7萬名兒童因抗生素藥物產生不良反應而住進急診室,溫和的過敏是主要的不良反應類型。
2015年華盛頓動態疾病、經濟和政策研究中心(CDDEP)繪製了全球69個國家2000年至2010年間的抗生素使用趨勢以及39個國家12種細菌的抗生素耐藥性地圖。結果顯示,10年間全球抗生素消費量增長了30%。這一增長主要是受到南非、印度等國家使用量增長的影響,在這些國家和一些貧困地區,藥店的櫃檯上隨處可見各種抗生素,輕易就可以購買到。
但是也有些國家,如丹麥和瑞典,抗生素的使用率極低,因此耐藥性接近零。這些國家對公民進行抗生素濫用的危害性教育、規範性教育很到位。2004年,中國出臺抗生素「限售令」,要求所有零售藥店必須憑執業醫師處方才能銷售抗生素。2016年,中國發布《遏制細菌耐藥國家行動計劃(2016-2020年)》,更加嚴格地監管抗菌藥物的醫療和農業用途。
在中國政府的有力領導下,中國醫院的抗生素管理工作已有改善,但零售藥店中的情況卻不容樂觀。浙江大學醫學院研究團隊在2017年實地調查了中國13個省份的上千家藥店,結果發現超過80%的藥店存在違規銷售抗生素的現象,消費者無需處方就能輕易購買抗生素。研究結果2020年1月發表在《抗生素耐藥性與感染控制》(AntimicrobialResistance&InfectionControl)上,所以抗生素規範使用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抗生素細菌耐藥性危機
抗生素耐藥性是自然發生的,但人類和動物誤用或濫用抗生素會加速耐藥的發生過程。當一種細菌變得更難殺死時,可能意味著更嚴重的感染和併發症,更長的住院時間,以及更高的死亡率。難以殺死的「超級細菌」越來越多地被提及,抗生素使用過多的孩子腸道內有益菌群也會遭到破壞,並可能導致這些抗生素在未來的效果變差。
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是一個全球健康和發展威脅,並在全球範圍內不斷升級。據估計,在許多國家,50%以上的抗生素使用不當,例如,將僅用於治療細菌感染的抗生素用於治療病毒,或錯誤使用廣譜抗生素,從而助長耐藥性的傳播。兒童早期接觸抗生素有很多後果,包括肥胖、耐藥性和過敏反應的問題。2016年《國際抗菌藥物雜誌》(InternationalJournalofAntimicrobialAgents)上的一篇研究估計,在所有兒童抗生素處方中,有10%會引起過敏反應。另外還存在誤診的問題。例如,在非洲國家,如果一個病人有寒顫、噁心、嘔吐和腹瀉,他們可能患有某種細菌感染,或者可能患有瘧疾,對於瘧疾的治療,首要目的是消滅引起瘧疾的原生動物,抗生素不會有太大的幫助。
2018年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全球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監測系統」(GLASS)報告介紹了在22個國家50萬疑似細菌感染者中廣泛存在抗生素耐藥的情況。高收入和低收入國家均有一些嚴重的細菌感染出現高度耐藥性。大腸桿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和肺炎鏈球菌是最常見耐藥菌,其次是沙門氏菌。在疑似血液感染的患者中,體內細菌對至少一種最常用抗生素具有耐藥性的比例在不同國家之間差別很大,從0到82%不等;對青黴素耐藥率為0至51%;在與尿路感染有關的大腸桿菌中,對環丙沙星的耐藥性為8%-65%。
青黴素的發明和應用拯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曾經被認為威脅生命的疾病——如肺炎、鏈球菌性喉炎和猩紅熱——現在由於青黴素和其他抗生素的使用已經基本可以控制。但這些「特效藥」的使用也要對症下藥,盲目濫用會適得其反,產生耐藥性等一系列問題,危害公共健康。
南方周末特約撰稿 祝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