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人原來育種沒有薄膜,沒有大棚,用什麼方法催芽?
今以稻穀種為例,我的家鄉廣西欽州,在以前的50、60年代,的確是沒有塑料薄膜和現在的大棚種植方法。由於當時的生活物資缺泛,農業使用的機械更是不可奢望,一句話,根本就沒有物資供應。
在這個年代,農民的稻穀種都是生產隊自己保存留下來的,一年接一年保留種子,把稻穀种放在大缸裡保存,在第二年春天的雨水節氣,就用布袋裝好稻穀種,把袋口紮緊,拿到溪水浸沒整個袋子,早上開始浸種,到下午傍晚時拿出來放在地面上,稻穀種在浸泡過程中,吸收大量的水份。由於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氣溫也慢慢回升,水的溫度也跟著上升,小溪水是常流水,水溫並不覺得低,水都是從地下冒出來的,水的溫度也刺激了稻穀種萌動,再加上雨水節後氣溫回升,這樣稻穀種經過5一7天的從復浸種和在地面吸收暖和的空氣,種子就開始萌動發芽了,發芽了的種子就可以拿去稻田播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