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爾撤僑中,一名遊客點讚中國政府。
「知道祖國這麼流氓,我就放心了。」
「中國式撤僑」的驕傲可以是我們的規模,也可以是我們的速度,但決不應該引入舒適度和免費兩個參數,前兩者體現的是能力和責任意識,後兩者則只能是徹頭徹尾的顯擺和燒包。
葉海林|文
尼泊爾8.1級地震發生不足48小時,在中國駐尼使館、各航空公司以及尼泊爾有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已經有上千名中國乘客搭機回國脫離了險境。已經在利比亞、葉門等多國反覆上演的「中國式撤僑」再一次讓中國人心頭一熱,有網友這樣評論:「中國護照可能無法讓你去很多地方,但在任何地方都能帶你回家」。
「中國式……」曾經是一個很讓人反感的表達方式,「中國式過馬路」、「中國式排隊」,甚至席捲境外機場奢侈品專賣店的「中國式購物」,聽上去都讓人很不舒服。不過,隨著利比亞、埃及、葉門以及這一次尼泊爾撤僑行動的順利實施,「中國式……」終於揚眉吐氣起來,正像網上拿公知(泛指,非特指,請勿對號入座)開涮的時候常說的那樣,「知道祖國這麼流氓,我就放心了」。
國力增強了,很多過去想辦卻辦不了或者連想都不能想的事情,現在可以成為常態。這當然會讓人神清氣爽。不過,這些事情之所以能發生,顯然絕不僅僅是因為現在中國有錢了,可以在很多方面任性,更重要的是,我們對國家利益內涵與外延的認識和理解發生了變化。
對於當今中國來說,保護海外公民安全與利益在中國外交工作,特別是領僑工作中所佔據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維護國家利益從來就不是抽象的,現在更是具體地體現在維護國家的每一分子的具體利益上。這種轉變上應「天時」——中國在全球體系中地位的上升,下順「地利」——中國海外利益在全球範圍內的延伸,中合「人和」——對國家地位越來越自信的中國人自然也會越來越要求在生活中感受到這種集體變化的個體投射。
中國公民在海外遇險,有權要求中國駐外機構的協助與救援。這原本是領保工作的題中之義,然而僅僅在十年以前,「找使領館」不太會是海外中國人遇到突發情況的第一反應。
這是可以理解的。多年以來,受到外交資源的限制以及外交工作重點的排序,領保工作在駐外使領館工作任務中的排位並不優先——有些領保工作需要考慮與駐在國的關係,儘量秉著息事寧人的態度,避免給雙邊關係造成影響;在另外一些條件更加有利的國家,領事工作的成績如何實際上是在華僑統戰的視角下衡量的。
由此,屬於技術性和事務性的領事保護工作被政治化了,且其政治化的動機不是為了維護國家形象,彰顯「軟實力」,而是為了保證雙邊關係不被「幹擾」或者讓領保工作為外交「服務」。這種工作思路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無可厚非,其結果自然造成普通海外中國人心理上與使領館的疏離。
隨著中國國力的上升,中國政府對海外突發事件的反應速度和力度的有了本質改變,海外中國公民對使領館領保工作的認可度也迅速提高。「中國式撤僑」對改善中國國際形象、提高國民認可度的積極效果是顯而易見的。尼泊爾地震發生後,大量中國民眾在網上對政府協調民航公司安排飛機接運我國公民回國「點讚」以及諸多外國媒體對中國快速反應的報導都體現了這一點。
能力的提升自然也會導致期望的提升。數年前的利比亞大規模撤僑,當時人們關心的是能不能讓我們的公民儘快擺脫戰火的威脅,撤退所使用的交通工具以及途中生活條件,並不是輿論所關注的焦點。而在葉門撤僑以及尼泊爾遊客回國過程中,公共媒體以及自媒體對接運過程中的食宿安排、反應速度以及成本承擔等方面的關註明顯提高。
2012年2月,利比亞撤僑,一名小男孩在「青島艦」前揮舞國旗。
今年3月葉門撤僑,中國軍人拉著小女孩的手。
葉門撤僑後,一些人對中國海軍的補給能力提出質疑;至於正在進行的尼泊爾接運乘客回國行動,也有個別聲音對航空公司接運乘客回國未能做到全部免費而略有微詞。
不客氣地說,這些非議的絕大多數是缺乏常識的。執行葉門撤僑任務的中國海軍「濰坊」號是飛彈護衛艦而不是運輸艦,隨艦攜帶的食物和淡水是為了滿足190名乘員的生存需要,額外搭載500名乘客,能夠保障全艦官兵和乘客都能吃飽飯,已經很不容易。打著心疼海軍戰士的名義質疑官兵為什麼只能吃乾糧,如果不是缺乏常識,那就只能是沒事找事雞蛋挑骨頭了。
4月27日,山西太原武宿機場,首批22名滯留尼泊爾的中國遊客經過國內轉機回到家鄉山西,面對親人喜極而泣。
至於尼泊爾接運遊客回國,法律上,政府以及航空公司本來就沒有免費接運的責任和義務。在接運遇險公民回國的過程中,政府的責任是協調組織願意返回祖國的公民集中暫時安置並協調交通工具,航空公司的責任則是在保障安全的條件下協調航班。這一過程,速度和規模是衡量政府和民航公司履行責任表現的標準,而能否免費則不是。政府組織的救援飛機可以免費——事實上也免費,但這屬於對傷員等特殊人群的人道主義支持,顯然不能成為普遍標準。
實踐中,絕大多數被接運回國的乘客是事先買好機票的,這是國際旅行的基本常識。對於這些人來說,並不涉及免費乘機的問題,只涉及改籤航班的問題,而各大航空公司已經承諾改籤免費。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媒體質疑航空公司的收費行為,應該說既無道理,也與事實不符。是否存在個別機票代理商乘機加價,可能性不能排除,但顯然,這種行為與政府和航空公司付出的巨大努力相比不值一提。
該如何看待這些負面聲音?能不能說正是因為有了這些質疑的存在,「中國式撤僑」才會日漸取得進步,日漸成為中國的驕傲?
未必。
首先,應該看到,這些負面聲音所表達的期望,並不是「中國式撤僑」的發展方向。
大規模、快速、舒服且免費的撤僑行動根本不應該成為政府工作的目標。這既是因為很多時候,同時滿足以上四個條件是不切實際的,更是因為從政府的法定責任上,試圖做到這四點是對公共資源的不當支出,是對納稅人的不負責任。
「中國式撤僑」的驕傲可以是我們的規模,也可以是我們的速度,但決不應該引入舒適度和免費兩個參數,前兩者體現的是能力和責任意識,後兩者則只能是徹頭徹尾的顯擺和燒包。即使是為了迅速修補以往投入不足的領保工作給中國境內外形象造成的不良影響,也不應該從一個極端跳向另一個極端。
其次,還要看到,這些負面聲音是在迎合甚至挑撥公眾對政府政策的不合理預期,這種預期具有相當的潛在危險性。「看到祖國這麼流氓,我就放心了」,「希望看到祖國更加『流氓』」,這些表達作為一種樸素自豪感的流露,無可厚非,但如果作為媒體的引導方向,便非常危險。
在領保工作方面,「給力」肯定是好的,但是否越「給力」就越好,可不一定。領事保護工作的「保」字著眼於保護海外公民的合法權益,任何情況,合法性都是權益被保護的前提和要件。不久前,網上流行過一陣子的中美護照對比,雖然荒誕不堪,其所謂的美國護照附言完全子虛烏有,但不應由此忽視這種「比較」的賣點——恰恰就是迎合一部分民眾對超級大國霸權地位的錯誤理解,認為超級大國地位將使得本國公民海外旅行時獲得超級公民身份。
人類歷史上,最「給力」的領保工作應該是2000年前的羅馬時期。那時候,羅馬的公民在地中海沿岸履行根本不會在乎當地的法律,羅馬軍團時刻會要求當地政府「尊重」羅馬的治外法權。當然,網民所說的「解放軍隨時會接你回家」和羅馬軍團的專橫完全沒有可比性,但相似的邏輯還是存在的。我們現在大力推進「走出去」戰略,「一路一帶」正在火熱推進中,在這種時候,強調中國政府對海外公民的保護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有助於強化我們公民向海外追尋夢想的信心,但同時,也必須強調中國公民的海外責任。
在任何時候,我們都不應該追求當年羅馬公民的所謂特權,也不能讓我們的鄰居和夥伴覺得我們有這個想法。這其間的道理,應該是不言自明的。
最後,對於公眾來說,具備一些識別什麼是促進社會進步的批評、什麼是不負責任乃至心懷惡意的誤導,還是有必要的。成本概念,無疑是公眾思考問題所應該引入的一個參數。任何政策,本質上都是對社會資源的分配,其預期不同,資源投入的方向和手段顯然也就有所不同。
期待怎樣的「中國式撤僑」,其實是在期待怎樣的公共資源分配方式。一段時間以來,我們已經習慣了頻頻聽到祖國「給力」的新聞,久而久之,就會忘記了所有這些「給力」都是需要成本的。政府不會不考慮成本,但如果社會輿論凡事就把成本拋到九霄雲外,就很容易造成民意和政府政策之間的衝突。沒有任何不需要成本的政策和政策實施,對於政府來說,這是常識,而對於公眾來說,這一點也應該成為常識。
事實上,日子越好過,越應該把這一常識牢記在心。
(作者系中國社科院全球戰略院《南亞研究》編輯部主任)
這裡是澎湃新聞,謝謝你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