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中有異味是困擾很多人的問題,不論是漱口還是刷牙都不行,甚至一點也不能減輕,其實這種異味與五臟六腑有關,而且中醫說嘴裡有異味能反應健康狀況,看中醫教你該如何抓住「病根」。
[口中異味的中醫理解]
口中有異常的味道,中醫古籍中稱「口味」,這個名詞與現在理解有些出入,但確實是中醫名詞之一。
中醫認為,口中有異味與嘴裡的「津液」有關,「津液」又通於五臟六腑,所以說「口味」與五臟六腑有直接關係,而其中關係最密切的要數「脾胃」。
[口中異味的具體分類與「病根」]
口中異味雖然與脾胃關係最為密切,但五臟六腑的失衡均會影響脾胃,所以根據「口味」的表現不同而相應的「病根」也不同,具體可以分為5個大類。
1.口中異味之「口淡」。
中醫認為的「口淡」是指無論吃什麼都感覺沒有滋味,古籍中點出「飲食不香,食而不知其味」,所以又稱作是「口淡乏味」。
口淡的「病根」可分為兩種,一是如果伴有怕冷、發熱,多數屬於「外感風寒表證」,因為「寒邪」而脾胃之氣不能正常,所以津液不能正常運轉,導致口淡;二是如果伴有食慾不佳、神疲乏力的症狀多數屬於脾胃氣虛,脾胃氣虛所以氣的運行無力,不能帶動津液正常運行而造成口淡。
2.口中有異味之「口甜」。
中醫認為的「口甜」是指未吃甜食或者糖類等而嘴裡有淡淡的甜味,如果伴有口乾咽燥、頭身困重則「病根」多是「脾胃溼熱」。根據五味與五臟的對應關係,脾對應甜味,溼熱鬱結與脾胃,濁氣上升則表現出口甜。
值得注意的是,中醫認為這種情況如果不能及時調理或者調理不當,日久之後則會引發「消渴」證。
3.口中有異味之「口黏膩」。
中醫認為「口黏膩」是嘴裡自我感覺黏膩,多數伴有舌苔的厚膩,如果還伴有口渴但不想喝水、胸悶、噁心等症狀,其「病根」則在於脾胃的溼氣。
4.口中有異味之「口酸」。
中醫認為「口酸」是是指口中自我感覺有酸味,或者是「反酸」,一般伴有胸肋的疼痛、噯氣、大便不調等症狀,那麼「病根」在於「肝胃蘊熱」。
如果是口酸帶有酸腐臭味,同時伴有腹脹、食慾不佳等症狀,其「病根」多數屬於暴飲暴食傷及脾胃。
5.口中有異味之「口苦」。
中醫認為「口苦」是自我感覺嘴裡有苦味,一般屬於火熱之邪引起的,而且常伴有舌苔發黃的表現,口苦根據情況的不同可與五臟六腑中的多個臟腑有關。
如果口苦伴有口渴、身體感覺發熱、心煩、小便短少而黃,則「病根」在於「裡熱證」,屬於津液損傷而心火亢盛引起。
如果口苦伴有咽喉乾燥、小便發黃、大便乾燥等症狀,則「病根」是肝膽之火。
如果口苦伴有頭暈、腰痛、煩熱、咽喉乾燥,則「病根」在於腎陰的虧虛。
除此五種口中異味的情況之外,還有一種「口鹹」,一般都歸於口苦的一類,如果口中有鹹味還伴有怕冷、四肢發涼、腰部怕冷、小便清澈而長,其「病根」多屬於腎陽虛衰。
很多人被口中有異味這種問題困擾,試過很多方法也不能清除,其實「病根」要從五臟六腑尋找,抓住「病根」對症調理調理清除口中異味的關健。另外,本文所說的口中有異味需要排除飲食、牙齒損壞等各種外界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