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重不一定是肥胖 每月減2公斤為宜

2020-12-04 東方網

原標題:超重不一定是肥胖 每月減2公斤為宜

  中國首胖的去世在國人中又掀起了一輪減肥熱。記者近日從大連市一些醫院和減肥機構了解到,這一周多的時間裡,減肥人群對「首胖去世」這個消息的反響都很強烈,很多人都進一步給自己的「減肥計劃」加了碼。近日,記者採訪相關專家,對肥胖、減肥這些熱門話題中出現的一些誤區做一些討論,希望給讀者提供科學的認知和指導。

  -新聞背景

  4月9日,「中國首胖」孫亮因出現無明顯誘因陰囊水腫3天住進醫院,4月20日下午2時許,孫亮由於心肺等器官衰竭,於下午3時許去世。

  在孫亮19歲的時候,體重就突然增加到了300斤,之後的三年時間裡,每年大約以100斤速度增長,直至今年體重達到了驚人的600斤,主要還是遺傳因素導致身體肥胖,但是與無節制的飲食同樣有一定的關係。

  250斤大學生準備進行專業減肥

  齊齊(化名)今年22歲,目前是一名大三的學生,就讀於大連市某高校。齊齊的老家在吉林,身高1.80米的齊齊從小就是個小胖子。高考體檢的時候,齊齊的體重是100公斤。「從小我在奶奶身邊長大,」齊齊說,「能吃是福」是奶奶的口頭語,所以齊齊很小時就很能吃。「小孩兒都有一種希望被表揚和誇獎的心理,我小時候被誇最多的就是吃飯香。 」

  但是,進入大學的3年左右時間裡,齊齊的體重又飆升到了125公斤,也就是說,1.80米的齊齊現在已經胖得有些嚇人了。齊齊從來沒有嘗試過控制體重,依然保持著很大的飯量。

  記者從接待齊齊的大連市某減肥機構的醫生處了解到,齊齊目前的狀況的確屬於重度肥胖,目前已經打算給齊齊制定專業的減肥計劃。「但在此之前,我們希望他能到常規醫院做一個體檢,了解一下他身體的其他狀態,看看肥胖的原因和身體的整體情況。 」

  「悲劇」引胖人群體「恐慌」

  記者從大連市一些減肥機構以及一些醫院的減肥門診處了解到,近日,由於「首胖去世」的新聞,的確給一些人造成了一定的恐慌。今年35歲的上班族劉女士從上大學開始,就嘗試過3次專業的減肥治療,1.65米的她體重從70公斤到50公斤,反反覆覆折騰了好幾次。平時更別提減肥藥、中醫按摩、節食等等。最近,她第4次走進減肥院:「減肥其實是很折磨人的,但心理壓力很大,一度也放棄了,但的確因為這個胖男孩的去世,感覺自己還得努力,不然,後果不堪設想。 」

  記者從減肥機構了解到,在要求給自己的減肥「加碼」的客戶中,很多人略顯焦急,提出的要求也有些過急,反映出一定的「恐慌」。

  算算你真的肥胖嗎?

  對於人體體重有個國際通用的科學計算方法,叫做「體重指數」(簡稱BMI)

  提醒

  有些人BMI高不是脂肪多,而是肌肉發達

  減肥專診主任醫師艾群介紹,有些BMI高的人不是脂肪多,而是肌肉較多,比如健身運動員,明顯的肌肉發達的人。因此,這個指數要參考到脂肪含量,以及腰圍等等。據艾群介紹,通過相關資料以及身邊的人來看,目前,成年人群中超重的人佔據大多數,肥胖、偏瘦的人群還是少數。「但要注意這個超重人群,因為他們轉化為肥胖是很快的事情。」也就是說,很多人的體重是在健康與疾病之間的臨界狀態。

  超過標準體重25%以上才需用減肥藥

  記者了解到,如果達到醫學上承認的:肥胖,那就是一種疾病了。即便是輕度肥胖也應該引起注意,需要及時控制。艾群介紹:「其實每周都應該稱一次體重,連續兩周稱重,體重都在上升的話,就應該引起重視,如果增加的非常劇烈,要果斷就醫,了解一下身體狀態。排除一切可能的病理原因。」如果沒有疾病的可能,就可以通過控制飲食和加強運動等自然的減重方法進行控制。

  艾群表示,對於重度肥胖而言,最安全的減重方式還是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適當的時候可進行藥物的控制。「只有嚴重肥胖的患者,才適合服用減肥藥。 」他表示,這一類人體重一般要超過標準體重25%以上。「減肥藥是有副作用的,但對於嚴重的肥胖者,服用減肥藥利大於弊,但一定要在醫囑下服用,不能盲目相信廣告。 」

  艾群認為,減肥需要循序漸進,逐步加強信心。而正常人在自主減肥的方式下,每個月的體重下降2公斤左右為宜,直到達到標準體重。這樣的速度一般不會出現損害健康的狀況,而且減肥的效果也比較牢固。半島晨報、海力網首席記者王琳

  連結

  「遼寧第一胖女」400斤減到150斤

  320天,體重400斤的「遼寧第一胖女」崔偉傑成功減去250斤的體重。她的減肥路歷盡艱辛,經歷了幾次生死考驗,挺過了呼吸暫停、心臟衰竭。

  減肥機構的李主任介紹,崔偉傑剛剛來基地時,脂肪儀每次都爆屏,普通人的脂肪指數大約29,超過60儀器就會爆屏,她體重從400斤減到150斤,經歷了幾次生死考驗,挺過了呼吸暫停、心臟衰竭,非常值得大家佩服。本報4月24日報導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60850000

相關焦點

  • 我國胖子激增:居民超重肥胖超50%、油用鹽量過多
    我國胖子激增:居民超重肥胖超50%、油用鹽量過多2020-12-24 06:58出處/作者:快科技整合編輯:佚名責任編輯:longxiaojun2   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大家的體重也越來越高了。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學首席專家趙文華表示,監測結果顯示,我國成年居民超重肥胖超過50%,6-17歲的兒童青少年接近20%,6歲以下的兒童達到10%。所以可以用超重肥胖上升速度較快、流行水平較高、全人群均受影響來描述當前人群的超重肥胖形勢。
  • 我國胖子激增:成年居民超重肥胖超50%、油用鹽量過多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學首席專家趙文華表示,監測結果顯示,我國成年居民超重肥胖超過50%,6-17歲的兒童青少年接近20%,6歲以下的兒童達到10%。所以可以用超重肥胖上升速度較快、流行水平較高、全人群均受影響來描述當前人群的超重肥胖形勢。
  • 我國過半成年居民超重肥胖
    我國成年居民超重肥胖超過50%,城鄉各年齡段居民超重肥胖率持續上升,其中,6-17歲的兒童青少年接近20%,6歲以下的兒童達到10%。常繼樂介紹,根據世衛組織的報告,60%慢性病的發生與不健康生活方式有關。作為個人健康的第一責任人,居民需要具備一定預防慢性病的知識和技能。比如在合理膳食方面,每天至少要吃夠12種以上的食物,包括主食、副食、水果、堅果等,每周應不少於25種。同時,增加身體活動,每周運動150分鐘以上;注意戒菸限酒,我國目前仍然是世界上抽菸人數和抽菸比例最高的國家。
  • 中國成人肥胖指南_減肥知識庫_39健康網
    6.4.2.2 根據設計的減體重目標,每天安排一定時間進行中等強度的體力活動  中等強度體力活動消耗的能量,男、女分別為4.8-7.0和3.3-5.1千卡/分鐘, 而低強度活動則分別是1.9-4.6和1.4-3.2千卡/分鐘。如用心率來大致區分,進行中等強度體力活動量時的心率為100-120次/分鐘,低強度活動時則為80-100次/分鐘[20-22]。
  • 同樣是超重的胖子,為啥有人「三高」嚴重,有人體檢全正常
    由此可見,這胖也是有講究的,稱稱你的體重,參照一下判斷肥胖與否的標準,看看你的體重是真胖還是假胖吧!先做一個最簡單的判斷:先量出你的身高釐米數,減去105,得出的數就是你的大概標準體重,比如某男身高170釐米-105=65公斤;某女性身高165釐米-105=60公斤。
  • 怎樣能知道狗狗已經肥胖了呢 寵物狗狗超重了怎麼辦
    怎樣能知道狗狗已經肥胖了呢?所謂肥胖,就是指狗的體重已超出正常範圍。那麼我們如何知道狗狗是否肥胖呢?一、如何知道狗狗是否肥胖:  檢測狗是否超重,一般可以通過以下四點:  1、日常觀察,感覺到狗比過去有明顯肥胖;  2、參考各品種狗的有關體重資料,對比自己的狗狗體重;  3、可以觸摸狗的胸部兩側,假如能輕易感覺皮層下的肋骨是正常,如果感到有一層厚脂肪需用力才能摸到肋骨,則是肥胖超重了
  • 恆瑞醫藥諾利糖肽注射液臨床試驗獲批 用於治療肥胖或超重
    原標題:恆瑞醫藥諾利糖肽注射液臨床試驗獲批 用於治療肥胖或超重   12月2日晚間,恆瑞醫藥發布公告,近日收到國家藥監局核准籤發的關於諾利糖肽注射液的
  • ​貓咪飲食——超重/肥胖貓咪飲食的注意事項
    自家的貓超重在飲食上的餵養是一項需要科學方法的任務,除巨大的緬因貓和小巧的暹羅貓這些貓種外,大多數品種貓成年的理想體重為9斤左右,各位鏟屎官可以以這個數據當做參考,大致判斷一下家裡的貓咪是否超重。如果貓的肥胖程度足以引起許多嚴重疾病,如退行性關節病、糖尿病等,請及時就醫,請醫生給貓制定減肥計劃,並經常帶貓進行體檢,以監測減肥是否帶來新的問題。提示:1千卡=1000卡路裡≈4.2千焦。
  • 中國超一半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男女平均體重分別是多少?網友:我超了
    今天,國新辦發布《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顯示,中國18歲及以上居民男性和女性的平均體重分別為69.6千克和59千克,中國超過一半的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你中槍了嗎?報告顯示,目前我國成年居民超重肥胖率超過50%,6歲至17歲的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接近20%,6歲以下的兒童達到10%。專家分析,能量攝入和能量支出不平衡是導致個體超重肥胖的直接原因。《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顯示,我國18歲及以上居民男性和女性的平均體重分別為69.6千克和59千克,與2015年發布結果相比分別增加3.4千克和1.7千克。
  • 你超重了嗎?女性標準體重對照表,看看你在哪個層次
    目前,適用於我國人群的算法主要有兩種:1.標準體重(公斤)一身高釐米—105。超過標準體重的 20%,屬於肥胖,這種算法簡單,適和普通人群體重的自我評定。體重指數=體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如果體重指數超過了 25,就屬於肥胖的範圍。這種方法計算精確,適用於流行病學的調查和研究。
  • 我國超50%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你知道都有哪些健康危害嗎?
    李斌講到,我國居民超重及肥胖形勢嚴峻,城鄉各年齡段居民超重肥胖率持續上升。18歲及以上居民男性和女性的平均體重分別為69.6千克(139.2斤)和59千克(118斤),與2015年發布結果相比分別增加3.4千克和1.7千克。眾所周知,胖瘦與個人健康密切相關,肥胖恰恰是很多疾病的源頭,是導致一個人失去健康狀態的重要推手!那麼如何去界定一個人是否屬於肥胖呢?
  • 網紅審美背後,寵物們正在被肥胖毀掉
    2019年,存在健康問題的寵物中,受肥胖問題困擾的寵物犬達到20%,寵物貓佔23.4%。胖乎乎、軟綿綿的貓貓狗狗看上去可愛,但換位思考一下,把這些肉貼在人身上,估計就只剩下「可怕」了。貓每超重1公斤,等於人體重增加16公斤。小型犬每超重1公斤,等於人體重增加7公斤,大型犬每超重1公斤,等於人增加3公斤。
  • 超重率和肥胖率開始上升 影響一些孩子的身心健康
    近兩年,不愛運動的兒子小明越來越重了。2020年疫情防控期間,他「宅」在家裡上網課、玩手機,戶外活動大減,體重又上升幾斤。小明才13歲,身高為155釐米,但體重已經超過130斤,超重約40斤。「從2020年6月起,基本上隔一天跑一次,一般都是在晚上8點左右。」父親李立說,看到兒子越來越胖,他越來越著急。
  • 88.9%中國人體質「合格」 超重肥胖率持續增長
    本報北京9月2日電(記者許立群)國家體育總局2日在京發布了2010年國民體質監測結果。結果顯示,2010年全國達到《國民體質測定標準》「合格」以上標準的人數比例為88.9%,這一比例比5年前提高了1.7個百分點。
  • 體重kg是公斤還是斤 體重kg是公斤嗎
    那麼,體重稱上面的kg是公斤還是斤呢?  kg也叫千克,它與公斤是同等重量,1kg等於1公斤,而1kg等於2斤,它們都是重量單位。中國的標準的BMI指數是:18.5≤BMI<24,如果BMI指數低於18.5則說明身體偏瘦,而高於24則屬於超重。大於28,即28≤BMI<30則屬於I度肥胖,30≤BMI<40屬於II度肥胖,大於40則屬於III度肥胖。
  • 胖貓吃減肥糧越吃越肥,2月增重1公斤,貓咪:減肥糧能難倒我?
    大家都知道寵物肥胖一般會引發很多疾病,因此如果家裡寵物超重,寵物減肥一般都讓鏟屎官操碎了心。朋友家有一隻7歲的貓咪,名叫嬌嬌。嬌嬌曾經是一隻流浪貓,大約在三個月左右的時候被朋友收留。那是個夏日的午後,外面烏雲密布,很快下起了傾盆大雨。朋友住在一層,伸手去關窗的時候,看到防護窗底下有一個弱小的身影,在暴雨裡蜷縮發抖。朋友出門一看,原來是只瘦弱無比的小貓。
  • 如何讓超重或肥胖的貓恢復體形?行為學問答
    如何讓超重或肥胖的貓恢復體形。根據寵物肥胖預防協會一項研究,估計有57%的貓超重或肥胖。本文通過問答的形式和大家分享關於貓咪超重的小知識。還有一種誤解,即當一隻貓不吃東西時,它就會生病,吃的越多身體越健康,但是情況並非如此。問:我的貓在房間內每天跑來跑去,運動不夠嗎?答:不夠。你能在家裡走走所需的所有運動嗎?
  • 240斤超重媽順產10斤巨兒 專家:孕期合理飲食(圖)
    240斤超重媽順產10斤巨兒 專家:孕期合理飲食(圖)   240斤的超重媽媽產下10斤重兒子。雖然肥胖,但她性格開朗、樂觀,也沒有糖尿病等與肥胖相關的疾病。在懷孕期間,食慾頗佳的黃女士體重持續飆升,直到分娩前達到了240斤,足足增長了60斤,連走路都氣喘籲籲。  12天前,黃女士住進中南醫院產科,產科薛燕妮護士長看見黃女士後吃驚不小,這是她在產科工作以來碰到的最重孕婦。  B超顯示黃女士腹中的寶寶超過了8斤,屬於巨大胎兒,但她堅持要順產。
  • 1米8重30公斤 正常身高體重比例是多少
    不少女性朋友總是會覺得自己胖,因此常會聽到她們說要減肥,但有時候一個不注意,整個人減過頭,反而變成紙片人,搞得自己有骨瘦如材,甚至還罹患了「厭食症」。英國一名22歲的妙齡女子,就是深受厭食症之苦,擁有180公分高的她,體重竟然只有30公斤,整個人看起來就像個「骷髏人」,模樣十分恐怖。
  • 寵物狗狗貓貓肥胖的原因
    肥胖是體脂過量蓄積所致的臨床症候群,在小動物臨床中,肥胖是一種最常見的營養不良形式。有研究表明到醫院就診的犬貓有25%~40% 存在肥胖。肥胖的危害在於它在多種疾病的發生過程中具有一定的作用,還能使一些先前存在的疾病惡化。肥胖可導致下列疾病的發病率升高: 關節炎、糖尿病、脂肪肝、貓下泌尿道疾病、絕育母犬尿失禁、便秘、皮膚炎、心血管疾病、呼吸性疾病,以及麻醉和手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