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超重不一定是肥胖 每月減2公斤為宜
中國首胖的去世在國人中又掀起了一輪減肥熱。記者近日從大連市一些醫院和減肥機構了解到,這一周多的時間裡,減肥人群對「首胖去世」這個消息的反響都很強烈,很多人都進一步給自己的「減肥計劃」加了碼。近日,記者採訪相關專家,對肥胖、減肥這些熱門話題中出現的一些誤區做一些討論,希望給讀者提供科學的認知和指導。
-新聞背景
4月9日,「中國首胖」孫亮因出現無明顯誘因陰囊水腫3天住進醫院,4月20日下午2時許,孫亮由於心肺等器官衰竭,於下午3時許去世。
在孫亮19歲的時候,體重就突然增加到了300斤,之後的三年時間裡,每年大約以100斤速度增長,直至今年體重達到了驚人的600斤,主要還是遺傳因素導致身體肥胖,但是與無節制的飲食同樣有一定的關係。
250斤大學生準備進行專業減肥
齊齊(化名)今年22歲,目前是一名大三的學生,就讀於大連市某高校。齊齊的老家在吉林,身高1.80米的齊齊從小就是個小胖子。高考體檢的時候,齊齊的體重是100公斤。「從小我在奶奶身邊長大,」齊齊說,「能吃是福」是奶奶的口頭語,所以齊齊很小時就很能吃。「小孩兒都有一種希望被表揚和誇獎的心理,我小時候被誇最多的就是吃飯香。 」
但是,進入大學的3年左右時間裡,齊齊的體重又飆升到了125公斤,也就是說,1.80米的齊齊現在已經胖得有些嚇人了。齊齊從來沒有嘗試過控制體重,依然保持著很大的飯量。
記者從接待齊齊的大連市某減肥機構的醫生處了解到,齊齊目前的狀況的確屬於重度肥胖,目前已經打算給齊齊制定專業的減肥計劃。「但在此之前,我們希望他能到常規醫院做一個體檢,了解一下他身體的其他狀態,看看肥胖的原因和身體的整體情況。 」
「悲劇」引胖人群體「恐慌」
記者從大連市一些減肥機構以及一些醫院的減肥門診處了解到,近日,由於「首胖去世」的新聞,的確給一些人造成了一定的恐慌。今年35歲的上班族劉女士從上大學開始,就嘗試過3次專業的減肥治療,1.65米的她體重從70公斤到50公斤,反反覆覆折騰了好幾次。平時更別提減肥藥、中醫按摩、節食等等。最近,她第4次走進減肥院:「減肥其實是很折磨人的,但心理壓力很大,一度也放棄了,但的確因為這個胖男孩的去世,感覺自己還得努力,不然,後果不堪設想。 」
記者從減肥機構了解到,在要求給自己的減肥「加碼」的客戶中,很多人略顯焦急,提出的要求也有些過急,反映出一定的「恐慌」。
算算你真的肥胖嗎?
對於人體體重有個國際通用的科學計算方法,叫做「體重指數」(簡稱BMI)
提醒
有些人BMI高不是脂肪多,而是肌肉發達
減肥專診主任醫師艾群介紹,有些BMI高的人不是脂肪多,而是肌肉較多,比如健身運動員,明顯的肌肉發達的人。因此,這個指數要參考到脂肪含量,以及腰圍等等。據艾群介紹,通過相關資料以及身邊的人來看,目前,成年人群中超重的人佔據大多數,肥胖、偏瘦的人群還是少數。「但要注意這個超重人群,因為他們轉化為肥胖是很快的事情。」也就是說,很多人的體重是在健康與疾病之間的臨界狀態。
超過標準體重25%以上才需用減肥藥
記者了解到,如果達到醫學上承認的:肥胖,那就是一種疾病了。即便是輕度肥胖也應該引起注意,需要及時控制。艾群介紹:「其實每周都應該稱一次體重,連續兩周稱重,體重都在上升的話,就應該引起重視,如果增加的非常劇烈,要果斷就醫,了解一下身體狀態。排除一切可能的病理原因。」如果沒有疾病的可能,就可以通過控制飲食和加強運動等自然的減重方法進行控制。
艾群表示,對於重度肥胖而言,最安全的減重方式還是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適當的時候可進行藥物的控制。「只有嚴重肥胖的患者,才適合服用減肥藥。 」他表示,這一類人體重一般要超過標準體重25%以上。「減肥藥是有副作用的,但對於嚴重的肥胖者,服用減肥藥利大於弊,但一定要在醫囑下服用,不能盲目相信廣告。 」
艾群認為,減肥需要循序漸進,逐步加強信心。而正常人在自主減肥的方式下,每個月的體重下降2公斤左右為宜,直到達到標準體重。這樣的速度一般不會出現損害健康的狀況,而且減肥的效果也比較牢固。半島晨報、海力網首席記者王琳
連結
「遼寧第一胖女」400斤減到150斤
320天,體重400斤的「遼寧第一胖女」崔偉傑成功減去250斤的體重。她的減肥路歷盡艱辛,經歷了幾次生死考驗,挺過了呼吸暫停、心臟衰竭。
減肥機構的李主任介紹,崔偉傑剛剛來基地時,脂肪儀每次都爆屏,普通人的脂肪指數大約29,超過60儀器就會爆屏,她體重從400斤減到150斤,經歷了幾次生死考驗,挺過了呼吸暫停、心臟衰竭,非常值得大家佩服。本報4月24日報導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608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