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探秘:「目縱」蠶叢王,到底是「凸眼」,還是「雙瞳」?

2021-01-10 無量天真1

古代相術認為重瞳是一種異相、吉相,象徵著吉利和富貴,往往是帝王的象徵。

現代印度有些地方,把因先天性遺傳疾病造成的身體或者面貌畸形的孩子,看成是神靈轉世,被村民朝拜供奉。

在中國古代,很多使人們不能解釋的奇異現象,或者是有功於人民的能人異士,也都被各種神話加持,賦予可歌頌的傳奇人生,並立祠供後人祭祀。

因此,在古代的帝王將相,往往也被譽為貴人天相,似乎天生就有與眾不同的氣質。

重瞳,是"一目兩眸",看起來大瞳孔套著小瞳孔,有人認為這是"白內障",據醫學解釋,雙瞳更可能是先天性遺傳基因,或者是後天性發育不全,導致虹膜出現裂口造成兩個瞳孔。

雙瞳,在古代的記載中,被看成是比平常人多雙眼睛,給予了特殊的涵義。就像包公斷案,也可以把他額頭上的月牙神化成第三隻眼,讓他能看清冤假錯案,能白斷陽,夜斷陰。

歷史上的雙瞳人

中國史書上記載重瞳的天之驕子就有倉頡、虞舜、重耳、項羽、王莽、高洋、李煜等等。

據《論衡·骨相篇第十一》中記載:「倉頡四目,為黃帝史。」

傳說,倉頡天生睿德,且擁有雙瞳四目,不僅可以觀察星宿的運動趨勢、鳥獸的足跡,還會觀仰奎星環曲走勢,俯看龜背紋理等等。也因此,他從中受到了啟發,以此創造出了象形文字,被後人稱為「造字聖人」。

而李白·《遠別離》:或云:堯幽囚,舜野死。九疑聯綿皆相似,重瞳孤墳竟何是?帝子泣兮綠雲間,隨風波兮去無還。

《史記.五帝本紀》:"虞舜者,名曰重華。"張守節正義:"〔舜〕目重瞳子,故曰重華。"

所以,重華是雙瞳人,被古人確實被廣泛認可。

重耳,晉文公,姬姓,晉獻公之子,母親為狐姬,春秋五霸之一,與齊桓公並稱「齊桓晉文」。

明馮夢龍 《東周列國志》第三十五回:「負羈又曰:『晉公子賢德聞於天下,且重瞳駢脅,大貴之徵,不可以尋常子弟視也。』」《史記》中也說」過曹,曹共公不禮,欲觀重耳駢脅。」

記載中說重耳不但有四個眼睛四隻耳垂,他的脅骨還緊密相連如一整體,屬生理畸形。但我更願意相信,曹共工偷看到的是他雄健強壯的胸肌,看不出肋骨,所以誤認為是駢脅。

項羽也是古代公認的雙瞳人,很多詩文中說的楚重瞳就是指他。在《史記·項羽本紀》中:「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這裡拿虞舜喻項羽有帝王之相。

或許,雙瞳人在人群中並不少,但能成為成功人士的,除了他們得到了和別人不一樣的關注和心理推動外,在歷史上出現些王侯將相,或也更多是平等的概率而已。

也或是遺傳基因的影響。雖然隔著時代空間,無法證實這所有的雙瞳人是否有拼爹拼祖宗的家族淵源,但古蜀王蠶叢被認為是雙瞳人,還是有血緣可能的。

「目縱」蠶叢氏

我們都知道神話中的二郎真君楊戩是三隻眼,在《灌江備考》中說:「二郎為蠶叢之後,故額上有一縱目。」

因此,他的第三隻眼,明文記載為來源於古蜀王蠶叢。它是古蜀文化孕育的結果。第三隻眼形成的條件是古蜀「崇目」的信仰。

為什麼崇目?這要根據古人造神思想去理解,古蜀第一任酋長就是蠶叢氏,他居岷山下的石穴裡,「是時人萌,椎髻左衽,其目縱,不曉文字,未有禮樂」。也就是說他們的眼睛是像螃蟹一樣向前突起的,頭髮在腦後梳成「椎髻」,衣服的樣式是左邊斜著分了叉的。為了改善部落的生活,率領部落向成都平原遷徙,後來到廣漢三星堆一帶定居發展。

他「衣青衣,勸農桑,創石棺」,在成都平原立國治蜀建立的第一個都城——瞿上城,以其偉大的膽略和超群的智慧,在成都平原發展生產和經濟,鑄就了古蜀國的歷史輝煌。成為古蜀第一個國王。

三星堆出土的縱目面具就可以說明,他的後人已經把「目縱」擺上了最為莊嚴的神臺。

車王府曲本《封神榜》描述二郎神:立生一目三隻眼,額下風飄髯。

這就很直白了,一目三隻眼,也直接說明了楊戩不是一目雙瞳,而是一目三瞳。他又是蠶叢後代,這也讓蠶叢「目縱」有了雙瞳的論據。

哪怕就是從舜與古蜀王蠶叢血緣關係上推斷,他們都是由黃帝-昌意-顓頊(高陽)發展下來的後代,舜是公認的重瞳,那麼蠶叢若是雙瞳也就不奇怪了。

「目縱」,是凸眼?也是雙瞳?

若兩者皆有可能,這形象在古代人面前,想必也是非常有震懾力的存在。

青銅縱目面具,有「千裡眼,順風耳」之稱,面具向前突出16釐米長的瞳孔,以及兩耳間長達138釐米的誇張造型,讓三星堆文物就此染上「外星文明」的色彩。

大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孫華解釋:

三星堆王國的人們用眼睛來代表太陽和光明,他們的至上神和祖先神都有不尋常的眼睛,眼睛在三星堆人的心目中具有自我認同的意義,眼睛也是古蜀人特別崇拜的對象。銅神像之所以有凸出眼眶的瞳目,就是要表現這個神具有控制光明的巨大力量。

這是從考古層面上解釋,也是從古蜀人信仰上比較純粹的推斷。

但在現代醫學解釋上,也不排除蠶叢本人的眼睛確實有凸出眼眶的可能性。

一,根據人種分析,一般眼睛是在眼眶裡,像歐美人的眼眶比較深,基本上就看不出眼球突出,但亞洲的人的眼窩比較淺,所以很多人稱為做鼓眼泡,眼球突出。

二,雙眼都突出,異常增長,而且有時間上的差異,比如今年比去年明顯的向前突,這種情況有可能是疾病,比如眼睛後面長東西,或者比如甲狀腺功能亢進也會造成突眼。

三,還有一種眼睛突出,外觀看起來不是特別明顯,但是雙眼的眼球突出的程度不太一樣,這種突出的差異變化,也提示可能會有疾病。

蠶叢氏最早生活在岷山石穴中,生活環境肯定艱苦,才迫使後來遷徙平原。也可能是石穴環境上造成疾病或者營養不良引起的眼凸,這在現代,很多地區因為環境致病的例子數不勝數。

又因古人在科學認識上的缺乏,但人們又對蠶叢王充滿無限崇拜,因此有意誇大他的形象,或者賦予了更為偉大的意義,塑造了我們看到的縱目,也在情理之中。

現代醫學上認為,重瞳,屬於瞳孔發生了粘連畸變,從O形變成∞形,瞳仁中部的上下粘連,一個眼睛裡就有了兩個瞳孔,宛如一個橫臥的「8」字,但並不影響光束進來,就像你把照相機鏡頭分成兩半,一樣可以用。

有異相的人不管任何時代,都會被人更多關注,古人缺乏科學常識,在孩子幼年時,被有意無意做出更高級別的心理暗示或引導也是正常的。

我們也常聽家中老人鼓勵孩子:「你看,這孩子長得真不一般,長大了肯定有出息。」

如果一個人願意勵志,無意中的話,也往往使能使人對自己有了更高的期望,也就無形中樹立了遠大的理想。

古人中出現了那麼多優秀的重瞳子,帝王之相,這鼓勵可不是一般的誘人。

朱元璋的成長故事,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故事:凸目尖耳銅面像——蜀人的尊神燭龍和蠶叢
    不少研究者已經注意到了這些銅面像那凸出於眼珠之外的目精,並有人已將它與《華陽國志·蜀志》中記載的蜀人先王蠶叢聯繫起來,認為這些具有直柱狀目精的銅像就是「其目縱」的縱目人蠶叢。這種推測雖然不無道理,但總顯得證據尚不夠充分。在中國上古神話傳說中,還有一個名為燭龍或燭陰的大神,其形象與這些凸目銅面像有兒分相似,名稱又與蜀有關,它倒是我們推測這些凸目銅面像名義時很值得注意的對象。
  • 走進古蜀:古蜀王蠶從氏與嫘祖,誰才是真正的養蠶始祖?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太白詩中的蠶叢及魚鳧,是歷史上的古蜀王,經三星堆和金沙遺址考古驗證,確有其人。《蜀王本紀》載:「蜀之先王名蠶叢,後代曰柏灌,又次者曰魚鳧。」蠶叢,又稱蠶叢氏,人如其名,是蜀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蠶神,他和嫘祖一樣,都被譽為栽桑養蠶的始祖。
  • 揚雄《蜀王本紀》與古蜀傳說探析
    內容提要:古蜀時代,傳說有五個王朝,揚雄《蜀王本紀》就有關於蠶叢、柏灌、魚鳧、杜宇、開明的記載。這些記載雖然簡略,卻為了解和探討古蜀歷史提供了重要的線索。自上個世紀以來,隨著成都平原諸多古城址、三星堆與金沙遺址等重要考古發現,揭示了古蜀文明的燦爛輝煌,可知傳說的古蜀王朝並非子虛烏有。
  • 魚鳧,古蜀王朝的象徵
    神話中蜀人的祖先是「蠶叢」和「魚鳧」。蜀與「鐲」通,即野蠶。蠶叢「目縱」,居岷山下的石穴裡,蠶叢、柏灌、魚鳧三代都有數百歲,「神化不死」。他主要的功績是「教民蠶桑」。「魚鳧田於湔山,得仙,今廟祀之於湔。「(《蜀王本紀》)」魚鳧王田於湔山,忽得仙道,蜀人思之,為立祠。」
  • 何為雙瞳?歷史上這八位「目有重瞳」的人物中,你認識幾位?
    在現代醫學中,無論是雙瞳還是重瞳都屬於瞳孔發生了黏連畸變,是早期白內障的表現,且具有一定的遺傳性。此外,這種現象極其罕見,所以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但在古代相術中,擁有雙瞳的人一般都被稱之為「聖人」,在古人看來是這一種吉相,象徵著富貴與帝王。在中國歷史上也存在過很多擁有雙瞳的人物。下面就聽五錢君一一介紹一下,看看有沒有你認識的。
  • 山海經:三星堆的蜀王蠶叢、魚鳧,或與太皞、顓頊有關係?
    (一)蠶叢魚鳧、魚鳥之興 李白在《蜀道難》中有「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這句,指明蜀人有蠶叢和魚鳧兩位先祖。 關於蠶叢,最典型的就是它突出的雙目,史籍中記載為: [晉]常璩《華陽國志·蜀志》:「蜀侯蠶叢,其目縱(突出),始稱王。
  • 三星堆的神秘面具到底寓意什麼?宗教崇拜透露古蜀人怎樣的信仰?
    由於相信萬物有靈,所以古蜀先民的原始宗教崇拜也非常複雜,由此產生了多神論的敬奉行為。古蜀民族與世界上許多民族一樣,大多有祖先崇拜的習俗。在他們看來,祖先不僅生前是本家族的創業者,死後又是子孫後代的保護,有的甚至將祖先的形象與想像中的神相結合,以顯示自己的先祖具有超凡的本領。
  • 走進湔江蜀源探秘之七:西山林鬱杜鵑啼血
    現在,我們的「重返湔江,蜀源探秘——古蜀文化之旅」欄目就要藉助這美好的「春光」,走進位於郫縣「鵑城」的「望叢祠」,走進彭州西山(傳統上,人們習慣地把彭州關口以上的各鄉鎮叫做西山,這一片地域,幾乎涵蓋了湔江上遊河谷地帶的全部,這裡是古蜀文化的搖籃,我們可以把這裡比喻為長江上遊中華文明的「子宮」)濃鬱的森林,來親自感受一下美麗的杜鵑的鳴叫,用虔誠的大禮來憑弔「杜宇及開明」這兩位古蜀聖賢的豐功偉績。
  • 目有雙瞳,聖人降世?看看歷史上有多少的名人生有雙瞳
    目有雙瞳,聖人降世?看看歷史上有多少的名人生有雙瞳給位讀者老爺們好,以人為鏡,以史論今,這裡是老夢陪你聊歷史。大家知道雙瞳是什麼意思嘛?意思就是一個眼睛之中生了兩個瞳孔,那麼這是天生異稟還是一種難得一見的生物現象?
  • 成都周邊2小時冷門高山峽谷,野花、獼猴、古蜀遺蹟,周末遊剛好
    好幾隻獼猴在樹林裡玩耍古蜀遺蹟距離生態猴區不遠的位置,還有一座充滿故事的「蜀王祠」。蜀王祠是祭祀蜀王的重要場所,也是古蜀文化遺蹟的重要地點之一。蜀王祠的初建時間因為年代久遠,已無從考察。蜀王祠內的跪俑古蜀文物當地特色美食中午我們在當地飯館午餐的時候,意外發現了一種當地的特色美食-九尺板鴨。雖然在成都市區的各大超市裡,我們也常常能看見有板鴨售賣。
  • 名人大講堂|拂袖風吹三千年,炫彩古蜀嘆王權:哲學名家傅小凡詳解古...
    但,是不是每一個四川人都了解古蜀文明?兒子聽說我到四川來講古蜀文明,他好像是講冷笑話,他說我以為蜀國就是劉備建的,不知道四川人是不是也有這樣的認識?我說,虧你還是四川人的女婿呢,你居然不知道古蜀文明至少有3000年。這就是學者的使命,如果孩子們不知道,應該是老師沒講到位。
  • 蜀王望帝是怎樣人?並沒有李商隱詩中那麼唯美,為何偏偏化身杜鵑
    巴蜀之地流傳下來的故事很多,在這其中有關於蜀之地最早的祖先杜宇的故事最美最廣,但是這些故事卻遠遠沒有巴蜀的自然風光那樣完美。傳說杜宇是巴蜀之地繼蠶叢、柏濩魚鳧之後,蜀國最早的祖先之一;史書上說:「七國稱王,杜宇稱帝」,號曰望帝,也就是李商隱在他的另一首詩《錦瑟》當中所寫道的「望帝春心託杜鵑」當中的望帝。
  • 考古證實 公元前14世紀古蜀文化已傳播至越南
    據文獻記載,秦滅古蜀之後,古蜀王子輾轉到了越南北部今天的河內附近,自稱安陽王。而考古新發現將古蜀與越南的聯繫至少上推了1000多年。   古蜀文化並非與世隔絕   玉璋甚至傳到了兩廣和香港   李白在詩歌《蜀道難》中寫道:「蠶從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載,不與秦塞通人煙」。
  • 武擔山往事:古蜀國「泰姬陵」的前世今生
    比如,武都到底在何方,五丁到底是什麼……▲武擔山西側的北較場古城牆遺址而可以很明確地定位的,是武擔山所在。成都老城牆還沒有拆的時候,武擔山位於成都城內的西北角,在西城牆之內。今天的位置,則在武都路、江漢路之間,新華賓館以北。武擔山西側,清代為練兵用的北較場。清末和民國,都在此地建有軍校。目前,在北較場西路與五丁橋相接處,還保留有北較場古城牆遺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