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寧視界
在上期節目中
寧視君為大夥
介紹了從玉潭總鋪出發
東往望城、長沙的歷經鋪、夏鐸鋪、油草鋪
北往益陽的河 鋪、菁華鋪
今天,咱們往西走
西路一共十七鋪,可進入安化境內
西行路線是怎樣的?
十七鋪又分別在哪些地方?
本期的《溈水春秋》
帶您了解西邊的
這些「鋪」背後的故事
(點擊下圖,立即觀看視頻)
寧鄉二十三鋪(中)
圖文版本
自玉潭總鋪出發,出通安門,過銅錢巷、木魚侖約八華裡就到了西路第一鋪——冷水鋪。冷水鋪為舊時新康縣治所在地,地處白馬橋街道仁福社區。
白馬橋街道的老住戶楊炎飛帶我們找到了當時冷水鋪的鋪址,他指著仁福社區的一處民居介紹道:「冷水鋪作為縣治存在了600多年,在我很小的時候,這裡曾有一棟四空的木房子。」
出治所西行不遠處有一座石橋,橋寬2米,橋身外牆可見少量秦磚護壁,據當地老百姓介紹,這座石橋存在的時間要比治所久得多。寧鄉文史調研員朱偉強說:「這張橋叫朱廉橋,是一位姓朱的清廉縣官用自己的俸祿請師傅修建了這座橋。從橋身上的秦磚來看,朱廉橋橋存在約有1600年的時間。」
過朱廉橋約兩華裡就到了萬壽山。萬壽山原有萬壽市,有店鋪數十家,多經營燈籠、鬥笠、雨傘。民間有俗語:「萬壽山出鬥笠,鬥笠出來令尖的。」清末、民國年間,萬壽山生產的鴨腳板鬥笠、湖鴨笠遠近聞名,直至上世紀八十年代,這裡的鬥笠、燈籠才逐漸停止生產。離萬壽山不遠,便是候旨亭。候旨亭的來歷有很多,傳聞是裴休在此候旨,也有人說是易祓在此候旨,其實候旨亭是為祭奉壽亭侯關羽所建,原名侯子亭,久而久之,地名音變為了候旨亭。離開候旨亭,繼續往西走就到了金雞侖。
古時,五裡一堆,十裡一鋪。金雞侖離冷水鋪恰為五裡,古時設於此的五裡堆直至今日都保存完好。過金雞侖,沿老寧黃公路行5華裡,便到西路第二鋪——赤土埔,赤土埔又名尺土鋪,原址位於回龍鋪鎮白金村三裡衝組。往赤土埔西行的古驛道上有一石橋,名萬美橋。橋上原有四條長麻石,如今僅存三條。萬美橋是安化去往長沙的必經之路,在這裡至今傳頌著清朝時湖廣總督陶澍路經萬美橋時的故事。
赤土埔過十華裡,便到了回龍鋪。關於回龍鋪名字的由來有幾種說法,一種說法與回龍山有關,清同治《寧鄉縣誌》對回龍山是這樣記載的:「縣西七十裡處,蜿蜒磅礴,首聳竹田,復盤粟溪,尾連大石窟,脈至五牛山,逆轉,故名。」因大石窟與古驛站隔溈江相望,因此取名回龍鋪。回龍鋪是大鋪,前後數鋪中,僅回龍鋪有瓦屋,足以見得回龍鋪的繁榮。
回龍鋪舊稱回龍市,有洋泉水自北而南流入溈江。洋泉湖分上、中、下洋泉。民國《寧鄉縣誌》記載:「洋泉水流域頗廣,驛道南北十餘裡間田畝最沃,皆洋泉溉之。」由於古洋泉湖一帶盛產煤炭,湖水一度枯竭。如今煤礦關閉,湖水又漸漸豐盈起來,由此我們大致能窺見當時洋泉湖的盛景。豐富的水資源促進了回龍鋪的發展,「兩岸橫連當道店,一街中跨過溪橋。回龍地脈清如水,十裡洋泉響似潮。」太學生周錫琮寫下的這首詩,將舊時回龍鋪熱鬧的街市、優美的風景描寫得十分生動。
回龍鋪往西十裡是西路第四鋪——尋峰鋪。由尋峰鋪往西南方向便見玉堂水,玉堂水從鐵衝雪峰山發脈,經喻家坳 、大成橋後流入溈江。水上有石橋,名玉堂橋。1194年,南宋狀元易祓路經此處回老家巷子口,因易祓被封「玉堂學士」,故將這座橋命名為玉堂橋。玉堂橋不遠處,即玉堂鋪。
文史專家謝國恩介紹:「玉堂鋪原來叫仙水鋪,易祓中狀元以後,朝廷批准他回家省親。在玉堂鋪休息的時候,他看隨從很辛苦,就自己牽了馬在仙水橋下面洗馬。他的隨從回到朝廷後就向皇帝匯報說新科狀元憐惜下人親自洗馬 ,宋寧宗就寫了一個濯纓碑,此後在這裡經過的文官都要下轎,學習易祓憐惜下人的精神」。
明萬曆年間,易氏子孫在此建立祠堂,將濯纓碑嵌入祠中,此後因種種原因,濯纓碑不知去向,而以前的仙水鋪卻因易祓改名為玉堂鋪,一直沿用至今。
石子鋪是寧鄉西路第六鋪。因時代久遠,石子鋪難覓蹤跡,多方打聽,我們才找到這一小鋪的大致位置。
雙鳧鋪鎮老年協會會長喻息炎介紹, 石子鋪在古代只能說是一個驛站休息的地方,現在的石子鋪已經名存實亡,找不到痕跡了,他是因為從小在這裡長大,才知道石子鋪在現在的雙鳧鋪鎮的餘新村和大成橋的月峰村相交的一個地方。
石子鋪西行十華裡,便到了雙鳧鋪老街,雙鳧鋪驛站的位置就位於這裡。民國《寧鄉縣誌》記載:「自大成橋西南行二十裡弱,有雙鳧鋪,為安寧官驛要道,小店八十餘家。」可見當時的繁榮。
鳧,意為野鴨。相傳此前有雙鳧白天在鋪前偕遊嬉戲,入夜棲於岸邊古樹之上,鄉人認為十分奇特,便取名為雙鳧鋪。
雙鳧鋪境內的「南楚靈山」回龍山,是湘中佛教文化旅遊景區,從古至今,無數文人在這裡留下楹聯詩篇。雙鳧鋪境內多石橋,其中最有名的當屬雙鳧鋪大橋。大橋經多次修繕,是雙鳧鋪境內一條南北交通要道。
從雙鳧鋪往西沿溈江水岸行10華裡,到茅慄鋪。茅慄鋪屬現在橫市鎮向陽村茅慄組。
茅慄鋪附近,制陶業相對發達,不僅有多家燒制磚瓦的地方,當地燒制的瓦炊壺還遠銷漣源、安化等地,許多人把茅慄鋪至向陽一帶還稱為「炊壺子坳上」。
長橋鋪是西路驛道第九鋪。這裡是古邑寧鄉最早的縣治原址。長橋因溈江水與鐵衝水在此交匯,故水陸交通十分發達,鋪名或因橫跨鐵衝水的一座長橋而得名。
南宋時期,理學大家張栻就在這裡留下了一首膾炙人口的詩文《過長橋》:西風吹短髮,復此過長橋。木落波空闊,亭孤影動搖。徘徊念今昔,領略到漁樵。矯首山中隱,憑誰為一招。
隨著時間推移,古時長橋難見蹤影,長橋鋪風光不再,取而代之的是橫市集鎮。晚清時期,這裡逐步聚居人口,形成街道,集市貿易日漸繁榮。時至今日,橫市老街兩邊依舊店鋪密布,繁華不減,它靜居於集鎮一隅,見證著時代的變遷。
長橋鋪
已是西路十七鋪的第九鋪
下一期我們將繼續往西行
探尋另外八鋪的故事
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