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繁殖技術有突破 四川大熊貓進入生產高峰期

2021-01-08 中國新聞網

    8月13日,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一隻13歲齡的大熊貓「二丫頭」順利產下一隻雌性幼仔。這是基地繼本月6日、7日連續產下兩對雙胞胎之後,大熊貓產下的第5隻幼仔。圖為大熊貓「二丫頭」與剛出生的大熊貓幼仔。 中新社發 蘭景超 攝

版權聲明:凡標註有「cnsphoto」字樣的圖片版權均屬中國新聞網,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使用。

  中新社成都八月十三日電 (記者 楊傑)中國「大熊貓故鄉」四川的大熊貓目前已進入生產高峰期,近日來喜訊頻傳:從八月十日到今天,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和臥龍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的大熊貓共產下三胎五隻大熊貓幼仔。

  今天早上七時五十分,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十三歲齡的大熊貓「二丫頭」順利產下一隻雌性幼仔,該幼仔體重一百三十克,生長發育良好。目前,母女均健康平安。這是成都大熊貓基地繼本月六日、七日連續產下兩對雙胞胎之後的第五隻幼仔。

  八月十日,臥龍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的大熊貓「茜茜」產下了一對大熊貓雙胞胎。十二日早上,該中心的大熊貓「喜妹」又順利地產下一對雙胞胎。目前,這兩對大熊貓雙胞胎母子都平安健康。

  大熊貓專家指出,今年以來四川大熊貓頻繁產下雙胞胎,與科研人員在大熊貓人工繁殖技術上的突破有很大關係。目前,臥龍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和成都熊貓基地百分之七十五的育齡雌性大熊貓都繁殖了後代,人工圈養大熊貓平均壽命達二十歲,最長壽的達三十八歲。在人工授精環境下,大熊貓母獸很容易生產雙胞胎,而生產三胞胎的可能性也很大。(完)


相關焦點

  • 我國圈養大熊貓繁殖進入今年高峰期
    我國圈養大熊貓繁殖進入今年高峰期 原標題:   新華社成都4月6日電(記者餘裡、馮昌勇)記者6日從擁有全球最大圈養大熊貓種群的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獲悉,該中心今年圈養大熊貓繁育配種任務已完成近一半,大熊貓繁殖進入高峰期。
  • 大熊貓「圓圓」進入發情期 臺北動物園啟動人工授精
    大熊貓「圓圓」進入發情期 臺北動物園啟動人工授精 2016-02-29 13:34:29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朱念中新社發 臺北市立動物園供圖     中新網2月29日電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臺北市動物園表示,大熊貓「圓圓」最近進入發情期,園方今天上午啟動人工授精,大熊貓館展場暫由「圓仔」獨挑大梁。
  • 大熊貓進入繁殖季 香港海洋公園「大熊貓之旅」展館暫閉
    新華網香港2月27日電(記者吳錚)香港海洋公園27日宣布,由於雌性大熊貓
  • 大陸贈臺大熊貓完成人工授精 臺北動物園盼其順利生「二胎」
    3月17日,臺北市動物園獸醫師對大熊貓進行人工繁殖作業和健康檢查。(新華社發)新華社臺北3月18日電(記者吳濟海 劉歡)據臺北市立動物園最新消息,為避免錯過一年一度的最佳繁殖時機,動物園17日下午對大陸贈臺大熊貓「團團」進行人工採精,並順利對「圓圓」完成人工授精。自3月13日開始,臺北市動物園保育員陸續觀察到「圓圓」出現減少採食、過水、來回走動、奔跑、泡水及發出羊叫聲等徵兆,進入發情期的跡象越來越明顯。
  • 大熊貓「圓圓」進入發情高峰 臺北動物園人工授精助添丁
    中新社臺北2月21日電 (記者 黃少華 肖開霖)臺北市立動物園21日發布消息說,雌性大熊貓「圓圓」20日進入發情高峰,與雄性大熊貓「團團」串籠未達成完整相見歡的表現,兩天來園方在大陸專家等協助下,為「圓圓」進行兩次人工授精,把握一年一度的最佳繁殖時機。
  • 拯救「水中大熊貓」 探訪中華鱘繁殖保護全過程
    &nbsp&nbsp&nbsp&nbsp中華鱘在地球上繁衍生息了1.4億年,是中國特有的古老珍稀魚類,也是世界現存魚類中最原始的種類之一,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瀕危物種,有「水中大熊貓」之美稱。1988年,中華鱘也被列為我國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 都是國寶,為啥陝西大熊貓的名氣不如四川大熊貓?
    一個是大熊貓國家公園陝西省管理局正式掛牌,大熊貓國家公園陝西秦嶺區總面積43.86萬公頃,囊括了80%以上的野生大熊貓和70%以上的大熊貓棲息地,這標誌著陝西省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進入全新階段;另一個是今年新出生三隻秦嶺大熊貓寶寶有了自己的名字——「秦酷兒」「佳佳」「園園」,這三個名字的寓意是:秦嶺是大熊貓的家園,在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下,秦嶺大熊貓保護事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 中國大熊貓個體識別技術迎新突破 實現「熊臉識別」
    中國大熊貓個體識別技術迎新突破 實現「熊臉識別」 2019-05-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供圖    中新網成都5月17日電 (記者 安源)記者17日從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獲悉,該基地聯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四川師範大學共同開展的「使用圖像分析的大熊貓個體識別技術研究」,目前已實現了對圈養大熊貓的臉部自動檢測及個體識別,這標誌著中國大熊貓個體識別技術迎來新突破。
  • 贈臺大熊貓團團、圓圓進行人工受精 拼生小熊貓
    中新網3月4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臺北市立動物園明星動物大熊貓「圓圓」近日出現發情行為。動物園表示,從各項行為指標及荷爾蒙指數值分析,大熊貓「圓圓」於3月2日已達到發情高峰,因此分別在3月1日下午、3月2日上午及3月3日清晨,為「圓圓」進行人工授精,把握一年一度的最佳繁殖時機。
  • 拼生二胎 臺北市動物園為大熊貓團團圓圓實施人工授精
    」和「團團」的繁殖機會做準備,在發情期高峰連續兩日進行人工受孕,希望能幫「圓仔」增添弟弟妹妹。 據報導,臺北市動物園表示,保育員從2月9日開始,陸續觀察到「圓圓」出現外陰腫、蹭陰、過水、來回走動、奔跑、泡水等,進入發情期的跡象越來越明顯,預估高峰期應該會出現在這幾天的時間裡,從各項行為指標及荷爾蒙指數等專業數值分析,「圓圓」於2月
  • 居港大熊貓盈盈需人工受孕 香港海洋公園熊貓館重開
    中新網4月10日電 綜合港媒報導,居港大熊貓「盈盈、樂樂」到港超過12年,但一直未能成功繁殖。香港海洋公園早前宣布盈盈和樂樂進入發情期,「大熊貓之旅」展館暫停開放,不過3天的交配期內,盈盈和樂樂曾8次嘗試自然交配,但未能成功。
  • 贈港大熊貓盈盈樂樂首次成功自然交配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寇敏芳)4月6日,香港海洋公園宣布,贈港大熊貓盈盈、樂樂已成功自然交配,這是兩隻大熊貓9年以來的首次。2007年,為慶祝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10周年,中央政府向香港特區贈送的一對大熊貓。
  • 揭秘四川大熊貓為何頻產雙胞胎 圖說其繁育全過程
    據了解,大熊貓人工繁育難度高,發情難、配種受孕難、育幼難。那麼,今年為什麼會接連誕下這麼多雙胞胎?人工繁育大熊貓的過程中的困難是什麼情況?四川新聞網記者走進成都大熊貓基地採訪了解。  據成都大熊貓基地動管部副部長吳孔菊介紹,大熊貓人工繁育的「三難」主要是因為以前我們不夠了解大熊貓而產生的,而成都大熊貓基地專家和相關工作人員通過20多年的努力,並結合了行為學、遺傳學、內分泌學等多學科來做研究,從而更了解大熊貓的生產等各方面特性,目前已經基本上克服了大熊貓人工繁育的「三難」問題。
  • 為什麼大熊貓難以大量繁殖
    上周末,Smithsonian國家動物園的大熊貓人們常常聽到人工圈養的大熊貓繁殖十分困難,但到底難在哪裡呢? 1、熊貓一年只排一次卵國家動物園的獸醫和生殖生理學家Pierre Comizzoli說,精子要進入雌性熊貓體內十分困難。雌性大熊貓一年只能夠懷孕一次,並且卵子存活的時間只有36到40小時。
  • 揭圈養大熊貓繁殖野化:從「兩情相悅」到回歸自然
    中新社四川阿壩4月25日電 題:揭秘中國圈養大熊貓繁殖野化:從「兩情相悅」到回歸自然  作者 王鵬 安源 嚴易夢  「吃飯了!快過來了!」隨著飼養員幾聲吆喝,一群大熊貓幼仔朝著草坪奔來,隨後把臉埋進奶盆大口喝起來。
  • 張燦明:蝠蛾幼蟲生產技術取得全面突破
    張燦明介紹,在雲南以楊大榮老師領銜的研發團隊從1983年開始相關研究工作,香格裡拉市宜康寶生物科技公司於2010年繼承了研究工作,近年來全面突破蝠蛾的規模化室內傳代養殖技術,建立了蝠蛾幼蟲高效擴繁體系,開發出配套設施。
  • 「鳥中大熊貓」的拯救與保護
    而同樣在寶興縣,1869年,阿爾芒·戴維發現並命名了大熊貓。  當年,為了採集到綠尾虹雉的標本,戴維歷經生死考驗,多次登上海拔4000多米的山頂,險些喪命。時至今日,在鄧池溝紅山頂的頂峰,仍保留著戴維當年採集標本留下的痕跡。  那麼,除寶興之外,綠尾虹雉在四川還有哪些分布區?  「大概有30多個縣。」冉江洪說,根據已有資料,可以初步劃定綠尾虹雉的野生種群活動範圍。
  • 四川成都熊貓基地,這裡有憨厚可愛的大熊貓,一起來旅行吧
    大家好,我是果果,之前果果給大家介紹了四川成都擁有小九寨溝之稱的七色海,今天果果想要給大家介紹的還是四川成都的一個旅遊景點,那就是熊貓基地。果果看到這幾年以來,中國的大熊貓也是面臨著瀕危的這樣一種險境,大中國大熊貓的數量也越來越少了,所以中國現在就在極力地為保護大熊貓做出應有的努力。目前中國對於大熊貓的保護主要是通過大量的人工飼養繁殖人工保護來進行對於大熊貓的這樣一種保護工作,因為大熊貓這樣一個特殊的物種,它的繁殖比較的脆弱,所以大中國對於大熊貓的保護非常的重視。
  • 大熊貓野化放歸:選點有講究 明年或出放歸方案
    要想完成大熊貓種群延續及復壯,最關鍵的是野生種群擴大。  2005年8月首次放歸至今,四川已野外放歸大熊貓6隻。  我省正改進大熊貓放歸前的野化訓練模式,精選放歸對象。  「大熊貓物種的延續根基仍在野外種群的增長,人工繁育過程中積累的技術手段,應該更為廣泛地應用於大熊貓野化放歸、野生種群復壯上。」省林業廳副廳長降初日前在第四屆兩岸四地大熊貓保育教育研討會上的致辭得到與會者認同。
  • 太陽魚人工繁殖及養殖技術
    太陽魚人工繁殖及養殖技術出處:本站整理 作者: 水產養殖網 2007-09-29 16:03:00   藍綠鱗鰓太陽魚(Lepomis&nbspmacrochirus)&nbsp為鱸形目,太陽魚科,又名藍鰓太陽魚,英文名稱為Bluegill&nbspsunfish。原產於北美洲淡水水域。魚體高,側扁,頭小,尾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