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魚友大家好,我是養魚老道,更多觀賞魚飼養、繁育實踐知識,敬請大家關注!
昨天,養魚老道突發奇想,把一個生海蠣子分別投餵給了那缸水虎、還有魂鬥羅,結果在當時看來,這個魚缸水質可算是糟透了,立刻陷入極度渾濁中,尤其是水虎魚缸,投餵的海蠣子個體很大,它們主要的攝食方式又是蠶食、搶食。
我們千萬別以為80釐米的魚缸、有128升水,只投餵一個海蠣子,它能有啥事?問題其實已經很嚴重了。
關於魚缸的水質穩定問題,經常會有一些新魚友來詢問,如何才能達到穩定,怎樣才算是水質穩定?
我認為這就是一個長時間的維護和保持,最終才能養成。
在昨天晚上,養魚老道也說了,如果今早問題嚴重,那麼,也只能換水了,不可能再有其他的好辦法。
關於這一點,昨天養魚老道購買新魚缸的時候,還和魚店老闆交流過,對於魚缸的水質出現問題,我們一致的意見就是,除了換水,其他方式都是多餘的,或者是根本解決不了實際問題的,治標不治本。
當然一定要在魚缸的水質徹底穩定下來以後,再出現特殊情況,我們可以去做換水處理。
那麼,今早醒來我也是急忙先去關注這個水虎魚缸的水質,還不錯,已經恢復澄清,完全沒有任何的問題了,這個也是要看水色和觀賞魚的狀態的,未必一定是澄清即可,還會與我們之前的水質維護有關聯。
比如說我之前的兩個新魚缸,裡面只是飼養了清道夫,經過了半個多月的運轉,水質已經開始通透了,而濾材還沒加滿,只是有部分濾材而已。
而昨天新到的兩個魚缸,目前看來還是水質渾濁,究其原因是新水入缸的緣故,需要有個三五天的運轉期,過了這三五天後,就會轉為澄清,那麼,我們可不可以立刻放魚入缸呢?
我認為還需要兩到三天的穩定時間,然後就可以少量放魚了,這個就要看我們的飼養密度了。
比如說一米的小魚缸,放入五條10釐米左右的蝴蝶鯉,那是一點問題也沒有的,接著需要我們做的,就是適度給新魚停食,即使停食,它們也會排便的,這些東西都是為了魚缸有益菌的形成,但是還不能讓它過度汙染水質。
因此來說,短期內想要做到魚缸水質徹底澄清,根本就不應該成為很多新魚友的難題。
關鍵的難點,就是在新魚入缸後的飼養密度與排洩物,以及魚缸過濾,還有我們如何去適度控制餵食量,這幾者之間的有效搭配。
為什麼有些新魚友的觀賞魚,只要一入缸,還沒有投喂,水質就開始變渾了?
第一點,這個魚缸水質沒有徹底循環到位,雜質過多,濾棉絲毫沒有粘附性
第二點,不是觀賞魚有病了,被水質刺激到了,就是我們飼養的太多了,魚一多,過濾系統再跟不上,必定要壞事。
第三點,就是觀賞魚排便過多。
針對這幾點問題,魚病了可以治,糞便多了可以抽取出來。
唯獨新水刺激、觀賞魚極度壓抑、濾棉沒有粘附性,或者過濾太差,我們不太好辦,這個過濾太差,主要還不在於生化濾材,因為這個時候,生化濾材還沒有發揮作用的可能性,即使有,作用也不會大,硝化系統還未健全,因此,主要就在物理過濾上。
做到濾棉不積水、底部水流暢通,完全包裹雜質,有幾天的時間,吸附性就會大大提高了。
在此過程中,儘量少換水、少動濾棉。
當我們正式開始投餵觀賞魚的時候,才算是開始了漫長的養水過程。
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千萬不要把關注點放在觀賞魚能否吃飽的問題上,不要一高興了,就開啟大量投餵模式。
有的魚病了,單獨隔離治療,有的可以剔除魚缸之外,以整個水體的穩定為先,只要水質穩定了,什麼魚都可以養好。
如果說句不好聽的話:寧可廢掉部分魚,也不廢掉整缸水。
其實就是一個養菌的有效過程,我們的關注點,一定是水質不要白濁,堅決不要,底部基本無殘渣,濾棉絕對不積水,生化濾材不必去管、也不必去動即可。
隨著每天水質的逐步穩定,觀賞魚的狀態必然會好,我們的投餵量可以緩慢增加,一旦多了,水質有變,立刻減量或者停食,不是不可以少量更換魚缸水,也是可以的,遭遇到短暫渾濁,可以稍微等上一兩天,多看看濾棉、看看底部殘渣等問題。
有些魚友喜歡固定每天抽底換水,也不是不可以,有些魚友喜歡十天半個月固定換水一次,也不是不可以,但是換水量不要太大,慢慢來,也是逐步加量。
就這樣經過大致兩個月的時間,我們再去看魚缸水質,那就會是清澈通透的了,即使哪天稍微投餵多點,魚缸水質也可以自動澄清,我們再依據自己正常的換水量,固定換水就可以了,這個水質基本上可以穩定常年不變。
如果有變,不是觀賞魚患病了、加入新魚了、濾棉溢流了,就是我們換水不勤,或者持續投餵過度。
這裡指的是,飼養普通觀賞魚,邊養魚、邊養水的操作方式,與古法養魚、飼養某些高檔魚,或者是飼養七彩神仙魚,那種不在乎培菌,只在乎養成大餅的、大量投餵大換水模式,還是有所區別的。
我是養魚老道,更多觀賞魚問題敬請關注,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