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主張「取消英語高考」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常委王新陸第三次向兩會提交了高考不一定非考英語的提案,並已爭取到30個委員的籤名支持。瘋狂英語的祖師爺李陽先生也在其新浪博文《我堅決贊成取消英語高考!》中說「絕大多數人學了英語是沒用的」,甚至說「學習英語是中華民族的奇恥大辱」。
雖然我對英語只是略知皮毛,但面對如此明顯「左傾」的看法,我覺得也有必要「亮亮」自己的「鈍劍」。
正如許多人認為到學校接受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學知識」而沒想到還有「學做人」一樣,大部分人以為學習英語的唯一目的就是掌握一門交際工具,而沒想到學習英語對提高人的氣質修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舉兩個小例子來說吧。我們對漢語和英語稍加對比就不難發現,我們漢語的文明禮貌教育是外在「說教」式的,而英語的文明禮貌教育卻滲透於內在的語言習慣之中,讓你在不知不覺中「紳士化」;在舉止方面,英語講究通過豐富的表情動作語言使人「生動可愛」起來,而漢語在這方面卻幾乎一片空白(這也是為什麼許多內地歌星明明音質實力比香港歌星好,卻反而不如香港歌星受追捧的重要原因)。英語的這些「育人」功能顯然被他們忽略了。
那麼,為什麼如此多人一提起英語就「深惡痛絕」呢?說來說去,無非是說花了大量的時間,耗費了不少的財力、物力,最終卻沒有辦法實際運用。這就好比中國足球,國家d大量投入卻沒有換來令人欣慰的成績。對此,我禁不住要問一句:中國足球的失敗,難道是足球本身的過錯嗎?英語本來是一門優美的語言,可恨的是我們的英語試題和英語教學人為撕裂了它的整體美感。這就好像一個美女,你不教人欣賞她的婀娜多姿,卻把她的頭髮剪下來、耳朵鼻子割下來進行分塊展示。如此做法除了給人一臉「恐怖」之外還能留下什麼印象呢?
先說英語試題,為了實現試題的「標準化」,竟把一門用來交際的鮮活語言變成了做選擇題的競賽,語法問題成了考試的重頭戲。學生要得高分,就必須埋在題海裡大戰。不知專家們想過沒有:英美國家的小孩子五六歲英語就很地道了,難道他們也精通語法規則嗎?
再說英語教學,由於受應試「指揮棒」的影響,一堂英語課差不多百分之七十的時間都在講語法,這邊加ing,那邊加ed,say和speak有什麼區別……搞的學生一臉茫然,索然無味。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的「你不說我倒還明白,你越說我越糊塗了」。
那麼,中國人要學好英語是不是真的比登天還難呢?其實並不!只要我們對試題(特別是高考試題)和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同時選用好教材,我認為中國人學好英語的夢想並不遙遠。
從改革試題內容來說,我認為應該把熟練掌握運用句子作為核心內容,改變以前本末倒置的試題比例,讓學生從枯燥乏味的語法和題海中解脫出來。
在改革教學方法和選用教材上,我認為可以實行優化組合。李陽大師也許不明白為什麼轟轟烈烈的瘋狂英語會日益淡出江湖?我想,「轟轟烈烈」是因為他那種重視以句子為中心,大膽誇張、注重運用的教學法確實是一種非常先進的語言教學法。那為什麼又會「淡出江湖」呢?因為他的教材是雜亂無章的,更不要說循序漸進了。瘸了一條腿走路,能走遠嗎?
目前,全國大部分省市使用的是仁愛英語教材。此教材循序漸進,通俗易懂,操作性也強,總的來說還是適宜我國國情的。可為什麼推廣好幾年了,中國人學習英語的興趣和收效依然沒什麼進展呢?其實有兩個「緊箍咒」制約著這隻「孫猴子」:一是試題「指揮棒」,二是教學法。雖然教材有了創新,可考試還是「老三篇」,教學上還是傳統的語法教學法。試想,如來佛的手掌心不伸開來,「孫猴子」的功夫有用武之地嗎?
所以,我有一個大膽的設想:假如用瘋狂英語的教學思維和教學方法來教授仁愛英語教材,中國的英語教學是不是會出現「柳暗花明」的新局面呢?
退一步來說,中國英語教育不成功是不是就要「取消英語高考」?我認為,如果一旦「取消英語高考」,學英語的氛圍就會一落千丈,中國勢必會日益走向閉目塞聽的道路。
據了解,世界上90%以上的學術論文是用英文寫成的。網際網路上,90%以上的資料也是用英文寫成的。而且全球絕大部分的發明創新都來自英文世界。「閉關自守」正是當年清帝國由盛轉衰的最主要原因。這些年中國經濟能取得舉世矚目的進步,正是得益於我們堅定不移地執行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不學英語,難道我們還要重新把自己關閉於世界文明的大門之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