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閱者: 趙喜梅(北京市朝陽區婦幼保健院)
作者: 李世華(北京市回民醫院)
「提高免疫力」這幾個字,在家長眼裡似乎充滿魔力,但凡跟免疫力沾邊的產品,都像吸鐵石一樣,吸引著家長們的注意。
知妹的母親大人就是其中一員。在知妹還是個寶寶的時候,由於經常感冒,母親大人便買來各種有助於提高免疫力的產品,塞給知妹吃。直到今天,知妹的母親仍沾沾自喜,遇到有小朋友愛感冒時,就給其家長推薦。氣的知妹直翻白眼,明明是長大後免疫系統完善了,抵抗力更強了而已。
今天,知妹就來扒一扒這些網紅免疫力產品,一起來目睹它們的翻車現場吧。
Part1 常見的提高免疫力的產品有哪些?
1.脾氨肽
脾氨肽是一種生物製劑,說明書中註明,它是從健康的豬或牛脾臟中提取出的多肽和核苷酸混合物。
多肽是由胺基酸分子脫水縮合而成的化合物。
現在被發現的胺基酸有250多種,但是只有20多種是人體所必需的。
不同胺基酸組合形成的多肽也是不一樣的,目前發現的就有1000多種。
具體哪些能調節免疫功能,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脾氨肽還有一定的致敏風險,臨床上也有使用脾氨肽後出現不良反應的案例[1]。脾氨肽在國外並沒有得到認可,美國和歐盟等地的藥監局都查詢不到它。
2.匹多莫德
匹多莫德是由義大利人發明的一種合成藥物,進入中國市場後備受追捧,號稱可以刺激和調節細胞介導的免疫反應,從而提高抵抗力。但是,缺乏隨機對照試驗和大樣本量的調查,效果還有待研究[2]。
目前也只有義大利、中國、俄羅斯等少數幾個國家在生產匹多莫德[3],其他國家並沒有獲準上市。
2018年3月,國家藥品管理局發出公告,對匹多莫德說明書進行修改,明確註明3歲以下的兒童禁用[4]。
3.泛福舒
泛福舒是一種細菌溶解產物,據說吃進去可以刺激機體產生抗體。但事實上,這些細菌溶解產物會被寶寶的腸胃吸收,根本來不及刺激身體產生抗體。
在2017年,泛福舒因不符合我國《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範》,已被停止進口[5]。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4.益生菌
從字面意思來看,益生菌就是有益生命的細菌,對孩子肯定好。但事實上,通常只有兩種情況會用到益生菌,分別是腹瀉和服用抗生素的時候。
寶寶在腹瀉的時候,會流失大量的益生菌,可能會導致腸道菌群失衡,這時補充益生菌,可以快速恢復腸道的菌群平衡,維護腸道健康。
服用抗生素後,抗生素會把有益菌和有害菌統統都消滅,因此要適當補充益生菌。一般在症狀緩解後,就要停止補充益生菌,如果長期補充益生菌,可能會形成依賴,擾亂寶寶腸道的正常菌群,還會影響寶寶的腸道功能,導致寶寶逐步喪失繁殖有益菌的能力。
5.牛初乳
牛初乳是乳牛產崽後7天之內的乳汁,其中確實含有很多營養成分和抗體,但更適合小牛犢飲用。對小寶寶而言,母乳才是最好的食物。
牛初乳的物理性質、成分與普通牛奶相比差別很大,產量低,工業化收集較困難,質量也不穩定。
長期食用牛初乳對嬰幼兒的健康有何影響,國內外的科學研究還比較少,缺乏安全性資料。所以早在2012年,衛生部就明確表示「嬰幼兒配方食品中不得添加牛初乳以及用牛初乳為原料生產的乳製品」[6]。
以上這些產品,有的成分不明,有的作用不明,甚至還有不良後果,所以別再拿寶寶做實驗啦,記好以下這幾點,科學提高免疫力。
Part2 如何科學提高寶寶的免疫力?
1.接種疫苗
提高免疫力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接種疫苗,不管是一類疫苗還是二類疫苗,沒有特殊情況都推薦接種。
2.營養要均衡
保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物質的充足攝入。另外,我們的黏膜是抵抗病菌的有力防線,所以要注意補充水分,讓黏膜保持溼潤。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3.運動和睡眠很重要
適量的運動可以提高體質,能更好的完善免疫系統。充足的睡眠能讓身體放鬆,恢復到身體機能的最佳狀態。
4.注意衛生
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要教會寶寶勤新手,尤其是外出回家、飯前便後。在傳染病高發的季節,儘量不要去人員密集、空氣不流通的場所。
--
參考文獻
[1]. 張燕青.脾氨肽口服凍乾粉致不良反應2例[C]//2014年中國藥學大會暨中國藥師周.
[2]. Zuccotti GV, Mameli C.Pidotimod: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Ital J Pediatr. 2013 Dec 6;39:75.
[3]. http://www.drugs.com/international/pidotimod.html.
[4]. https://www.nmpa.gov.cn/xxgk/ggtg/ypshmshxdgg/20180309163201840.html.
[5]. https://www.nmpa.gov.cn/yaopin/ypggtg/ypqtgg/20170320161201395.html.
[6].http://www.nhc.gov.cn/wjw/spaqyyy/201304/aab07fab1edb46acb9eece44668a4239.shtml?from=groupmessage.
*本文內容為健康知識科普,不能作為具體的診療建議使用,亦不能替代執業醫師面診,僅供參考。
*本文版權歸騰訊醫典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違規轉載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
*歡迎微信搜索並關注公眾號「騰訊醫典」,獲取更多健康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