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中的微生物群落曾幹過一件大事!孕育古海洋

2021-01-16 科技工作者之家

▲藝術家重現太古代地球的原始土壤環境,包括由碳酸鹽沉澱微生物形成的著名的水生疊層石。特寫展現了現代樣品照片中常由絲狀藍藻組成的陸地生物結皮。新研究表明這些生物結皮在早期地球的氮循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近日,來自ASU的研究員Ferran Garcia-Pichel、來自法國Laboratoire Biogéosciences的Christophe Thomazo以及瑪麗居裡博士後Estelle Couradeau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雜誌在線發表文章。文章表明早期地球的生物土壤結皮——聚居於現今貧瘠的沙漠中的微生物群落——可能在地球氮循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孕育早期海洋,並在大氣、大陸和海洋之間建立營養聯繫。

氮元素是生物大分子DNA、RNA和蛋白質的重要組成元素,大多數生物的生存都依賴氮循環。氮氣佔現今大氣的78%,但大多數生物體無法直接使用氮氣。原核生物通過固氮作用使氮能被植物和動物所使用。

Garcia-Pichel說:「在產氧光合微生物出現前,地球大氣層並沒有充滿氧氣。直到大約24.5億年前,大氧化事件徹底改變了地球的性質,但一般認為該事件發生在淺海中。」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地球早期的氮循環是由太古代期間的海洋微生物引起的。但這項研究表明,早在大氧化事件發生前,大約在32億年前,複雜的生物結皮已經聚居在大陸。

今天,這種生物結皮約佔地球土地的12%,由絲狀藍藻組成。絲狀藍藻完成了生物結皮內大部分碳和氮的固定,並為其他地殼微生物提供營養,同時將土壤顆粒結合在一起並為微生物群落提供抗侵蝕性。Garcia-Pichel說:「絲狀藍藻依賴光照,當植物進化並開始增長後,植物枯落物堆積,土壤沒有了光照。然而,在植物進化前,沒有什麼阻止它們在大陸的聚居,因為它們的生長條件非常寬鬆。」

該團隊將他們早期的數據與其他有關文獻結合後進行薈萃分析(meta-analysis),結果表明,能進行氮循環的生物結皮能夠從大氣中輸入氮氣並輸出銨和硝酸鹽。在前寒武紀階段,即便大陸比較貧瘠,生物結皮對氮循環的貢獻已經非常之大。

這代表了一種重要的範式轉變,未來的研究應該探索這些生物地皮在歷史中的延伸程度和它們對其他元素循環的貢獻。

現今沙漠中的一些生物地皮遭到破壞,導致土壤容易被侵蝕,進而產生塵埃和沙子。雖然它們對惡劣的環境條件表現出驚人的恢復力,但對人為幹擾(踐踏、車輛交通和農業)高度敏感。

Garcia-Pichel團隊試圖在沙漠中恢復生物結皮,過去的5年他們一直試圖栽培結皮並將它們重新種植到土地上。這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任務。

編譯:伊幻 審稿:阿淼

責編:南熙

相關焦點

  • 地球最幹沙漠發現微生物—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一項新的研究證實,一種耐寒的細菌群落竟然可以在智利的阿塔卡瑪沙漠——這個地球上最乾燥、最不適宜居住的環境下存活10年,並且是在沒有水的前提下。這項工作應該能夠平息許多人的疑慮,因為之前有關這個遙遠地區存在微生物的證據多來自於瞬態的微生物。而且,由於這個地方的土壤與火星上的土壤非常相似,因此這些沙漠居民可能會給那些在那顆紅色星球同樣充滿敵意的表面尋找生命的科學家帶來希望。 這項研究工作「很好地證明了這些生物確實在那裡生活」。並未參與該項研究的美國圖森市亞利桑那大學環境微生物學家Julie Neilson說。
  • 南京土壤所揭示自然鹽度梯度下荒漠土壤微生物群落的變化規律
    然而,目前鹽度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響鮮有報導。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褚海燕課題組研究了新疆古爾班通古特荒漠土壤微生物群落在自然鹽度梯度下的變化規律,從微生物多樣性、種系型、表現型和群落構建等多個角度探究了鹽度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響。
  • 沙漠中的細菌,能這樣幫人類去火星尋找生命
    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 在地球沙漠中的石英巖下發現了一種被稱為低石藍細菌的微生物,它所採用的生存技巧可能指示著火星上微生物是如何生存的。麥克默多幹谷是南極大陸上最奇特的地區之一,雖然地處南極,但一直都很少有冰的存在;這是一個巨大的無冰區,而且是世界上環境最惡劣的沙漠之一。
  • 安倍又幹了一件大事!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狠角色
    原標題:安倍又幹了一件大事!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狠角色安倍最近又幹了一件大事,很不一般。反正,川普很高興,不是一般的高興。做了什麼呢?3,川普也不客氣,安倍這麼做,因為我真幹事,幹成事了啊!按按理說,這麼私密的信,大家心知肚明就行了;而且按照諾貝爾提名規則,好像一般是不準許對外披露提名名單。但按照川普的性格,估計也是憋了幾天,最後實在憋不住了,還是當著大家說了出來。世界才知道,安倍又幹了這樣的一件事。
  • 巨型爬行動物曾統治古海洋—新聞—科學網
    揭秘古海洋中最大最神秘捕食者魚龍
  • 南京土壤所在土壤生物體型影響群落構建研究中獲進展
    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產生和維持的微生物群落構建機制是微生物生態學的基本問題,控制微生物種內遺傳多樣性的進化過程包括突變、選擇、基因流動以及遺傳漂變,與之對應,控制微生物種間多樣性的生態過程包括物種形成、選擇、擴散和生態漂變。
  • 馬達加斯加的「國樹」,號稱沙漠中的飲水站,救過很多人性命
    在這個46億年的地球上面,人類只是渺小的一部分,對於地球母親來說,萬物皆有靈,因此孕育出了大量是生物,從人類已知的動物就達到了150多萬種,而植物與微生物等更是數不勝數,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奇奇怪怪的動植物。
  • 大局·喀什行|這家深企在塔克拉瑪幹沙漠紮根6年,幹了件大事
    麥蓋提縣地處塔克拉瑪幹沙漠腹地,是全國唯一一個嵌入沙漠的縣,沙漠面積佔全縣總面積的90%,老百姓只能龜縮在僅剩的綠洲中種植一點棉花或者紅棗、核桃等作物,經濟發展滯後,是一個深度貧困縣。面對賴以生存的綠洲不斷遭到風沙侵蝕,當地幹部群眾世代與沙漠抗爭,延緩沙進人退。但是,由於自然條件的惡劣,年年植樹不見林,沙漠每年以7-10米的速度向綠洲挺進。
  • 作物根系轉錄組與根中的真菌群落結構有什麼樣的特點呢?
    對擬南芥、水稻和玉米的研究表明,根際區域的微生物群落結構受土壤類型的影響,而且與土壤質地和有機質含量有關。改變土壤營養狀況、pH、溫度、水分和通氣等會影響土壤理化性質的措施也會對植物根際區域微生物群落結構產生影響。劉俊傑等(2008)研究表明,施磷會顯著影響大豆根際細菌和真菌群落結構。在特定土壤類型及環境下,植物類型是影響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的主要因素。
  • 黑土區大豆連作障礙中微生物作用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因此,開展大豆連作下微生物群落組成、多樣性分布及群落演替規律及對策研究對闡明大豆連作障礙發生機制及推進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理論意義和實際應用價值。圖1 不同處理下細菌與真菌群落組成及聚類分析圖譜 中科院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農田分子生態學科組基於大豆短期連作(3年和5年)、長期連作(13年)及大豆-玉米輪作等處理,採用高通量測序技術系統研究了東北區大豆連作障礙發生的微生物機制。研究發現,與短期連作相比,長期連作和輪作處理顯著增加了土壤養分含量、細菌和真菌多樣性指數而降低了土壤真菌與細菌數量的比值。
  • 反芻動物瘤胃中的微生物家族
    反芻動物的瘤胃作為一個龐大的菌種資源庫,其中棲息著多種多樣的微生物形成一個十分複雜的微生物系統。經過長期的進化,瘤胃微生物和宿主之間形成了一種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動態平衡,保持這種平衡對維持反芻動物的機體健康,生產性能以及食品安全具有重要的意義。 瘤胃中的微生物主要包括細菌,真菌和原生動物,此外還有少數的噬菌體。
  • 《動物園之星》生物群落有什麼?遊戲生物群落一覽
    動物園之星生物群落有什麼?
  • 南太平洋中心存在「沙漠」?被譽為無人角,也是人造飛船的墓地
    南太平洋環流(SPG)是地球五大洋流系統中最大的一個,儘管SPG佔據了海洋表面的10%,但由於SPG遠離陸地,且營養物質、水漩流將漩渦中心與海洋其他部分隔離以及該部分海洋中的高紫外線水平,就海洋生物學而言,通常被認為是一片生物「沙漠」。儘管這些水域及其下面的海床中的有機生物很少,但仍有生物會在那裡生存。
  • 71年前的今天,有一隊人穿越塔克拉瑪幹沙漠,究竟幹了什麼?
    面對死亡之海 這群人高唱著戰歌從阿克蘇出發 向塔克拉瑪幹沙漠開進 衣著陳舊,裝備並不豪華 但每個人清澈的眼神中充滿的信仰的力量 沒錯他們就是解放軍
  • 九年級生物複習資料:初三自然科學種群、群落的概念、種群的特徵...
    出生率>死亡率:種群中個體的數量增加   死亡率>出生率:種群中個體的數量減少   (二)不同類型的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在一定生活環境中的所有生物種群的總和。   生物群落具有以下幾個要點:   ①一定的自然區域內(一個水池、一片草原或一片森林等一定範圍內)。
  • 可能孕育生命的星球,它會是什麼模樣?
    如果按照太陽系的情況,擁有液態海洋的冰殼世界在宇宙中應該很常見,其中許多世界可能充斥著微生物,複雜生物,甚至更多。 另一種可能是我們熟悉的,也是在科幻小說中經常出現的沙漠世界,這種類型中以塔圖因最為著名。
  • Microbiome:野生哺乳動物的皮膚和腸道微生物對核汙染的反應
    GI微生物群落還受地理、寄主年齡和環境等因素的影響,但寄主飲食在塑造人類和動物的微生物群落方面具有明顯的作用。儘管許多研究報告了SK和GI微生物群落對宿主健康的重要作用,但這些群落通常是相互獨立進行研究的。因此,個體宿主的SK和GI微生物群落之間的潛在關係尚未(或缺乏)在野生動物(或確實在家養、實驗室動物或人類)中建立。
  • 死亡沙漠中隱藏著救命法寶
    智利的阿塔卡瑪沙漠,是世界上最乾燥、紫外線輻射最強的地區之一,有些地方據稱已經數百萬年從未下過雨了。在沙漠腹地,更是寸草不生,動物也不見蹤影,被認為是死亡地帶。然而,2008年,美國微生物學家麥可·古德費洛在阿塔卡瑪沙漠腹地採集了一些土壤樣本。
  • 我的世界:你知道哪些生物群落?蘑菇島很罕見,島上卻很安全!
    在MC中的世界有著多種多樣的地貌,從而存在各種各樣的生物群落。這些生物群落包括草原、山脈、沙漠、森林、沼澤、熱帶草原、平頂山、叢林、針葉林、蘑菇和海洋,正是因為這些多種多樣的生物群落,才有了更多的樂趣。面對MC種類繁多的生物群落,作為遊戲玩家的你,知道有哪些生物群落嗎?
  • 兩岸共同幹了一件大事,黃智賢戳破窗戶紙
    近日,海峽兩岸就共同幹了一件大事。 在該節目的「臺海局勢與兩岸關係」板塊中,上海市臺灣研究會會長嚴安林、臺灣資深媒體人黃智賢、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名譽教授張麟徵、新黨副主席李勝峰等知名學者和媒體人齊聚一堂,以視頻連線的方式對2020年的臺海局勢進行回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