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魯山,<噴空>在聊沙河水系的時候講過一些,比如:堯山的來歷、沙河的源頭、魯陽揮戈的故事、劉姓的老家、冬吃蘿蔔夏吃薑、犨河、屈原廟等典故。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看歷史文章。
今天噴空下捕獲我們童年歡樂和想像的魯山文化。
牛郎故裡
牛郎織女的故事以前我們也提到過。全國多地稱自己是牛郎織女故事的發源地。河北邢臺、陝西西安、山西和順、河南南陽、河南魯山等,就連許昌鄢陵有個只樂鎮,也有織(只)女的民間故事(<噴空>談鄢陵舊文提到過)。魯山版的牛郎織女,歷史痕跡和現存遺蹟也比較厚重。並且被列為「中國牛郎織女文化之鄉」。
魯山2009年被授予中國牛郎織女文化之鄉,每年都有各種形式的文化慶賀活動和相親組織大會等。中央電視臺《鄉情》等欄目也在這裡搞過相親節目。
臺商在魯山投資有牛郎織女文化旅遊產業區
2019年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掛牌「中國牛郎織女文化研究中心」
或發源於人類對神秘星空的星辰崇拜,《詩經》中最早有牛郎織女(星星)的記載,漢朝開始就逐漸豐滿成為人物愛情故事,牛郎織女傳說的發展也是歷代豐滿,現在魯山還有牛郎洞、鵲橋、九女潭(織女排行九)等一些人文歷史痕跡。九姑娘花被認為是織女花(油菜花)。魯山自古柞蠶絲綢知名,<噴空>歷史文章曾講過:犨河的蘿蔔張良的姜,魯山的絲綢美四方,神垕的姑娘不用相。魯山絲綢也被稱為織女絲、仙女綢,或是當地的一種自我認證、文化支撐。
點擊歷史文章:
小豬佩奇說過:犨河的蘿蔔張良的姜?
不同版本的牛郎織女發生地或故裡,我們不做爭論。文化多元性也是正常的,尤其這些傳說被古代先人在不同的地方演繹附會,文化為人民服務,沒有真假只有誰更精彩,誰發揚和應用的更好。
有多少童年少年的時光,我們在大人、老人的身旁,仰望過浩瀚的星空,飛翔過希望和暢想,陪伴我們少兒時代,裝載過我們天真純真年華車廂的織女牛郎,或就在魯山這樣的地方。
見證全國人民童年的魯山的琉璃卟噔兒
魯山的琉璃卟噔兒是收割我們童年歡樂的時光機。
琉璃卟噔兒,一個帶著兒化音的民間玩具,全國各地都有一些接近的名字:琉璃卟噔兒、琉璃布袋兒、琉璃不對兒、琉璃蹦蹦、響葫蘆等。
魯山縣有個郞店村(曾歸劃石龍區),是河南知名、全國知名的琉璃卟噔兒生產村(全國也不過兩三處,歷史悠久)。多數河南小夥伴們小時候乃至現在見到的琉璃玩具都是這裡出產。
用大火熔化開玻璃和一些當地礬土,等溫度合適時,再用剪刀進行吹、推、墩、烤 、修口等,最後冷卻成型。很重要的一點: 純手工製造,不能實現大規模流水線機械化生產。但這小玩意兒還賣的不貴。小時候農村老家去趕會,一兩毛錢一個,那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行情。現在一些廟會也能見到。5塊錢一個,相比於物價通貨膨脹來說,還是親民價格。
吹制是個技術活,沒有三兩年搞不定
高溫下的琉璃便於塑形,火與氣的藝術
部分圖片來自王建中攝影,感謝攝影師
晚清、民國、乃至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琉璃卟噔兒都是民間尤其農村常見的玩具。隨著社會發展,多樣的塑料、電子數碼玩具琳琅滿目,琉璃卟噔兒製作麻煩,工業化產量比不上其他玩具,並且在運輸、保存上受限(易碎玻璃製品),功能也相對單一,逐漸退出了主流市場。很多製作戶也紛紛轉行,手藝後繼乏人。 河南的魯山郎店村、山西交城覃村等集中手藝留存區都面臨一個傳承、創新、再發展的深度文創問題。
琉璃卟噔兒的來歷:傳說琉璃卟噔兒的製作是從女媧煉五色石補天遺留演變而來,所以琉璃匠人多拜女媧為祖師。琉璃是玻璃的一種,但成分又不同於現代玻璃。
主流認為琉璃製作是古人在青銅器鑄造時產生的副產品中獲得的,琉璃的顏色多種多樣(礦物質不同),古人也叫它「五色石」,起初比玉石珍貴。公元424年,北魏的太武帝拓跋燾聽說西域的大月氏國人能煉出琉璃器皿,下令學習製作產品,並召集百官觀看,對透亮如玉的琉璃驚嘆其為神明之作。這麼算來,琉璃在中國已有1600年的歷史。琉璃卟噔兒最早的記載在明朝出現,那時候還是貴族少數品。清朝康熙年間就有詳細記載製作,逐漸平民化。
裝著很多人的童年,是個鄉愁工藝品
魯山琉璃卟噔兒是全國知名的生產基地,曾經遠銷全國乃至國外,但是現在已經開始萎縮。核心是匠人的傳承和工藝、應用的創新。它承載了我們童年的歡樂,收割過我們的青春歡笑。琉璃靜靜,歲月漸行漸遠。<噴空>致敬時代玩具背後的文化、匠人、時光。
噴空,河南方言(聊天、分享、交流的意思)。<噴空>,山水人文公眾號,山水河流、文化典故、城市歷史、文旅文創等的淺嘗輒止,來源於一群跨度60後到90後的小夥伴,文化遺產愛好者、青少年素質教育工作者、文旅、地產從業者等的山水野遊、文化拾遺、文創文化傳播、鄉村文明生態與文旅調研的涉獵分享。目前有上萬公裡走馬觀花,我們的視野、經歷和認知都很有限,僅供參考。萬卷書萬裡路,<噴空>學習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