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在浩園內的藝芳女中
本文原載《長沙百年名校》
藝芳女中今名長沙市田家炳實驗中學,曾名長沙市十四中、長沙市實驗中學 ,老校區位於今開福區局關祠,校園系原曾國藩祠浩園的一部分。今局關祠校園系藝芳女中原址。藝芳女中始建於1918年,創始人為曾國藩後裔曾寶蓀、曾約農姐弟。
藝芳女中校園系原曾國藩祠浩園的一部分
曾寶蓀(1893—1978),字浩如,號平芳,長沙府湘鄉縣荷葉塘(今屬雙峰)人。其父曾廣鈞為清翰林,系曾國藩長孫。曾寶蓀是曾廣鈞側室陳氏所生,但她受祖母郭氏的教養居多。郭氏是淮揚海道臺郭沛霖之女,嫁給曾國藩次子紀鴻。曾紀鴻考圓周率創捷法頗有名於國內外。郭氏出身書香門第,說她「自身善遊冶於六藝之中」,故自號藝芳。曾寶蓀及長,考入浙江公立女子學校。曾國藩在世時,即為後代制定了一套不見於形勢的教育計劃,就是先窮經史,再去泰西學習。故他「命長子紀澤治方言,次子紀鴻治曆象,設館以通重譯,遣童涉海,以求新知。」曾寶蓀遵祖訓,於浙江馮氏高等女校畢業後,即赴英國,先進黑山高級女子中學,後升入倫敦大學的西蹬學院,於1916年獲得理科學士學位。
曾寶蓀
曾約農(1893—1986)是曾寶蓀叔父的兒子,也同時去英國學習。曾約農是過繼給曾紀澤的。光緒初年,曾紀澤接替郭嵩燾為出使英、法兩國欽差大臣,後又使俄,爭回伊犁部分主權,頗有聲譽。曾約農幼年就去過英國。這次去留學,於1916年畢業於倫敦大學皇家礦冶學院,得學士學位。
曾寶蓀、曾約農姐弟
曾寶蓀得學位後,接著又讀了一年師範,這時她就立下了回國興辦學校的誓願。回國時路過上海,她的表叔聶雲臺留她接辦極具規模、很有名氣的啟秀女中,她辭謝了,毅然南歸。回湖南後,姐弟倆立即著手辦學事宜,得到她父親、諸叔和兄弟們的贊助,終於在1918年創辦了一所女子學校。為了紀念她的祖母,特將學校命名「藝芳」。最初校址設在北門西園龍紱瑞宅,後遷局關祠浩園內。曾寶蓀任校長,兼教生物、英語,曾約農任教務主任,兼教數學、英語及理化。另外請了兩位外籍教員,教音樂和體育。外籍教員的薪水,是曾寶蓀在英國結識的人士義務代付的。著名經濟學家學李劍農曾任藝芳歷史教師,國學家陳天倪、李肖聃曾任藝芳國文教師。曾寶蓀、曾約農姐弟倆都不支薪,後來藝芳興旺發達,他倆還是不取任何報酬。曾寶蓀視忠誠和寬恕為美德,因而校訓只有二字:忠恕。藝芳校歌歌詞為曾寶蓀所作,詞曰:
衡嶽高兮雲溟,洞庭闊兮波澄,毓秀鍾靈。
恩光來兮西極,教化興兮南服。
始濫觴兮楚澤,溢洋中國。
伏女學傳遺經,班姑才續汗青,往範堪欽。
文兼怯梵沮倉,術崇儒墨管莊。
裁成南國琳琅,奧維藝芳。
1918年8月初十藝芳開學時合影
藝芳遷入局關祠浩園後規模日趨宏闊,校園池塘環繞,樓臺亭榭,宛如一座古典園林。到1928年,辦成六年一貫制的完全女中。藝芳抓德育,極注重做學生的思想工作。對學生從沒有記過、開除的事。學生的自覺性和自治性都很強,自修時間,不用教師監督,考試沒有老師監場,從不聞有作弊情事。師生抽屜從不上鎖,幾無偷竊行為。
藝芳實行開門辦學,不叫學生死讀書,常讓學生走出校門,參加社會活動。有年湖南旱災,藝芳學生大力向各方募捐,得款為各校之冠,僅次於當時省政府所撥之救濟金。「五四」運動時期,藝芳建校不久,學生只有20人,師生聯合組成3個十人團,互相監督不用日貨,且向各界進行演講宣傳。「藝芳十人團」一直保持了30年,到抗日戰爭勝利才解散。日本東京大地震時,十人團曾為之募捐救濟。
行政院批覆「曾祠辦理女學」原案由 梁伯欣供圖
曾寶蓀是個獨身主義者。當時藝芳學生中,學習她終身不婚者,頗不乏人。曾約農曾在明德中學教授英語。那時長沙資望較高的教員,都有自備包車,約農卻習於安步當車。每來校攜所蓄愛犬,講課時,伏在講臺旁,絲毫不動。1918年,英國哲學家羅素到長沙講學,人慮其哲理深奧,不敢任翻譯。約農應邀隨聲傳譯,明白暢曉,聽者無不驚服。
1927年4月8日,湖南省農民協會進駐藝芳校園,以作辦公之所。藝芳停課。同年5月21日長沙發生「馬日事變」。隨後藝芳複課。
進駐藝芳時的省農民協會會址
1938年8月17日,日本飛機轟炸長沙,藝芳校園落下15枚炸彈,校舍面目全非。曾寶蓀校長將學校資料運至故鄉雙峰荷葉塘,將學生寄讀於已遷往湖南沅陵的教會學校福湘女子中學,然後避難於香港。1946年春,曾寶蓀返回長沙,籌集資金、人力、物力,重建藝芳校園。
藝芳校園
曾寶蓀還先後擔任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師範校長、省立二中校長、湖南省高等檢定考試委員、太平洋國家討論會第二三兩屆大會中國代表、湖南省參議員、國民參政員等職。1938年,蔣介石籌組三民主義青年團,聘曾氏姊弟為籌備委員。曾寶蓀向人表示:「無意於傍人乞食。」20世紀50年代,曾寶蓀、曾約農同乘飛機去香港,不久同往臺灣。曾約農先後任臺灣大學英語教授和東海大學第一校長。
1949年底,藝芳女中由長沙市政府接管,更名為長沙市第三女子中學。後又改名長沙市第十四中學,男女同校。
(原載陳先樞編撰《長沙百年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