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頁-臺海網]
直新聞:我們看到,繼臺駐美代表蕭美琴在推特簡介上把自己的身份標為所謂「臺灣駐美大使」,臺駐日代表謝長廷也在推特上稱自己為所謂「臺灣駐日大使」。對此,你做何解讀?
特約評論員 劉和平:我個人認為,茲事體大,非同尋常。
首先,大家知道,在一般情況下,國與國之間假如沒有建立正式的邦交關係,其駐外機構往往會以「代表處」或「辦事處」來命名,而相關負責人也只能被稱為「代表」,只有建立了正式邦交關係的國家才會互相設立「大使館」,其負責人才能被稱為「大使」。因此,蕭美琴的這一做法,等於是在並未建立正式外交關係的情況下,自行把「美臺」關係給升級了。這就不僅違反了聯合國憲章,也違反了中美建交三個聯合公報,甚至是違反了美國國內的《臺灣關係法》,因為這三個法律都不承認臺灣是一個國家。
其次,這件事情更為陰險的地方在於,蕭美琴與謝長廷稱呼的,並不是島內現政權的所謂「駐美大使」與「駐日大使」,而是臺灣的「駐美大使」與「駐日大使」,也就是說,這一行為,比蔡英文所謂的在島內現政權後面加注臺灣兩個字的做法,走得還要遠,它是直接就把島內現政權給廢了。這也就意味著,他們還違反了當前島內基本的法律與制度,是赤裸裸的「臺獨」行為。
總而言之,這件事情背後是包藏著蔡英文當局的狼子野心的。可惜的是,面對這麼大的一件事情,這麼重大的一個改變,在野的國民黨居然沒有做出任何反應。
謝長廷隨後在推特上更新了日方歡迎圖樣,「大使」字眼已經消失
直新聞:在面對外界質疑的情況下,謝長廷已經刪除了含有「臺灣駐日大使」字樣的推特,而蕭美琴則辯解稱,她將自己的頭銜改為「臺灣駐美大使」並不是為了個人自封與自嗨。對此,你又怎麼看?
特約評論員 劉和平:在這點上,我認同蕭美琴的說法,她和謝長廷絕對不是為了個人自封與自嗨。因為臺灣駐美與駐日代表的稱呼問題,不僅涉及到了複雜敏感的「美臺」與美日關係問題,而且涉及到了中美與中日關係問題,稍微有點政治頭腦和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這個稱呼是不能隨便亂改的。否則的話,不僅會淪為一個國際笑話,而且有可能會受到臺當局的處分。然而,在這種情況下,先是蕭美琴後是謝長廷,卻一前一後地在極具影響力的社交媒體上改了自己的稱呼。
我認為,這絕對不是個人行為,而是蔡英文當局精心策劃和部署的一個行動,其目的,是為了測試一下美國與日本政府的意圖,看看他們接下來是不是願意把所謂「美臺」與「日臺」關係升級並且建立正式的外交關係,是不是願意支持臺灣「獨立」。因為最近一段時間以來,美國國內的不少鷹派政治人物紛紛發出了提升所謂「美臺」關係層級的言論,蔡英文當局把不準這究竟是代表了美國政府的意思,還是僅僅代表這些人個人的意思,因此他們要測試一下。假如美國與日本政府對此表示肯定,那就說明他們同意了,假如美國與日本政府對此不聞不問,那也可以理解為他們默認了。所以我們看到,這兩件事情出來之後,蔡英文與蘇貞昌不僅沒有批評蕭美琴與謝長廷魯莽,反而表揚他們非常努力。
而最後,蕭美琴與謝長廷紛紛站出來澄清並且主動刪除推特上的這一稱呼,也就意味著蔡英文當局的測試失敗了,他們碰到了軟釘子,美日兩國政府肯定在私底下表達了反對意見。同時臺外事部門負責人吳釗燮公開表示,在這個時間點,不會尋求跟美日建立全面的外交關係,則算是給美日認了個錯,為這件事情畫下了一個句點。
那麼,這也就意味著,這件事情最終變成了一個鬧劇,蔡英文當局因此而碰了一鼻子的灰。
直新聞:不過,蕭美琴與謝長廷還辯解稱,很多時候並不是他們自己稱呼自己為駐美大使與駐日大使,而是所在國的友人這樣稱呼他們。對此,你又怎麼看?
特約評論員 劉和平:我認為,不排除的確會有這樣一種情況的出現。但是,那些稱呼他們為「大使」的人,實際上多是一些非官方人士,因為他們分不清所謂「代表」與「大使」的區別,於是為了讓對方高興,就把對方的身份拔高了來叫,反正他們這樣稱呼的時候,也多是在一些無關大雅的非官方場合。也就是說,這實際上是一種社交行為和一種社交禮儀。就如同一些西方男士見到了任何一位女士都會誇讚對方「是我這一輩子見到的最為漂亮的女人」一樣,當不得真的。
而在事實上,外交上是否具有「大使」身份是有著非常嚴格的認定標準的,不僅只有邦交國才能互派大使,而且大使到任後要向對方國家元首呈交到任國書,只有經過這個儀式,才會被承認為派遣國政府在接受國的代表。也就是說,這個儀式不僅承認了新任大使的職權,也代表著承認了大使所代表的國家。而臺灣既不是一個國家,相關代表也沒有在美日享受過這個儀式與待遇。在這種情況下,不僅美日兩國政府官員不會在正式場合稱呼蕭美琴與謝長廷為大使,甚至連很多重要的場合都沒有現身的機會。同樣,無論是蕭美琴還是謝長廷,他們在跟美日政府展開官方交往的時候,也不敢造次稱呼自己為大使。因為這既是法律也是常識,是一個人有自知之明的表現。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