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7月,全國多地進入雨季,潮溼悶熱天氣稍不注意就容易患上各種疾病。雨季有哪些高發疾病?日常生活該如何預防?下面,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健康頻道帶您一起了解。
溼疹
溼疹或溼疹樣皮炎,是比較常見的一類過敏性皮膚病,可因環境潮溼或長期接觸水等因素而致病發生。目前在雨水較多的時候,正是溼疹高發的季節。溼疹多表現為皮膚瘙癢甚至劇烈瘙癢,皮損表現為皮膚紅斑、丘疹、水皰並伴有鱗屑、抓痕等。如果出現這些症狀,最好及時就診明確診斷。
預防措施:雨季應注意儘量避免潮溼、涉水淋雨;飲食忌口,忌飲酒及食用辛辣刺激之品,最好忌吃海鮮、牛羊肉等所謂「發物」;在皮膚瘙癢症狀明顯時,應儘量控制少抓癢,以免使皮膚受到刺激或抓破感染。
關節炎
夏季氣候悶熱、多雨、氣壓低,是一年中溼氣最重的季節,易引發關節疼痛,有關研究表明,類風溼關節炎病均以春季3-5月、初夏6月為起病高峰。臨床上看,類風溼關節炎高發人群多為40到60歲之間女性,一旦出現關節腫痛,手、腳發脹的症狀,應有所警覺,多為風溼病。
預防措施:類風溼關節炎是一種慢性疾病,一般來說容易反覆發作,所以及早、有效的治療可以控制、延緩病情發展。治療期間,患者要有耐心,切勿心急或中途放棄。平時需注意不要勞累和著涼,保持心情舒暢等。天氣變化時不舒服不要太過緊張,症狀大多在氣候穩定後得以緩解,若持續疼痛則要進行科學規範的治療加以控制。
婦科病
潮溼天氣,婦科門診中因為感染黴菌引發陰道炎症的病人比平時多了許多,很多女性晾曬的內褲得不到紫外線的有效殺菌,生殖系統進入一個「多發病期」。
預防措施:高溫潮溼的天氣,衣服晾後如果手感潮溼,最好用熨鬥熨一下去除溼氣。同時,內衣不能裝在塑膠袋中保存,可裝在布包內存放。
丹毒
「丹毒」名字上聽著嚇人,其實就是一種常見的外科感染皮膚病,主要致病菌為一種溶血性鏈球菌。患者發病後,會有發燒、皮膚表面有燒灼樣疼痛等症狀,同時這種病又跟每個人的個體差異有很大關係,如果體質弱不及時治療,會引發更嚴重併發症的,比如敗血症等。老人、孩子等免疫力低下人群,在這個季節要避免光腳蹚渾水。
預防措施:雨天蹚水後依然要及時用清水將腿和腳衝洗乾淨防止感染丹毒。丹毒屬接觸性傳染,患者一定記著和家人分開使用腳盆。
哮喘
雷雨天也是哮喘高發的時段。研究發現,雷雨天氣的溫度和溼度都非常適合真菌、黴菌等過敏原的繁殖和生長,加上氣壓較低,空氣中懸浮的過敏原濃度就會明顯升高,容易誘發哮喘病。
預防措施:哮喘患者雷雨前應儘量減少戶外活動,下雨時不能門窗緊閉,而應該保持通風,因為自然風可以帶走或衝淡室內的過敏原;雷雨之後如出現太陽暴曬、溫度升高,出門時不妨戴上口罩,以防過敏原。
胃腸道疾病
多雨潮溼的季節很適宜腸道病菌和黴菌生長,因而極易誘發夏季急性腸道傳染病和食物中毒,如痢疾、腹瀉等。此外,溼氣停滯在胃腸,也會引起肚子飽脹、不想吃飯、拉肚子。
預防措施:飲食應清淡、多樣化,多食營養豐富的果蔬和蛋白質,同時,可以選擇一些除溼的食物,如薏仁有健脾利溼、補肺清熱等作用。此外,少量食用辣椒也有助排除體內溼氣。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