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一,搖滾樂話題沙龍發起者
18.9億的微博話題閱讀量,8.3分的豆瓣評分,《樂隊的夏天》熱播以來,即使這檔網綜從未聲稱「樂隊」等同於「搖滾樂隊」,有關搖滾樂的討論依然雨後春筍般出現。
網絡主流媒體的熱評中,搖滾樂在中國一直以來被劃為亞文化的一個標誌,如今似乎正逐漸被重新從地下(underground)的帶到地上。高歌猛進下,不禁讓人產生疑問,「搖滾樂」是否即將迎來一個新的黎明?
▌時代之聲
從改革開放初期起,隨現代化浪潮一起湧入的,還有Disco、Walkman、喇叭褲等大量帶有個性化色彩的舶來品。經歷過壓抑和動蕩後,年輕人面臨著一個與從前完全不同的時代,這些新事物則與他們的內心叛逆和時代的躁動不謀而合。
1979年,被稱為「中國最早的搖滾樂隊」萬裡馬王樂隊在北京組建,1984年,崔健成立七合板樂隊,1988年竇唯加入黑豹,唐朝樂隊組建,緊接著《一無所有》走紅,魔巖三傑1994年在香港紅磡大獲成功。在人們還沉浸於「靡靡之音」時,搖滾樂以這種簡單又直接的音樂方式顛覆了當時人們對音樂的印象,成為一個新的現象級音樂符號。
▲ 在香港紅磡舉辦「搖滾中國樂勢力」之後,「魔巖三傑」和唐朝又登上了香港的《號外》雜誌。在那場演唱會上,竇唯最先上場唱了「高級動物」,歌詞中不斷問「幸福在哪裡?」 而《樂隊的夏天》中,面孔樂隊的貝斯手歐洋也參加過這場演唱會。 cityhowwhy.com.hk
相比於傳統音樂和流行音樂,躁動又具有反抗性的搖滾樂此時還沒有來得及平民化,它的引領者和受眾更多是對現實不滿的年輕「知識分子」和當時的「大院子弟」。中國大陸的搖滾樂發軔於作為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北京(而非最先開放的深圳),或許說明了僅有良好的經濟條件和新潮物品並不足以孵育這個舶來品。由此帶來的問題就是,文化的隔離和對傳統審美的對抗使搖滾樂被貼上「精英主義」標籤,有批評者認為它反直觀的音樂審美是對音樂的一種破壞。
1950年代初的美國,搖滾樂剛誕生不久,以貓王(Elvis Presley)為代表,白人開始嘗試引入當時還被視為下層階級的黑人音樂,並且結合一些鄉村、爵士樂的元素,讓這種富有激情和顛覆傳統的音樂迅速徵服大眾。六十年代初,披頭四(The Beatles)橫空出世,搖滾樂在歷史推動和商業運作下扭轉了整個西方音樂的發展方向,並在隨後幾十年中一直成為最流行的音樂種類之一。
但即便開始流行化,搖滾樂的反叛性並沒有就因此遺失。
六十年代末,柏林圍牆仍舊矗立,冷戰的鐵幕還在,其間法國爆發「五月風暴」,美國發動越南戰爭,中國也在一場運動中,世界局勢動蕩不安。彼時被稱之為「嬉皮士」的年輕人高舉「Peace & Love」和「Make Love No War」標語走向街頭,搖滾歌手開始表達反戰情緒,數十萬人匯聚伍德斯託克音樂節(The Woodstock),渴望用純粹的精神來抵抗著現成的價值觀。融入真實的思想表達和政治意見、嘗試使用反傳統的創作和演奏,逐漸成為了搖滾樂的一部分。
▲ 1969年在美國紐約州北部舉辦的伍德斯託克音樂節吸引了40萬人次參加,Rolling Stone雜誌稱其為搖滾樂史上最重要的轉折點之一。 Getty
▌變化中的窘境
在歐美,更崇尚自由主義和商業開發的社會裡,搖滾樂早已成為一種普遍流行的文化。更開放的言論空間和社會接受度使搖滾樂明星能充分表達個性,甚至去打破固有的商業審美,經濟公司也願意去包裝、宣傳。在經濟和制度寬放的條件下,個性和商業化實現了一種的平衡,平克·弗洛依德(Pink Floyed)頗具實驗精神的專輯《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月之暗面)和皇后樂隊(The Queen)在當時看來十分反傳統的單曲《Bohemian Rhapsody》(波西米亞狂想曲)相繼面世。
▲ 即使不了解搖滾樂,你大概率也可能見過這些搖滾專輯的封面或類似的設計元素。
與歐美相對順暢的發展方向相反,中國大陸地區的搖滾樂經歷的卻是商業化上的失敗,並在香港「紅磡」短暫的輝煌之後一路下滑,唱片公司紛紛趨向倒閉,搖滾樂也開始從地上回到地下,陷入窘境。公共表達上的限制同樣削弱了它的曝光度,搖滾樂手們無法同港臺流行歌手和日韓偶像一樣為年輕人所普遍接受。由於不能靠音樂養活自己,在最現實的生存問題面前,有人不得不去幹和音樂無關的工作來養活自己,或者直接放棄離開。
幸運的是,即使已經要開始面臨一段長時間的寒冷期,但崔健等人的音樂已經滲透並且深深地影響到了隨後一代搖滾樂人。
在九十年代初期,張帆創辦迷笛音樂學校,後來的迷笛音樂節聚集了當時最年輕的一批樂隊(舌頭、痛仰、夜叉、幸福大街等)。這些仍舊抱有理想主義情懷的「搖滾人」住在「樹村」的小平房裡,一起吃著大鍋飯,拿著只夠路費的演出費拼盤演出,在搖滾樂持續低潮的十幾年間擔任起了支撐中國搖滾樂的重要角色。
有意思的是,在這段對搖滾樂來說物質上極度匱乏的時代裡,他們的堅持反而促使了搖滾精神內核的下沉,如具有鮮明文學性和批判性的萬能青年旅店、舌頭等。經歷迷茫之後,他們也變得更加堅定,音樂中的憤怒開始轉向冷靜與犀利,對真實的追求和對虛偽媚俗的批判也更加明確。
▲ 2015年的迷笛跨年音樂節。迷笛音樂節始於2000年,由北京迷笛音樂學校創辦,曾用過的主題包括「向勞動者致敬」、「拯救中國河流」、「集結」等。 閆珉
▌機遇與挑戰
經歷過輝煌與低潮後,搖滾樂的「命運」看似終於開始有了轉機,但左右的擺動卻開始變得強烈,這也意味著矛盾並沒有結束。
近些年,隨著國內經濟形勢一路走高,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窘迫的局勢開始慢慢有了新的轉變。大多數人物質生活逐漸得以滿足後,個性化意識也逐漸增強。曾經被打入地下的亞文化音樂逐漸冒出頭角,民謠和嘻哈樂被成功的商業運作捧紅,獨立音樂受到關注,網絡使作品的傳播度變高,版權問題也開始受到關注,音樂人有了新的發聲渠道,音樂節也越來越多。曾經深處窘境,現在有人開始相信能「站著把錢掙了」。
另一邊,在長時間的審美斷層還未彌合的情況下,投機主義者開始將原本富有內涵的音樂過度商業化,盲目追求一種大眾化的審美。更為發達的信息技術也帶來了更全面的管理,從作品到歌手的日常言論,表達的邊界日漸敏感。過去的一些老牌演出場所要麼倒閉停業,要麼面臨更嚴格的報批等程序,曾經的「地下」時代正在逐漸消逝。
在搖滾樂的內部,一方面受國外新音樂思潮的影響,其種類變得多樣化,有更多實驗元素和先鋒的思想開始注入。另一方面,由於時代、地域、經濟差異,搖滾樂也存在一種明顯的排他性。
在國內,新千年前後出生的一代已經開始進入大學,他們所身處的時代與曾經不管哪一個搖滾的黃金年代都已截然不同,因此在與老一輩的搖滾樂的比較中無可避免的會在某些音樂審美和思想意識上會產生衝突和矛盾。老一輩的搖滾樂開始被貼上「土」的標籤,富有時代背景的歌詞也被喊「聽不懂」。一些人也開始呼籲搖滾樂要反「標籤化」,不要把「思想」、「反叛」作為固有的標誌,讓它本身可以簡單的作為一種音樂形式而存在。
垂直前進的過程中也並非一帆風順,即使專注於做音樂、做樂隊,依舊很難有足夠的市場能夠養活自己。教育中大部分是學科專業知識,而文化教育並未普及,大眾對音樂和藝術作品的欣賞仍停留在較低水平,缺乏對通俗文化之外的東西的包容性。搖滾樂迄今依舊仍會被貼上許多負面標籤。
區域性的文化滯後,也使搖滾樂難以普及、下沉。在北京,一場搖滾演出的預售票常常「放票即售罄」。而在二三四線城市,一些巡演只能以虧本增票的形式增添現場的熱度。許多城市依舊停留在「文化沙漠「的階段,即便城市裡已經高樓林立,小巷中也已燈紅酒綠。
▌最後的話
關於搖滾樂的未來,可能我們並不知道它會走出地下,迎來新的黎明,或是繼續成為少數人在地穴中的光火。但正如吳吞所說:「天下永遠屬於後來者,我們終將會成為鋪路石,或者是絆腳石。直到那一天,你躺在路上或被踩在腳下。骨頭,不應該被埋在地下。它應該成為梯子,或者工具,或者繩子。但是種子,必須被埋在地下!埋在土壤裡,那樣它才會長成一棵樹,長成你們需要的火把。搖滾樂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