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一課第55講,「人人都愛喬治·夏勒」講座現場。全世界最棒的動物學家、科普作家喬治·夏勒博士和中國新生代動物保護工作者劉大牛博士、追「貓」十年的三北大貓,為到場觀眾分享了他們的研究經歷。
沒能到場?聽完就忘?沒關係,日曆娘的筆記大家一起看,快分享給你的小夥伴!
本次活動回顧由日曆娘記錄整理,誰是日曆娘?文末有介紹。
限於篇幅,這裡只放出講座的精華匯總,完整版戳最後的閱讀原文就能看咯。
本文配圖,若無特別註明,為本次講座嘉賓授權使用,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要問動物學家的一輩子是什麼樣的,83歲的喬治·夏勒博士對這個話題最有發言權。從1956年第一次踏上荒野開始,夏爺爺就一直在野外工作。三北大貓形容夏勒是一隻老虎,因為他始終保持著旺盛的好奇心,「遊蕩」在全世界。大牛形容夏勒是一隻蜜獾,他對野生動物研究和保護領域的專注,更勝於蜜獾的執著。
在野外的夏勒。圖片:惠營
夏勒說,在阿拉斯加,石油公司總想侵佔野生動物保護區,50年後,當他帶著學生再次回來考察時,冰川和植被的狀況顯示了變化是如何迅速發生的。夏勒放出了一隻馬鹿的照片,他說:
對這些變化,動物永遠不能背過頭去,我們也一樣,失去的就不會再回來,所以要持續抗爭。1959年,夏勒開始到非洲剛果研究山地大猩猩。那時候學界的主流觀點是,大猩猩攻擊性太強,會殺掉研究者,所以不能去研究它們。但夏勒發現這完全是無稽之談:
夏勒和其他研究者在這裡設立帳篷,每天訪問一個群體,就靜靜地坐在它們邊上,它們也逐漸接受了研究者的存在。
銀背大猩猩,重達200kg,它做什麼,周圍的雌性和其他雄性都會跟隨。夏勒說,他們是人類的近親,很多動作,你都會看到自己的影子
夏勒是最早研究山地大猩猩的研究者,但在當地,人類比猩猩更為危險,他曾在雨林中被武裝分子追殺。對山地大猩猩的研究不得不終止。於是他和家人去了塞倫蓋提,他們在那裡花了四年,希望了解捕食者和獵物的關係,監測那裡的變化。
塞倫蓋提的獅子
後來,夏勒又去了印度觀察虎。夏勒說,研究老虎不容易,因為老虎會藏起來,像間諜一樣偷偷看你,但通常而言,老虎會避免麻煩。當地人會做一些捕獵,但當他們看到老虎的動向,會告訴研究人員,研究者就騎著大象去做觀察。
WCS的Ullas Karanth博士正在安裝攝像頭,夏勒說,他是世界上最好的老虎研究者
在巴西,夏勒和同事促進了保護區的設立。牧民發現遊客來觀鳥可以賺錢,於是接受了保護區。這是大約30年前發生的事。
在以前,如果有什麼家畜被殺害,大型貓科動物就會被當成兇手。但夏勒和同事們的工作表明,死於疾病的牛群,比被捕食的要多得多。
自然的美麗,也許超出我們的想像
1980年,夏勒受邀來中國研究大熊貓,他是大熊貓的第一代研究者。
那段時間,貢嘎的竹子發生大面積死亡,熊貓突然面臨食物匱乏的厄運。夏勒的研究提醒人們:
如果同一片區域能有多種竹子,情況或許就不會那麼糟糕。大熊貓也很有好奇心。有一天夏勒結束尋找大熊貓的工作回到營地,一抬頭,發現自己帳篷裡就有一隻,正透過窗戶看他,嗯,就是下圖這隻。後來他們撤走了這個帳篷,以減少研究者對研究對象的影響。
數年後,有人問夏勒,為什麼不去青藏研究雪豹呢?夏勒笑言,於是到了2016年,他還在做這件事。
高原上的動物從來沒見過人,因此不會害怕。這隻狼剛剛獵殺了一隻藏羚羊,夏勒過去查看,它沒有逃走,只是後退了。
劉大牛從2005年開始就跟夏勒在青藏高原研究藏羚羊和棕熊,連接荒野的一封封情書是他和妻子愛情的見證。2011年他博士畢業,新婚的第二天就又赴高原,因為那時,正是棕熊剛從冬眠中醒來,最容易給它們戴上項圈的時機。在工作與家庭的平衡上,夏爺爺是他的好榜樣。
給棕熊戴項圈。圖片:卜紅亮
但夏勒把這歸功於他的好妻子凱伊。他們一起去了世界上很多地方。他的兩個兒子也跟隨父母在野外長大。幾十年來,他的家人始終在支持著他的工作。
凱伊在剛果餵白頸渡鴉
夏勒一家在塞倫蓋提
從無線電到紅外相機,再到GIS,新技術的不斷應用,給野外研究提供了很多便利。關注度的提高,也讓更多動物被發現。但是,三北大貓說,這些年的保護工作,只是讓野生動物的數量在局部地區有所上升。種群數量最根本的決定因素是棲息地面積。在小地方的開發中,很多以前沒意識到的重要棲息地都來不及保護就消失了。
夏勒多次提及了人類活動對野生動物的影響。以青藏高原為例,青藏的藏羚羊有著世界上最好的羊絨,每年大約有30萬隻藏羚被殺死,羊毛走私到印度、克什米爾,製成沙圖什銷售到西方。夏勒和其他研究者的工作讓人們意識到了盜獵問題,現在有些地方藏羚羊數量已經上升,但在另外一些地方,盜獵問題依然嚴重。盜獵者會開著吉普車、打著閃光燈,到可可西裡射殺哺乳期的母羊,小羊們會餓死。夏勒說,如果你在西藏,看見司機開車經過,把很多錢交給警衛,那多半是走私者在行賄。
當地人也會有日常的狩獵,但這種為了生計的狩獵會利用每隻藏羚的所有資源,商業捕獵才是問題所在。為了生計的傳統狩獵,規模大概是十幾頭藏羚羊,藏羚身體的每個部位都會被利用。盜獵者則只要羊絨,而且一次就要獵殺成千上萬頭藏羚羊
除了直接影響,人類對野生動物種群群落生態學的影響也不容忽視。在青藏,這個問題體現在流浪狗上。大牛說:
牧民拍到狗圍攻雪豹和棕熊,也見過狗捕食旱獺、鼠兔,狗帶來的犬瘟熱還傳染給高原上的野生食肉動物,包括雪豹。而如何在不允許殺生、絕育的藏地處理好流浪狗問題,目前還沒有答案。
人口定居後建設的圍欄也是高原上的一大問題。很多動物在嘗試越過圍欄時被尖刺所傷而死亡。
在回答觀眾提問時,夏勒博士說,我們已經有70億人口,不用太久還會有更多,只要是適合大型生物生存的地方就有人類。
而且,我們更多著眼於漂亮的大型動物,在它們之外,還有更多很小的動物,連名字都沒有。氣候變化、環境問題讓這些無名的小動物受到了很多的影響。這是我們需要留意的。
這一兩年裡,大貓所在的貓盟已經在野外找到6種貓科動物,能找到這麼多種,從世界範圍看也很少見。他說,
他們從2008年開始觀測到一隻公豹,那是華北林地的王者,貓盟的工作者給它起名叫大M。大貓說,我們不知道它還能在這裡多久,但希望至少能跟完它的一生,只有完整觀察過一個物種的一生,對它們的知識才能逐漸積累起來,才能對這個物種有更多的了解。
了解這些動物,也是為了人類自己。大牛說,在索加鄉,乃至整個青藏高原,90%的房子都被熊入侵過,還有少數棕熊傷人的案例。如果能對高原生物有更多了解,這些不愉快或許可以避免。
牧民夏季在草場放牧,空著的房屋被從冬眠中醒來的飢餓棕熊當成免費糧倉。圖片:李娟
本文來自果殼網,謝絕轉載
如有需要請聯繫sns@guokr.com
戳閱讀原文,還可以看完整版的講座回顧,是全場講座的實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