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動物行為》(Animal Behaviour)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動物與人類一樣面臨著複雜的社交狀況,它們遵循一定的規則與同類保持「敵友關係」,以維持社交網絡的穩定。
該研究是社會心理學中分析人類關係的「結構平衡理論」(structural balance theory)在動物世界的首次應用。結構平衡理論將三個個體形成的「三角關係」(triad)作為分析的單位,三角關係中的「敵友」情況被分為下圖四種:
圖中畫出了三個個體A、B、C之間可能形成的四種關係方式。「+」表示積極關係(友), 「-」 表示消極關係(敵)。其中,(a) 三方均為友好關係;(b) 兩方互相敵對,但與第三方關係友好;(c) 兩方互相友好,但與第三方關係敵對;(d) 三方均為敵對關係。
根據結構平衡理論,上圖四種結構中(a)、(c)的穩定程度很高,(d)次之,(b)最不穩定。換句話說,如果三角關係遵循(a)「朋友的朋友是朋友」、(c)「敵人的朋友是敵人/朋友的敵人是敵人」原則,有利於保持穩定。而如果採用(d)「敵人的敵人是敵人」就不太穩定。至於(b)「朋友的敵人是朋友/敵人的朋友是朋友」,就離分裂不遠了。
來自美國數學與生物合成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Mathematical and Biological Synthesis)的研究者,長期觀察了一種叫做巖蹄兔(Procavia capensis)的動物。這種小型哺乳動物以群居方式生活在非洲和中東地區。研究者發現,與結構平衡理論中的假設不同的是,在巖蹄兔的社交網絡中,「敵人的敵人是敵人」的規則更能保持穩定。而巖蹄兔群體本身傾向於維護穩定、平衡的社交關係網絡。
通過對社交網絡的統計分析,研究者還發現,當新生兒或雄性巖蹄兔出現在社交網絡中時,不穩定性就會上升,而巖蹄兔群體會識別出上圖三角關係中的(b)結構,調整成員構成(踢掉某個成員)或改變行為方式(「化敵為友」或「化友為敵」),使三角關係變為(a)、(c)、(d)三種中的一種,從而提高穩定性。
研究者阿米亞爾·伊拉尼(Amiyaal Ilany)認為,這種規則或許已經在動物群體中內化成某種心理機制,阻止不同群體間成員的合作,維持各自的內部穩定。結構平衡理論在解釋人類社會行為之餘,也可以有效地解釋自然界社會系統的變遷:社會關係的動態變化不僅僅取決於兩個社會成員,而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第三方。
編輯的話:對於總是有需求這樣緊密結合在一起的生物而言,維持一個穩定的社會關係,還真的不是一般的重要。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的果殼網小組
信息來源:EurekAlert!
題圖來源:Matan Bogomolsk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