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說作家尼爾·蓋曼曾描述把熊貓抱在懷裡的那種感覺,是無法形容的快樂。他甚至風趣地「預言」,我相信如果全世界的人,每個禮拜去看一次熊貓,那麼世界和平一個星期就實現了。
熊貓小眼睛、圓滾滾、身上只有兩種顏色,永遠不能拍彩色照片的可愛溫順模樣,讓全世界的人都不能停止喜愛。日常生活中,我們通常看到的都是養在動物園裡供遊客觀賞的圈養大熊貓,它們衣食無憂,在「貓爸」「貓媽」的細心呵護下,這些肉乎乎的可愛軟萌的胖糰子,要麼專心致志用各種懶洋洋的姿勢吃竹子,要麼賣萌耍寶製造各種令人哭笑不得的行動,讓熊貓迷不能自拔、流連忘返。
一百五十年前,法國傳教士阿爾芒·戴維將中國大熊貓介紹至西方。2019年2月,《四川省志·大熊貓志》面世,這部以大熊貓為主要記述內容的特色志書,可謂是國內首部、全球唯一。日前,一部全面紀實大熊貓科研保護工作的非虛構作品《大熊貓的春天》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三位作者張志忠、張和民、王永躍都是早年到四川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任職於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的一線工作人員,有著長期野外勘查的真切體驗和真實經歷,作者全面記錄了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四十年的工作與實踐,講述了一個又一個人與大熊貓的動人故事,讓這部厚重的紀實文學充滿情感溫度。
從這本書中我們可以知道,20世紀60年代初期,中國政府在有大熊貓分布的四川、陝西、甘肅建立了首批大熊貓自然保護區,開啟了大熊貓棲息地保護的徵程。然而,究竟有多少只大熊貓在地球上生存,其數量不得而知。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國家啟動了第一次全國大熊貓調查,得出了全球大熊貓數量不到兩千隻的嚴酷現實,大熊貓處於瀕臨滅絕的境地。為了拯救這一珍稀瀕危物種,1980年前後,中國政府與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合作,成立了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中心成立後,致力於大熊貓野生種群動態研究,大熊貓飼養、繁殖、疾病防控和野化放歸,大熊貓國際合作交流,大熊貓文化和公眾教育發展「四大職能」工作,以期通過研究野生大熊貓種群生態行為,破譯遺傳密碼,以人工圈養種群補充壯大野生種群的方式,實現人類拯救大熊貓的願景。這是國家和民族發展振興的期盼,也是廣大從事大熊貓保護研究工作者的夢想,這些工作者有個特別的外號,叫「熊貓人」。
三十多年後的2016年9月4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在美國夏威夷宣布:中國「國寶」大熊貓將不再被列為瀕危物種,其受威脅等級從「瀕危」降為「易危」。這意味著什麼?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把物種劃分為七個等級,由高到低分別為滅絕、野外滅絕、極危、瀕危、易危、近危和無危。其中極危、瀕危和易危物種又被統稱為受威脅物種。雖然我們的國寶大熊貓依然面臨著滅絕的威脅,但不可否認,中國大熊保護研究中心的科研工作初顯成效,大熊貓種群數量在穩定增長。
時至今日,通過大熊貓國際合作交流活動的開展,熱愛大熊貓的人們不必再走前人舊路,他們可以到距離自己最近的研究機構或動物園,與這個在地球上至少生存了八百多萬年的孑遺物種親切會面。這是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工作結出的碩果,更是推行生態文明建設,保護自然環境後,中國分享給全世界人民的紅利。
每個物種都應該生而自由。隨著三十多年的大熊貓野化放歸項目實施,在「熊貓人」的不斷努力下,使大熊貓有了在大自然裡真正的春天。
(《大熊貓的春天來了》由貴陽日報為您提供,轉載請註明來源,未經書面授權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