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抗戰在華南抗戰史上有著重要的歷史地位,弄清「東莞抗日第一槍」問題很有必要。對於這個問題,目前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一說「1938年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的榴花戰鬥打響了東莞抗日第一槍」;一說「1937年9月14日的虎門海戰打響了東莞抗日第一炮」。筆者認為,這兩種說法都不夠準確。那麼,東莞抗日第一槍發生在何時何地?筆者根據所知道的史料,擬分別從空戰、海戰、陸戰的角度進行探討。
(一)
1937年8月31日:
虎門、寮步上空打響了東莞抗日空戰第一槍
抗日戰爭期間,日軍對廣東的入侵是從空中開始的。
據1937年9月1日的《中山日報》和《國華報》、1937年9月4日的香港《工商日報》報導,以及曾任國民黨中央空軍第29隊少尉分隊長黃紹濂的回憶文章《我參加的對日空戰》(見《廣州抗戰紀實》,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記述:1937年8月31日早晨,從臺灣(一說為上下川島)起飛的日本木更津航空隊6架雙引擎轟炸機,首次空襲廣州。當時,中國空軍駐廣州唯一的一個戰鬥機隊9架美國霍克-3式戰鬥機馬上從廣州天河機場起飛迎戰。空戰中,中國空軍鄧仲凱在東莞虎門上空擊中日機1架,於惠陽稔山(一說為增城新塘)墜毀;黃紹濂在東莞的寮步上空擊中日機1架,於東莞寮步山豬棚墜毀(李仁蓀1946年編的《東莞縣誌擬目》說是墜毀於東莞黃潭)。
《國華報》1937年9月1日發表的《東莞寮步擊毀敵機調查紀》,披露了一些細節:墜毀於寮步山豬棚的日機師5人「當場血肉橫飛,身首異處」,東莞第七區治平鄉鄉長目睹現狀,「即赴該機地點將殘機檢查,檢出該機重要文件及地圖一張,由該鄉長親帶呈縣府,向黃縣長報告。」當天下午6時,《國華報》記者到達東莞縣政府調查採訪,由縣長黃啟光、科長朱秋榮接洽,並抄錄和拍攝檢獲的有關日機重要資料帶回報社。
這是全國抗戰爆發以來在東莞乃至華南地區發生的第一次對日空戰,取得了擊落日機2架的戰績。
(二)
1937年9月14日:
虎門要塞打響了東莞抗日海戰第一槍
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後,以其優勢之海軍封鎖中國沿海,並於華南海面伺機向廣東內地進攻。
1937年9月14日拂曉,日本海軍艦隊出動1艘巡洋艦、5艘驅逐艦,從伶仃洋方向駛入珠江口,進犯虎門要塞,發炮轟擊虎門要塞炮臺。中國守軍向日艦發炮還擊。正在大角海面巡邏的中國海軍海周艦、肇和艦也向日艦發炮。隨後,中國空軍從廣州出動飛機前來助戰。激戰1小時許,日艦在中國海陸空軍的聯合夾擊下敗退。此戰,擊傷日艦2艘,其中1艘逃到大鏟附近沉沒。海周艦被日艦擊中3炮,陣亡6人,負傷多人。
此次虎門海戰的史料,見諸於1937年粵海關的《各項事件傳聞錄》,1937年9月25日的《粵華報》、香港《工商日報》等報刊。此外,當年擔任海周艦二副的黃裡也撰文《廣東抗日第一次海戰中的海周艦》(見《粵桂黔滇抗戰——原中國國民黨將領抗日親歷記》,中國文史出版社1995年版),作了詳細回憶。
這是抗日戰爭期間在東莞乃至華南地區發生的第一次對日海戰,取得了勝利。
(三)
1938年10月19日:
企石鐵爐坑附近河岸打響了東莞抗日陸戰第一槍
1938年10月12日,日軍在惠陽大亞灣登陸。日軍以華南最大城市廣州為目標,兵分數路長驅直進, 21日佔領廣州。在此之前,日軍於16日佔領博羅後繼續西進。19日上午9時30分,日軍佔領石龍。當天下午,日軍派出步騎兵數百人,分乘7艘木船沿東江而下,作為後續部隊進駐石龍。日軍船隊駛至東莞境內時,被東莞民眾抗日自衛團發現。廣東民眾抗日自衛團第四區統率委員會即命東莞民眾抗日自衛團總指揮兼第一集訓大隊長、東莞縣壯丁常備隊第一中隊長何煜坤率領部分隊員,會同剛從博羅撤到企石長和圩的國民革命軍第六十三軍一五三師周日光連一個排,到企石鐵爐坑(一說蘇坑)附近河岸埋伏。鐵爐坑鄉附近幾條村的村民聽說要伏擊日軍,也出動300人帶著看家護院的武器到伏擊地點參戰。當日軍船隻陸續駛入伏擊圈時,抗日軍民猛烈開槍射擊。日軍一邊還擊,一邊泊岸,搶佔南岸一個名為「飯蓋嶺」的高地。敵我雙方在搶奪「飯蓋嶺」山頂中展開了激烈的肉搏,最後高地被日軍佔據,抗日軍民只好撤退。日軍隨後也返回船上繼續向石龍行進。此戰,斃傷(包括溺斃)日軍100餘人,擊沉日船3艘;抗日軍民傷亡50餘人。
有關企石鐵爐坑伏擊戰的史實,有以下史料可作參考:廣東省政府秘書處1940年5月1日編印的小冊子《廣東自衛團抗戰紀要·企石鐵爐坑之役》;《東莞民國報》1946年10月3日刊登的《東莞縣誌擬目(六)》;中共東莞市委黨史研究室1987年5月編寫的《中共東莞黨史記事》第62頁;廣東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歷史的閃光——東莞抗日模範壯丁隊的回顧》第83頁。此外,還有唐日輝於2004年至2015年3月多次採訪李浩渠、黃匯欽、麥晃燦、黃桂勝、黃進滔、劉亮英、莫仲揚等老人整理而成的資料《企石軍民飯蓋嶺伏擊日軍記》,等等。但以上史料對戰鬥時間和地點、參戰隊伍以及戰績均有出入,有待今後進一步考證。
企石鐵爐坑之戰,打響了東莞抗日陸戰(地面戰鬥)第一槍,取得了較大戰績。
綜合上述空戰、海戰、陸戰三個抗戰史實,筆者得出的結論為:1937年8月31日,中國空軍在虎門、寮步上空展開的空戰,打響了東莞抗日第一槍。
(四)
1938年10月下旬—11月20日:
「榴花塔阻擊戰」
樹立了中共在華南敵後抗戰的聲譽
第一,戰鬥名稱。1938年10月19日,日軍佔領石龍後,東莞縣常備壯丁隊、東莞縣抗日模範壯丁隊共200餘人,開赴石龍附近東江南岸的榴花、峽口、京山、西湖一線設防,阻止日軍渡河向縣城進攻。以榴花塔為標誌,所發生的戰鬥慣稱「榴花戰鬥」。其實,稱為「榴花塔阻擊戰」更體現其戰鬥性質,解放軍出版社2003年10月出版的《東江縱隊志》就採用這一戰鬥名稱。榴花塔阻擊戰分兩期進行,第一期為1938年10月19日至11月19日;第二期為1938年11月19日至20日莞城淪陷,僅2天時間。
第二,戰鬥部隊。參加第一期榴花塔阻擊戰的武裝,由三支隊伍組成:東莞縣抗日模範壯丁隊(由中共東莞中心縣委於1938年10月15日組建)第一小隊;東莞縣壯丁常備隊第一、第二中隊(基本由中共掌握);當地的民眾抗日自衛團隊。軍事指揮為東莞縣政府社訓總隊副總隊長顏奇、東莞縣政府社訓總隊政訓員何與成,中共東莞中心縣委書記姚永光參與重大軍事決策。第一期阻擊戰分為兩個作戰單位:壯丁常備隊第一中隊和抗日模範壯丁隊第一小隊在峽口、鰲峙塘、榴花塔一線設防,由第一中隊長何煜坤指揮;壯丁常備隊第二中隊在西湖、京山一線設防,由第二中隊長、中共黨員陳昶指揮。縣社訓總隊部設在茶山。11月上旬,姚永光率模範壯丁隊一部增援峽口,與顏奇、何與成會合後,在榴花塔附近設指揮所。11月19日,參加第一期防守的隊伍奉命撤到寮步整頓,由廣東民眾抗日自衛團第四區統率委員會所屬自衛團隊接防,成為第二期防守部隊,約千餘人,主要阻擊日軍大規模向莞城進攻。第二期軍事總指揮為廣東民眾抗日自衛團第四區統率委員會副主任王若周。
第三,戰鬥內容。榴花塔阻擊戰,包括1938年10月下旬至11月20日莞城淪陷這一個月當中,東莞抗日軍民為阻擊日軍從石龍過河企圖侵犯莞城而發生的所有戰鬥。這些戰鬥,目前我們所知道的有:10月下旬的京山阻擊戰(阻擊日軍渡河登岸)、西湖戰鬥、峽口橋柏洲邊戰鬥,11月上旬的莞龍公路截擊戰、石碣劉屋村伏擊戰,11月中旬的鰲峙塘伏擊戰、峽口截擊戰、東嶽廟截擊戰、莞城外圍阻擊戰,等等。其中最為壯烈、最有影響的是石碣劉屋村伏擊戰,抗日模範壯丁隊、壯丁常備隊以及劉屋村自衛隊在這場戰鬥中,總共陣亡22人。
第四,戰鬥意義。榴花塔阻擊戰雖然算不上是「東莞抗日第一槍」,但在東莞抗戰史上具有重要意義。首先,這是日本侵略軍入侵東莞境內後,東莞抗日軍民較早的一次有組織的抵抗。堅持了一個月之久,反覆打退日軍的進攻,遲滯了日軍對莞城的侵佔,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振奮了東江地區的民心士氣。其次,這是東莞地區國共兩黨真誠合作抗日的首例典範。中共東莞中心縣委組建和直接領導的東莞縣抗日模範壯丁隊,得到了國民黨縣政府的批准成立並撥發部分槍枝彈藥。石龍淪陷後,為拱衛縣城,國共兩黨共同派出武裝隊伍到東江南岸設防。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防守部隊統一指揮,同仇敵愾,並肩作戰。
最後,東莞抗日模範壯丁隊是日軍入侵廣東陸地後,中國共產黨在華南地區最早建立的一支人民抗日武裝,為中共在華南敵後舉旗抗戰起了先鋒模範作用。東莞抗日模範壯丁隊參與的榴花塔阻擊戰,也是中共廣東地方組織領導人民抗日武裝,對入侵日軍的一次較早的有組織的抵抗,初步樹立了中共在華南敵後抗戰的聲譽。因此,不可低估榴花塔阻擊戰在東莞乃至華南抗戰史上的歷史地位和作用。
(作者系中共東莞市委黨史研究室原主任)
1、凡註明來源為「東莞陽光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和程序等作品,版權均屬東莞陽光網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否則以侵權論,依法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2、在摘編網上作品時,由於網絡的特殊性無法及時確認其作者並與作者取得聯繫。請本網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權人直接與本網站聯繫,商洽處理。
聯繫郵箱:tougao07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