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白山下,松花江畔,有一個叫靖宇的美麗小縣城,是的,靖宇的縣城名字,和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總司令楊靖宇將軍聯繫在一起。楊靖宇將軍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領導東北抗聯部隊與日寇殊死搏鬥,正是在長白山下,在日本人勾結廢帝溥儀建立的傀儡政權偽滿洲國,堅持抗日,書寫了盪氣迴腸的抗日詩篇。
楊靖宇將軍
「『九一八』,大炮響,小鬼子,佔瀋陽。蔣介石下令不抵抗,扔下百姓遭了殃。不是下令要勞工,就是強徵出苛糧。逼得人們沒活路,上山去找大老楊。」
這是一首在靖宇縣流傳甚廣的民謠,「大老楊」說的就是楊靖宇,那是東北民眾對他的暱稱,當年他和戰友們浴血抗戰,牽制了數十萬日寇入關南犯。(這首民謠讓小編也想到了抗聯的另一位領導人趙尚志,英雄,就是這樣活在百姓的口碑中。)
油畫中的楊靖宇
然而,在敵人眼中,楊靖宇卻是揮之不去的「心腹大患」。「敵人為啥非得置楊將軍於死地,因為他用兵如神,只要有他在,小鬼子睡覺都不踏實。」抗聯老戰士黃殿軍回憶起當年的抗戰歲月,仍心潮澎湃。
楊靖宇發布的告示
1939年的冬天,格外寒冷。此時,一張陸空交織的大網,正一步步向楊靖宇撒開。面對敵人的瘋狂剿殺,楊靖宇部隊決定化整為零,分散突圍,待機重新集結。
1939年12月24日,楊靖宇身邊尚有400餘人的抗聯部隊,到1940年2月2日就只剩二十七八個人了。2月18日,楊靖宇身邊的最後兩名警衛員在濛江縣附近向群眾購買糧食和衣服時被捕,敵人從他們身上搜出楊靖宇的印章,判斷他可能就在附近,於是增派兵力和飛機展開圍捕。
1940年2月23日10點左右,楊靖宇踏著沒膝的白雪,來到濛江縣保安村三道崴子林中,遇到4個進山打柴的農民。由於行動不便,他將購買吃穿用等事委託給他們。
日文報導中的楊靖宇將軍(圖為青年時期楊靖宇)
那時楊靖宇已6天6夜粒米未進,周圍還有幾百個敵人在全力圍捕。儲存抗聯過冬物資的密營幾乎都被敵人破壞了,寒冬臘月根本找不到吃的,莫要說糧食,就連草都埋在二三尺深的積雪裡。倖存下來的抗聯老戰士這樣回憶」吃的是樹皮、棉絮和草根。吃樹皮得先把老皮刮掉,把那層泛綠的嫩皮一片片削下來,放在嘴裡嚼,根本咽不下去,就是勉強吃下去了,肚子裡不好受。」 而單槍匹馬的楊靖宇,早已筋疲力盡別說吃口飽飯、喝口熱水,就連踏實睡上一覺都是一種奢望。
時間定格在1940年2月23日16時,楊靖宇生命裡的最後一刻,楊靖宇把槍口對準了敵人。關東軍留下的一段戰場實錄楊靖宇最後時刻:「討伐隊已經向(楊靖宇)逼近到一百米、五十 米,完全包圍了他。勸他投降。可是他連答應的神色都沒有,依然不停地手持雙槍向討伐隊射擊。交戰20分鐘,有一彈中其左腕。但是,他繼續用右手的槍應戰。討伐隊認為生擒困難,遂猛烈向他開火。」終因寡不敵眾,楊靖宇被敵彈射中胸膛,他持平手中匣子槍,厲聲怒斥:「誰是抗聯投降的,滾出來我有話說。」語畢,高大的身軀便仰面倒在大 樹旁,終年35歲。
油畫:犧牲前的楊靖宇將軍
鮮血染紅了皚皚白雪。楊靖宇犧牲後,日本侵略者始終無法理解的是:自2月18日以來,他已被圍困在冰天雪地裡,完全斷糧五天五夜,他究竟靠什麼生存?
為了解開謎團 ,敵人殘忍地將他剖腹查看,發現他的胃裡儘是枯草、樹皮和棉絮,竟無一粒糧食!連參與圍剿的偽通化省警務廳長岸谷隆一郎也不得不承認:「雖為敵人,睹其壯烈亦為之感嘆,大大的英雄!」
被破腹的楊靖宇將軍及殺害楊靖宇的偽滿軍人(左一為張秀峰,左二為張奚若)
抗日戰爭勝利後,為紀念這位抗日民族英雄,1946年東北民主聯軍通化支隊改名為楊靖宇支隊,吉林省濛江縣改名為靖宇縣。英雄壯舉,浩氣長存,當地政府把將軍殉國地建設成園林式的公園,供人們景仰敬拜。
楊靖宇雕塑
1949年,郭沫若參觀東北烈士紀念館後,被楊靖宇的事跡深深感動,當即題詩一首:「頭顱可斷腹可剖,烈士難消志不磨。碧血青蒿兩千古,於今赤旆(pèi)滿山河。」
最激蕩悲壯的詩文,往往在最慘烈、最殘酷的漩渦裡誕生。因為寫它的不是筆墨,而是生命血性的最後奉獻。楊靖宇用英雄壯舉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堅定信仰,更展現了東北抗聯將士的剛烈血性。置身楊靖宇將軍犧牲的地方,當年艱苦卓絕的抗戰硝煙仿佛並未走遠,「松花江水流不停,不滅日寇心不平。」這首歌在白山黑水間傳唱,半個多世紀不曾絕響。
明天請繼續關注:《白山黑水永不忘,東北抗聯迎來勝利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