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上慧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中國工筆畫學會會員
清華大學書畫高研班導師
四川省詩書畫院特聘美術師
【書畫心源】創始人·主講導師
中國藝術創作院花鳥畫創作院副院長
獲獎情況:
2005年《豐年稔歲》獲全國第六屆工筆畫大展 優秀獎(最高獎)
2007年《小院即景》獲全國2007年中國畫作品 優秀獎(最高獎)
2007年《碩碩金秋》入選齊白石獎中國畫作品展
2008年4月《南國情1》獲和諧家園全國工筆畫大展 優秀獎(最高獎)
2008年10月《南國情2》獲全國第七屆工筆畫大展 銅獎
2010年《盛世吉祥》獲全國首屆現代工筆畫大展 銀獎
2011年《金秋悅耳》入選第六屆中國美協會員精品展
2012年《南國情3》獲第七屆中國美協會員精品展 優秀獎(最高獎)
古人對熊貓的喜歡,似乎和現代人不太一樣,務實派的古人喜歡的是肉和皮。有豬牛羊這些更方便的存在,熊貓存在感逐步降低,棲息地也還因社會發展被一步步搶走,就差那麼點兒要滅絕了。
不過熊生總是有起起落落,1869年法國傳教士阿爾芒·戴維發現,在四川寶興有種被當地人稱作"白熊""竹熊"的生物。對於戴維來說這是一個新物種,指不定就能靠著這一發現走上人生巔峰,於是費盡心力捕捉到了一隻親自餵養,並決定帶回法國。因為交通不發達,成都還沒出,「黑白熊」很快就靈魂出竅了,戴維只好做成標本運到法國國家博物館展出,標本經過博物館研究後發現,這是與中國發現的小貓熊相似的另一種較大的貓熊,於是它便被定名為"大貓熊"。這一發現,引起了西方世界的轟動,一批又一批的西方探險者來到大熊貓發現地,想要帶一隻回國。
可是這「貓熊」怎麼就成了「熊貓」了呢?這可要歸功於國人,1939年,重慶平明動物園舉辦了一次動物標本展覽,其中「貓熊」標本最吸引觀眾注意。它的標牌採用了流行的國際書寫格式,中文和拉丁文雙語,從左向右讀。但當時國人的習慣讀法是從右往左,所以 「貓熊」就讀成「熊貓」,久而久之,人們就把「大貓熊」叫成了「大熊貓」。「大熊貓」這個現代名稱就這樣誕生了!(個人覺得,「熊貓」有可能是某個孩子叫的,大人們也覺得這樣更顯得可愛,就叫開了)戴維也就成了第一個向西方世界介紹中國寶興大熊貓的外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