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什麼意思?另外兩個不肖指什麼?

2021-01-18 小小嬴政

眾所周知,自漢朝以來獨尊儒術政策一下來,後世就把儒學做成了各朝代的一個文化重心,因為儒家的思想在全中國都是值得敬仰推崇的,畢竟是是帝王允許的萬民之學。

現有一句「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孟子言論,想必也是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這無後為大的不孝實意就是,沒有後代的孩子那是真的對父母長輩存在的不孝,這是古人最大的不孝。

那麼有的朋友就會問,不孝有三,那其他的兩個不孝是什麼呢?現引經據典來談一談:

後漢代經書所言:「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此番言論即為孟子所言的三不孝中的另外兩個不孝之處。

阿意曲從,陷親不義,意思就是讓自己的父母長輩處於不義的位置,是非常不孝的,因為自己對事情的對錯沒有正確的認識,常常處於在父母身邊,看到了父母的過錯,都沒有好好去加以指正,避而不言卻也是不孝之一。

另外一個不孝意思就是自己的前途和孝義的關係,因為當家裡貧窮,卻沒有想著努力上學讀書去入仕,這顯得不孝。因為在古人的思想裡,商業比不上官僚的作為,同時用孩子考官之後用官場的俸祿,去接濟家中的父母是一個很有孝義的事情。

因此,與無後為大並列的兩個不孝,就是「阿意曲從,陷親不義」和「不為官濟父母」,具體說明為什麼不孝,還得從古人的觀念出發,我們詳細的分析一下。

在儒家思想盛行的今天,都知道孝義的本質,在於對長輩父母的尊重和幫助,而不孝之一就是講孩子沒有事情的本質對錯去和父母辯論是非錯誤,而是阿意曲從,這顯得違背了真理。

但是真正的現實都是父母說的,雖然不對,咱們作為孩子的自己是唯唯諾諾,認為親情在,我們就應該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去對待父母的行為舉止,其實這在很多做兒女的人來說,確實是孝。

但這在孟子的觀點看來,此為不孝,或為愚孝。因為沒有按照事件發生的本質去認識對錯,而把感情因素參雜在檢驗真理的標準上,確實不能作為一種孝。

另外一個不孝就是孩子知道自己家裡窮,並沒有好好地去讀書求官,這點筆者覺得並不是真正的不孝,因為孝和做官讀書與否並沒有聯繫,因為古人覺得要把自己改變家境命運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我覺得確實也是不對的,自己做父母的都沒能力,為什麼不去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呢?

孩子並沒有從一出生就要去立下改變家族的興衰的責任,因為孩子需要的是天真的玩耍,需要的是健康的成長,而不是古人云的求官為仕的功利思想。

誠然,贍養父母是我們後輩的義務,但不可以犧牲自我來報答父母,因為無論多大的年輕人都應該知道為自己而活,為自己的理想而活,倘若理想與孝敬父母是有交集,得去做官,那就去做,如果不是,那做什麼官,順著自己的本心去學習,去奮鬥,才是自己未來的價值取向。所以在這裡,筆者不認同第二個不孝之處哦。

相關焦點

  • 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另外兩大不孝是什麼?終於弄懂了
    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另外兩大不孝是什麼?終於弄懂了當年滿清入主中原,在全國推行「剃髮令」時,遭到了中原民眾的強烈反對,認為這是有損父母的不孝之舉。清朝統治者為了從文化上斬斷漢人的民族精神,強令官軍民一律剃髮,遲疑者按逆賊論,依罪當斬!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另外兩不孝到底是什麼
    電視劇中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但很多人都不太明白的是除了無後之外,另外的兩不孝分別代表啥,所以想跟各位小夥伴一起探討一下。「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最早出自於《孟子·離婁上》,全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
  • 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還有其他兩孝,你知道是什麼嗎
    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還有其他兩孝,你知道是什麼嗎?我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幾千年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源遠流長。在這片土地上,創造出了很多經典的傳統文化,這些文化,經過人們的不斷傳承,弘揚至今。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種不孝是哪兩種?
    在許多朝代,「孝」被用來統治世界,而「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則出自孔孟之口。雖然我們常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最不孝的事,但有多少人知道另外兩種不孝行為是什麼?隨著90後成為社會的主力軍,越來越多的90後父母也在催婚的路上。但由於時代觀念的不同,一些90後不僅遲遲不結婚,還懶得談戀愛。當他們的父母問他們時,他們會說:「我一個人不好嗎?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另兩個不孝是什麼呢?
    現在經常流行的一句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麼另外兩個不孝究竟是什麼呢?「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孟子的《孟子離樓上》,原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有告也。這裡孟子主要是批評不孝順行為,孟子認為不孝順的表現有很多,但以沒有盡到後輩的本分,沒有稟告父親就擅自娶親是沒有盡到後輩的本分。很多人看到這裡,不是特別明白,下面就給大家來說一說。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剩下兩個不孝是什麼?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經常被父母用來當做「逼婚」的口頭禪出自《孟子》。原文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是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先了解一下故事背景:就是舜娶了妻子,但是卻沒有告訴他的母親,娶妻是人生大事,卻不告訴母親。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到底啥意思,不生娃就不孝?專家:謬誤啊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最早出自孟子之口,歷經兩千多年的風雨洗禮,它已然成為流傳極為廣泛的俗語,頻繁出現於文學小說、影視作品之中。比如在《大明王朝1566》中,海瑞在侍母與嗣後之間權衡時,他母親就說出了這句話,意思很明顯:孝順是次要的,飼養後代才最要緊。
  • 孟子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分別指哪三個「不孝」?為什麼?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說法,出自《孟子·離婁上》。原文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意思是說:天底下不孝的事情有很多,其中沒有子嗣,屬於比較嚴重的情況。舜帝背著父母娶妻,是因為害怕沒有後代。君子認為舜帝不告而娶,實際上是符合孝道的。但是,這一句話的意思,在學術界一直有著比較大的爭議。
  • 一直聽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原來是這個意思
    很多人都知道「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但你知道它真正的意思嗎?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孟子·離婁上》,這後面還有一句:「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 意思就是:舜不告訴爹媽自己就結婚了,是沒有盡到作為後代的責任。 「無」的意思是:「沒有盡到……的責任」。沒有盡到作為後代的責任,這叫無後。無後不是指沒有後代。
  • 俗語說「不孝有三」,那麼到底是哪「三不孝」?十人九不知
    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其他兩不孝是什麼?其實精華在下一句自古以來,我國就是一個重視孝道的國家,這也是我們中華文化的傳統美德,就像千古名句「百善孝為先」,我們就可以看出,我國對孝道還是十分講究的,關於孝順我國還有一句廣為流傳的俗語「不孝有三」,那麼你們知道這裡到底指的是哪「三不孝」嗎?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 中國古代「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說的是哪三大不孝?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不孝有三種情況,其中以沒有後代為最重要。舜沒有向父母稟告就娶妻結婚了,是因為他年紀大了還沒有後代。所以,在君子看來結婚生子比稟告父母還要孝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三大不孝到底是什麼?
  • 犬子是什麼意思本來是指什麼 螞蟻莊園今日答案1.17
    在古代人們在介紹自己的兒子的時候,一般都會說「犬子」,已經將犬子作為對自己孩子的謙稱了,那麼犬子本來是指什麼的呢?下面小編帶來:螞蟻莊園今日1月17日答案。  古代人們將犬子作為對自己孩子的謙稱其實犬子本來是指什麼  正確答案:司馬相如的小名  犬子是一個漢語詞彙,一指幼犬;二指司馬相如的小名;三指謙稱自己的兒子;四指對別人兒子的鄙稱。
  • 不孝有三是哪三不孝,三從四德是哪三從,六親不認是哪六親?
    #文化傳承#三從四德、五穀不分、六親不認,這些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聽到的詞語非常之熟悉,但它們具體指什麼,又有什麼樣的含義,恐怕我們還真不一定知道!不孝有三出自《孟子·離婁上》,是孟子在評價舜結婚的事情時說的話。
  • 俗語「娶妻不娶仰頭女,嫁漢不嫁低頭漢」什麼意思,啥是仰頭女?
    俗語「娶妻不娶仰頭女,嫁漢不嫁低頭漢」什麼意思,啥是仰頭女?文/農夫也瘋狂結婚生子這是每個人一生中都要經歷的過程,只有這樣的人生才是完整了。在古代還有「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說法,說一個人如果沒有後代,那就是最大的不孝了。
  • 農村俗語「家有三寶,白頭偕老」指的是哪三寶,有什麼意思?
    歡迎大家來到《三個老頭》欄目,如想了解更多的農村人和事,請點擊右上方藍色「關注」訂閱!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話題是:農村俗語「家有三寶,白頭偕老」指的是哪三寶,有什麼意思?農村老話也叫俗語。俗語是我們中國的文化傳統,一般在農村流傳甚廣。在農村生活的人,不管是老人還是年輕人,都可以張口說上幾句。有一些俗語能流傳到現在,已經證明了它有著一定的道理。
  • 農村俗語:「三親三不親,娘舅為大」,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而農村親戚疏遠都是有很明顯的界限,甚至大家作為一起座次和親疏都有明顯的關係。而在農村裡,也有不少俗語老話就是說的親戚之間的關係,下面給大家分享4句農村親戚之間的俗語,看看有什麼道理。第一句:三親三不親。
  • 俗語:寵狗上灶,寵子不孝,是什麼意思?蘊含深刻哲理
    「寵狗上灶,寵子不孝」,這句俗語顯然是和農村的教育有關,狗是什麼?狗是用來看家護院的,狗都被寵得上了灶,那不是反了天嗎?這還了得。當然這種事情是不可能發生的,農村人這樣說,只是為了表達一個意思,那就是對孩子不能太寵愛了,一旦寵得過了頭,孩子就會變得無法無天。
  • 俗語「飯有三不吃,酒有三不喝」,這是什麼意思呢?
    俗語「飯有三不吃,酒有三不喝」,這是什麼意思呢?俗語是我們中國的一種文化,是流傳多年的中國特有的,這些俗語讀起來都是比較粗淺的,但是讀懂其中的意思,其實是非常的有意思的,裡面是有些人生道理的,有的對我們的生活是特別有幫助的,所以在閒暇的時候,大家可以和小編一起來品味一下這些俗語。今天說的是「飯有三不吃,酒有三不喝」,這是什麼意思呢?
  • 俗語「一家不容三姓人」,為什麼容不下?什麼意思?
    我是原創作者「靈妙眼中的世界」,每天跟大家分享一點見識,今天主題是:俗語「一家不容三姓人」,為什麼容不下?什麼意思?農村的俗語都是從古到今的人們,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總結出來的道理,即使經過這麼多年洗禮,許多俗語還是有一定的道理。小時候不懂,只是當做順口溜說著玩,現在長大了才知道,其中蘊含的都是經久不衰的道理。
  • 農村老話說一輩不孝,輩輩不孝是什麼意思?
    中國農村之中的俗語文化是最養人的,學習俗語文化能夠教導我們如何去為人處世。古達的中國人從漢朝開始就已經有了字了,那個時代的字大部分都還是貴族還做官人的權力,老百姓能夠有一個名就不錯了,更不用去想什麼完整的名字了。繼中國人的姓氏文化發展出來姓名氏之後,輩這個文化符號在唐朝開始出現。秦朝結束了中國從周平王東遷以來四百多年的分裂局面,隋朝則是結束了從西晉滅亡以來三百年的分裂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