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中國石油報 中國石油報
極寒天氣下的街道
行人少了很多
大家帽子、圍巾、手套全副武裝
裹得嚴嚴實實
快步行進
刺骨的寒意沒有讓石油人退卻
他們選擇依舊堅守崗位
在大雪紛飛的戈壁荒灘
在寒風蕭瑟的沙漠腹地
與氣井管線為伴
與冰凍嚴寒齊歌
用堅守描繪「石油紅」
為千家萬戶的溫暖全力以赴
講述著極寒中的「暖心」故事
溫度:-21℃
鏡頭:不畏嚴寒守氣井
寒冬臘月,南天山裡蒼茫冷寂,穿梭於各氣井間的「紅工服」點綴於天地之間,閃亮而又生機勃然。
「儘管今年天氣較冷,現在已到了零下21℃,但沒有發生過一起影響天然氣生產的事件。」塔裡木油田克拉油氣開發部克拉採氣作業區採氣工楊人書很自豪地說道。仔細查看設備關鍵點,屏息凝神聽有無異響……這是他多年一線生產經驗修煉成的「絕招」。
這天,楊人書在克深201井巡檢,他從儀表的參數中敏銳地發現現場有滲漏,但用可燃氣體檢測儀卻沒測出異常,同事仔細巡查了一遍也沒找到漏點。楊人書來到井場下風口,全神貫注地捕捉天然氣微弱的「氣息」,順著 「蛛絲馬跡」,拆開保溫棉和鐵皮,用肥皂水反覆測試,終於將隱藏在法蘭上的一個細小漏點「揪」了出來,及時消除了隱患。
堅守克拉2氣田14年,他已摸透了每口井的「脾性」,盡心盡責像守護孩子一樣守護每一口井,確保平穩生產,最大限度地提高單井採收率,保質保量生產天然氣,確保下遊居民過一個溫暖的冬天。
溫度:-30℃
鏡頭:守護-162℃到30℃的完美轉換
「這是今天最後一車了,卸完後趕緊眯一覺,明天要卸的車可不比今天少!」1月5日凌晨,在崑崙能源所屬哈中慶公司平房LNG應急氣源站內,站長李露一邊接卸LNG,一邊叮囑凍得直哆嗦的同事抓緊休息。這是他從事燃氣工作16年中,在平房 LNG 應急氣源站跨的第四個「冰雪節」。
LNG 是在-162℃的狀態下儲藏在塔罐中的,向管道中補氣時,需要把-162℃的液體狀態轉換成30℃的氣體狀態。轉換時,液化升溫會吸收周邊熱量,周圍極速「冰凍」,形成漫漫白霧不斷擴散,仿佛置身於仙境一樣。
「LNG 罐車卸車時,周圍要低10℃,一次『卸貨』至少半小時,我們也經常在室外一站就是四五個小時,實在挺不住了,就回屋裡抱著電暖器暖和一會兒,趕緊出來接著幹。」李露說。
為了守護-162℃到30℃的完美轉換,他們要對罐車進行安全檢查、過磅稱重、罐車增壓、罐車卸液等步驟,全天24小時卸車。除了卸車,他們還要負責各類設備設施每兩小時一次的巡視檢查,每個環節都馬虎不得。
溫度:-17℃
鏡頭:保供線上的「夫妻檔」
在油田天然氣保障供應大軍中,羅得全和倪富玟顯得有些特別,他們夫妻二人同時上線,伉儷聯手衝鋒在前,成為保供戰線上一道亮麗的風景。
儘管夫妻二人對設備呵護有加,但還是經不住極寒天氣的「折騰」。這天,塔裡木油田塔中26-H7至塔中26-5H外輸氣管道出現壓力異常上漲,管道即將面臨超壓運行的風險。
夫妻二人立即行動起來。羅得全和同事們對管線、單井生產運行情況進行摸排;倪富玟電話溝通上遊井站,計算外輸管線的總氣量,積極向作業區提出調整建議。夫妻聯手搶修,終於使這條外輸氣管道壓力恢復正常。
極寒天氣肆虐,塔克拉瑪幹沙漠腹地越發寒冷,厚厚的工裝也頂不住寒氣往褲腿、袖筒裡鑽。但無論天氣有多冷,保供上他們從不「打折」。「忙起來就可著急,覺不出來冷呀。」樸素的話語,道出了夫妻倆天然氣保供的熱情和信念。
溫度:-30℃
鏡頭:瑪河有個好漢梯
一場大雪,石河子臥龍山氣溫已經降到-30℃。
新疆油田瑪河氣田有7口天然氣井,都是保供行列裡的「強先鋒」。然而,這些「寶貝井」大多在山高路陡的峁頂或坡壁上,採氣工每天要從一條無人溝底部順著陡坡爬上去巡檢氣井。這坡陡有70多度,每次巡檢爬個來回至少要半個小時。2012年,作業區員工硬是在這羊腸小路上,修出一條有280個臺階的巡井路,被大家戲稱為好漢梯。這個臺階道長1.2公裡,自下而望,蜿蜒向上看不到頭,仿佛「天梯」一般。
80後巡井工張麟每天要巡井兩次,往返「天梯」千餘級臺階,如果遇到雨雪天氣,臺階溼滑難行,巡井時間更長。這樣的堅持,已經成為張麟和他所在班組的日常。
「今年的保供工作內容增加了一倍,站區擴大了一倍。以一個三口之家一天用1立方米氣來計算的話,我們瑪河氣田員工每堅守一天,就能溫暖到150萬個家庭。」張麟自豪地說。
溫度:-30℃
鏡頭:寒風雪地護氣龍
1月6日上午,大慶,-22℃。天霧蒙蒙飄著雪,新一輪降溫又開始了,冬供也進入最吃緊的時候。大慶油田天然氣分公司油氣儲運一大隊輸氣班長鄭凱穿著棉工服,戴著棉帽手套,扛著鐵鍬、背著監測儀,獨自一人去巡線。
離開生產區就是茫茫雪原,寒風細雪直往脖子裡灌,沿著油田生產路走,不一會兒就步入雜草、蘆葦蕩叢生的巡線「路」了。巡線要眼神好、鼻子靈,「特別是運行時間長的管線,易出現穿孔,雖然維修過,但必須多留心察看。」鄭凱一邊說一邊撥開雜草,仔細巡查著。
鄭凱每天巡線約10公裡,平時大約需要3小時,遇上大風雪,就得4個多小時。走了3公裡,他的帽子上、口罩上、睫毛上都掛上了白霜。
「我的工作很普通,但是每次走進家門,一股暖流撲面而來,就覺得我的工作還是很有意義。」
他會心一笑,繼續向雪原深處走去,雪地上留下一排排腳印……
溫度:-21℃
鏡頭:碎石和淹沒的腳印
「昨天巡線發現的問題已經全部清零,今天咱們的巡線工作繼續進行。」
這一天的天氣預報顯示了河北唐山曹妃甸當地氣溫已降至-21℃,史前最低。冀東油田70餘名巡線人員全部徒步行走在8條共計509公裡管線沿線,以確保天然氣輸氣管道安全狀況,自進入2021年以來的7天裡,他們已為下遊用戶平穩輸氣842萬立方米。
這天,巡線人員張培新、王成全發現鐵路護坡上滾下的碎山皮石,這一段管線由於上方與鐵路交叉,經常會滾落石塊,對管線造成威脅,尤其到了冬季,天寒地凍,更是讓人擔心。
兩人迅速開始清理管線附近的落石,並在鐵路護坡臨界處用稍大的石塊壘起一道屏障。天氣嚴寒,兩人雖然戴著手套,雙手也凍得不聽使喚,搬著的石塊走不了幾步就掉下手,他們就再掙扎著搬起來,反反覆覆。
那一天,因為清理碎石,他們的巡線進行到很晚,直到楊樹林裡的光線都消失了,巡線的腳印也淹沒其中。
溫度:-26℃
鏡頭:極寒也溫暖
「卸完這車汙水去吃飯。」長慶油田米脂天然氣處理廠運行隊員李斌心裡想著,一看表,飯點早過去了,「又是忙碌的一天」!
自今年氣田老井措施增加,新井數量激增以來,各個處理廠採出水卸車量連創新高,一天24小時,白班+夜班晝夜堅守裝卸車,別說吃飯,上廁所都要小跑。
正想著,只見遠處有個人影一路小跑過來,原來是劉師傅,氣喘籲籲的從懷裡掏出兩塊紅薯,遞給了他:「看你沒來食堂,就知道你沒吃飯,趁熱趕緊吃兩口。」李斌接過紅薯,熱騰騰的紅薯熱在手裡,暖在心裡......
這就是採氣人最真實的樣子,他們不怕-26℃的超低溫,卻害怕堵井影響了氣量。他們用自己凍僵的手腳,在每一個有氣井的山峁上守護著千家萬戶的溫暖。
溫度:-26℃
鏡頭:願我一時寒
換得千家暖
寒潮來襲,讓天然氣供應再次緊張起來。作為東北地區最大的地下儲氣庫,雙6儲氣庫擔負著為東北和京津冀保供的重任。李沃秦所在的集注作業區負責注氣和採氣作業,目前日採氣量達1500萬立方米,相當於瀋陽每天管道燃氣用量的4倍左右。
「值夜班最累的活當屬換濾芯。」李沃秦說。採出氣中含有較多輕烴成分,造成乙二醇回收裝置的濾芯反覆堵塞。乙二醇回收不乾淨,就可能引發主管線凍堵。為此,他們安排兩個人守在設備旁實時監控。最多一個晚上,他們換了70多次濾芯,平均10分鐘一次。
巡檢完佔地近100畝的場站,李沃秦和同事回到室內時已快23時,室外氣溫接近-20℃。摘下手套,搓一搓凍得通紅的臉頰,身為班長的李沃秦說:「忍受一時的冷,能換來千家萬戶溫暖過冬,值!」
在多數人沉浸在睡夢中時
在多數人享受著溫暖之時
是他們
在我們看到或看不到的角落
守護著城市的極寒夜晚
卯足勁兒為冬供提供強勁動力
守護著千家萬戶的溫暖
致敬這些暖心「石油紅」
點綴於天地之間
閃亮而又生機勃然
原標題:《溫度:-30℃,體感:暖!》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