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不易曾在醫院當實習生,他說在實習期間,曾看到過數百病人在自己面前死去,但第一個在自己面前死去的是他的母親。
他的母親有多愛他?
躺在病床上的母親說了這樣一句話:
「你們為什麼叫他回來,我兒子每天要吃一個葷菜一個素菜,我現在這樣躺著誰來照顧他。」
媽媽吃東西吃不下去,硬吃下去吐出來,然後再繼續吃,一定要想盡辦法活下來。
媽媽覺得兒子還沒結婚,沒有了媽媽,就沒有了家。
毛毛媽媽離開之前,說以後誰給我兒子做飯,他每頓都要吃一葷一素。
後來,毛不易為媽媽寫了一首歌《一葷一素》。
「太年輕的人,他總是不滿足,固執的不願停下遠行的腳步。」
「你又可曾來過我的夢裡,一定是你來時太小心,知道我睡得輕」。
歌曲背後的故事總是比歌曲更感人。
毛不易的歌曲都有一個特點,有故事,真實,直擊內心。
楊冪曾在舞臺上表示「毛不易,謝謝你那句歌詞,像我這樣莫名其妙的人也會有人心疼嗎?」
宋丹丹在聊到《消愁》時說 :「你不可能想像這麼年輕的一個小孩真的寫了一首打動我這樣年齡的人的歌。」
聽得懂歌的人必然是有故事,有經歷的,可能我們彼此不認識,但我們能在歌裡找到共鳴。
我們生而都是無名之輩,就像唐漢霄在《無名之輩》裡唱的:
「無名之輩,我是誰?忘了誰也無所謂,誰不是拼了命走到了生命結尾?」
也許很累,一身狼狽,也許卑微,一生無為,但無名之輩,世界一角,總能找到一個讓你釋放,熱血沸騰的「角落」,或許是有一首歌,或許是感同身受的一段故事。
好的歌是什麼,在不懂藝術的筆者看來,不是飆高音,炫技巧,而是聽著聽著,放佛已是故事中那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