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認為要學好易經要掌握其三個部分,分別是象理數。象,就是是卦象,如何認識如何解讀。理,就是義理,從文化的哲學的方式去推理這些道理。數,指的是把象和理的一些理念變成判斷事物發展變化的工具。所以要比較真正完整地掌握易經,就是要學好這三個部分。當然在易學發展的過程當中,出現了很多流派,大致上就是義理派和數術派。義理派主要以研究易經理論,以作學問為主。數術派,則熱衷於預測和推算。
《易經》中有一句話「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佔。」
今天簡要介紹一下在易經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些主流佔卜預測方式。
一:蓍草。《易經·繫辭》中介紹: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這裡講的就是蓍草佔卜的預測方法。通過50隻蓍草,來成爻設卦。
二:龜殼佔卜。龜殼在火中燒形成裂紋來對應所佔之事。為什麼要用龜殼?可能最主要的原因是龜殼龜紋,龜紋中央有3格,代表天地人三才;旁邊有24格,代表24山。也有10格的,代表十天幹,龜殼的底部又有12格,代表十二地支。龜殼的特徵,剛好和八卦的天地人、三才,佔卜理論中的天幹地支相對應。總之不管是出於巧合,還是其他原因,使得龜殼佔卜在古代成為一種重要的工具。
三:奇門遁甲。北宋的《煙波釣叟歌》中傳說黃帝戰勝蚩尤後,神龍負圖出洛水,彩鳳銜書碧雲裡,因命風后演成文,遁甲奇門從此始,後來經過姜太公和漢代張良的逐步改良簡化,形成現存的奇門遁甲。
四:六壬。古代宮廷佔卜術的一種,起源具體時代無可考證,相傳起源要早於《周易》的成書時間。但出現的最早案例在《吳越春秋》《越絕書》中有記載。六壬源於古天文學,與古代曆法相關。
五:太乙術。與奇門遁甲,六壬合稱三式。相傳太乙式也產生於黃帝戰蚩尤時代。《奇門五總龜》中「昔黃帝命風后作太乙,雷公或九宮法,以靈龜洛書之數」。 《史記 日者列傳》所載術數有七家,而太乙家居其一。
六:金錢卦。相傳為周文王所創,用六枚銅錢,置於龜殼中上下搖晃六次,依次倒出銅錢以成六爻卦象,來佔卜吉兇。
七:金錢筮法。前面蓍草的佔卜方式,是通過蓍草來成六爻,這裡的主要是在宋朝時形成的「以錢代蓍」。相傳出自唐末宋初麻衣道者的《火珠林》。主要方式是利用三枚銅錢,搖晃後拋出以成卦象。
八:枚卜丸。也叫袖裡乾坤,袖中金。相傳東方朔射覆的故事,射覆是古時利用起卦佔卜來猜物的遊戲。漢武帝用一個小碗扣住一隻壁虎,讓東方朔猜碗下所扣何物。東方朔揣著手踱步兩圈,說出碗下所扣是一隻壁虎。這裡東方朔所用的起卦的方式就是袖裡乾坤,在袖中藏著枚卜丸,方便起卦佔卜。
九:紫微鬥數。相傳的來歷有很多種,有的說是起源於印度的佔星術,後到中國演變之後與易經柔和一起而形成,但公認的說法是北宋道家宗師陳希夷所創,後人稱他為「陳摶老祖」。紫微鬥數在古代被尊為「帝王學」,近代隨著國民黨退守臺灣,帶走大批相關書籍,所以紫微鬥數在港澳臺地區較有聲望。
十:梅花易數。相傳是宋代易學家邵雍所著。邵雍在觀賞梅花時,偶然看見麻雀在梅枝上爭枝墜地,預測明晚當有女子折花,被園丁發覺而逐之,女子驚慌跌倒傷其膝蓋,此預測現象果真在隔夜絲毫不差地得到驗證,因此「梅花易數」由此而來。
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佔卜的形式也在不停 的變化,明清時期佔卜達到鼎盛,也產生了大量的佔卜方式。
佔卜有些是根據易經推理來趨吉避兇,有些是根據曆法星象來斷測,有些則是江湖術士,利用善男信女的心理來做迷信活動。其實無論是佔卜預測還是求神拜佛,最重要的還是人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善行天下,佔卜預測只是我們人生中的調味品。要以一種正確的眼光和思維方式來正確面對這些。
-以上資料搜集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