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聽劉曄採制的錄音報導
題
2003年抗擊「非典」、2008年汶川地震救援、2011年援疆、2020新冠肺炎疫情,17年來,每一次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遼寧醫療隊中,都有一位從不缺席的固定成員——瀋陽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重症科主任張汝峰。
回到家鄉一周了,本可以好好享受隔離期帶來的休閒,但張汝峰依舊沒有停下來,他讓家人送來了筆記本電腦開始總結自己的援鄂工作。在武漢的55天,每一天都像幻燈片似的清晰浮現在他的腦海中,有難忘、有感動、更有很多公共衛生事件救援的工作經驗,他要一一記錄下來。
張汝峰:08年上綿陽抗震救災,我是組員我把自己活幹好就行,順便照顧照顧同事。03年(抗擊非典)的時候我不是最年輕的也是後面幾個,基本上就聽老師說讓你幹啥幹就完事了。現在不一樣啊,現在(我們組)15個人全都得管。頭疼腦熱了、喜怒哀樂了、那天誰上班、誰下班;天天晚上得等他們,他到醫院了、她回來了,班車下來沒事了都安全了我這才能睡覺。肩上擔子就重了,就像說蜘蛛俠(電影裡面)蜘蛛俠的叔叔跟他說「能力越大,責任越大」。我倒不是說有多大能力,但是既然擔當這個職務了,要負擔的東西和要操心東西肯定就要多。
經歷過諸多「大事」洗禮的張汝峰在這次疫情中擔當遼寧首批援鄂醫療隊第二小組組長,面對傳染性極強的新型病毒他並不害怕,但當他第一次看到定點支援的蔡甸區人民醫院,防護物資極度缺乏、感染控制極其不佳的狀況讓他的心裡也慌了起來。尤其是不少隊員不適應武漢當地的氣候到那第一夜就有人感冒更是讓張汝峰寢食難安。
張汝峰:入住賓館以後,當天晚上就給我們個下馬威。酒店中央空調不讓開,怕空調裡有這個病毒,大年初二那時候的武漢是陰冷陰冷的,所以第一天晚上之後就有人感冒了。然後我們還得協調這些事給發電暖器、電褥子。。。第二就是吃的問題,那陣兒酒店就剩幾個本地的廚師,勉強有個廚師給我們做飯。但你根本就不習慣,他們那個米是一年兩季的秈米,蔬菜吧,南方人做菜就是過遍油,天天基本就那四樣,還都是梗菜不是葉菜。頭幾天,有護士回答房間都哭。沒成想來了是這樣(條件)。然後就是防護的不足。我們到醫院發現,除了一線的醫務人員,其他人員都是用黃色的塑膠袋扣個窟窿、一次性的雨衣披身上,就拿那個當防護服。而且n95口罩用的全是自己醫院帶的,所以當我們和當地的主管領導提這個事時候說,蔡甸區區長帶著警察在你們下飛機的時候搶回來1千件防護服,要不你們更啥也沒有了。
對於每一位援鄂隊員來說,在湖北的日子都會因辛苦而終身難忘。防護服下被汗水打透的衣衫、護目鏡下成流流下的水蒸氣、摘掉口罩久久不能恢復的壓痕、以及長時間工作離不開的紙尿褲......如今,一切艱難險阻都已經成為過去。張汝峰帶領自己的醫療小組圓滿完成援助任務並且醫護零感染、患者零死亡。在他們凱旋的那天,無論是武漢還是瀋陽都有摩託車隊開道送行、列隊歡迎;而當飛機降落的那一刻,消防車噴出兩條水柱形成「水門」,為醫療隊「接風洗塵」
張汝峰:摩託車開道,這事兒我清楚記得下飛機也是摩託車開到我們這次回來或者是中午的時候,在那個武漢那邊都是開到回來,有的同志就說說,哎呀,人家一輩子能有這種待遇就很值得這個跟別人誇耀了,當時我對摩託車的事兒還不太興奮了,我就跟那個邊兒說說這種事兒我已經經歷過一次了,他媳婦兒什麼時候就說大嘴巴年說一聲啊,再過對門兒那個事兒這輩子可能也就這意思了
每一名援鄂隊員凱旋都值得被禮遇,因為他們為了整個中國拼過命、受過苦、流過汗。曾經,張汝峰從未缺席過任何一次國家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救援工作。在未來,「國家需要,我就出發」的堅定信念更讓人為之動容。張汝峰的兒子曾在和他視頻時問過他,臉上的壓痕疼不疼,他告訴兒子:「不疼,這是勳章」
張汝峰:還是那句話,家裡我愛人是護士、我哥哥嫂子身體都可以,要真有什麼事兒的話,他們能先衝上去。再一個從這次援鄂工作來說,單位真是對於我們尤其是家屬照顧的無微不至,根本沒有什麼後顧之憂。吃、穿、用只要你有需要,年輕的又志願者,你那老的又單位這些同事醫生、護士,就說家裡有啥事全都幫你解決。所以如果說即使50了,到那個時候真需要我,無論是疫情也好還是自然災害或什麼,只要身體允許,我肯定還會去。
|採訪記者、新媒編輯:劉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