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中國人的心情是矛盾的。「人民幣升值了」,這似乎已經是從大學教授到居家老人人盡皆知的事情。可老百姓不懂的是,為什麼人民幣升值了,100元人民幣能換來的東西卻越來越少?想來想去,也許這貨幣升值和購買力之間就沒有絕對的聯繫。
衣食住行
說到人民幣的價值,人們往往首先想到的是購買力平價。簡而言之,以人民幣兌美元為例,現在的匯率是1:6.4。那麼1美元和6.4元人民幣在美國和中國是否能買到同樣的東西呢?我們就來看看四大民生——衣食住行吧。
今年30歲出頭的李明夫婦是美國紐約典型的白領,兩人都在紐約曼哈頓上班,家庭年收入約20多萬美元。今年6月,他們在近郊最好的學區之一購買了一套使用面積210平方米的獨棟別墅,價格85萬美元。按照相應匯率,相當於544萬元人民幣,也就是每平方米25905元人民幣。該房離曼哈頓市中心開車33公裡,李明每天上班坐火車從家裡到公司大約45分鐘。而在上海,相類似的地段和配套設施的別墅起碼每平方米4萬元以上。但是做金融工作的李明顯然考慮更多。
「由於這裡學區好,房產稅每年為1.5萬美元,相當於每57年把房子再買一遍。」李明告訴記者。
李明說,恐怕中美比較房價還比較困難,美國有房產稅,而且好學區、好地段的房子都是二手房。而中國呢,雖然很多房子不用交房產稅,但業主購買的是使用權,土地並不歸產權人所有。最後誰賺誰虧,似乎難有定論了。
李明更喜歡聊吃的價格。他告訴記者,他們一家三口兩大一小,一般一周買菜以及日用品最多開銷100美元。的確,走進一家普通的美國超市,豬腿瘦肉每磅(大約0.9斤)2.29美元,也就是十多元人民幣;青菜、菠菜等都是每磅1美元,西蘭花每磅1.19美元,而西紅柿則是每磅1.4美元,換成人民幣,也都不超過10元。 如果想來點海鮮,加拿大活龍蝦每磅9美元。想一下,一隻兩磅左右的龍蝦也就130元人民幣,怎麼都比在中國買便宜。另外,鱸魚每磅6美元,活蛤蜊每磅4.49美元。美國的菜是不分質量等級的,沒有放心菜和「不放心菜」,所有的菜都經過食品藥品監管局的核查,所以消費者也沒有什麼可以比較。
中國的價格則是五花八門。李明的媽媽剛從上海來美國探親,她告訴記者,上海的青菜放心菜每斤6元,沒標明的則是每斤4元,買到3.8元1斤的菜則非常高興了。豬肉的話,愛森放心肉起碼每斤25元。怎麼比較都覺得中國上海的菜價和美國的差不多持平,隱隱還感覺更高了。
不過,人們常吃的雞蛋則是中國的便宜,每斤5元,大約有8個。而在美國,如果在沃爾瑪超市買雞蛋,每12個2美元,也就是13元人民幣不到。
李明一家三年前回國,還總會帶許多衣服和鞋子回來,現在則不帶了,因為衣服的價格兩地差不多,甚至中國更貴。
不過讓李明最深有感觸的是美國的行——非常貴。例如在紐約坐地鐵,只要不出站臺,2.25美元可以任意坐多遠,上海的地鐵是按行程分的。3到7元不等,就算平均單程5元吧,只有美國的三分之一。紐約的上班族一般買月票,三年前每月89美元,現在則是104美元,合大約每月666元人民幣,可以無限次乘坐紐約市的地鐵和普通公共汽車。但是,如果像李明夫婦這樣,每天從近郊乘火車上班的話,還得加買火車月票,每月每人230美元。
人民幣到底有沒有被低估,單純比較價格很難界定。高盛銀行亞太地區首席經濟師邁克-巴參納(Buchanan Michael)告訴記者,「許多低收入國家的匯率比購買力平價要弱,這是正常的,並不能告訴我們貨幣應該在什麼位置交易。」
另外,許多人都喜歡來比較星巴克、麥當勞、Coach等的中美價格,然後就認為中國的物價太貴了。為什麼一小杯星巴克拿鐵上海買33元,而美國也就3美元,相當於20元人民幣。然而,星巴克在美國是大眾消費,固定成本可以攤薄,而在上海則是典型的白領消費。大家都很少看到建築工人走進上海的星巴克買咖啡喝吧。
價格歷史曲線
李明的妻子王萍曾經在2000年初在中國工作過3年。她還清晰地記得,2004在上海太平洋百貨買一條裙子200元人民幣,去年回國再去淮海路太平洋,她簡直不敢踏進百貨公司的大門。相類似的一條蕾絲花邊裙子,開價是1980元人民幣。一件全毛的大衣則是2600元人民幣。這個價格比美國中檔服裝品牌Banana Republic的價格還要高出近一半。
「我感覺我根本不能買原價的東西,價格高得離譜,但是打折也很狠,往往會一折到三折。可是,我不明白的是,中國人似乎很有錢,經常可以看到皮包、裙子還沒到打折就已經搶購一空。」王萍說。
王萍還記得,2005年到美國的時候,自己還只是窮學生,不適應1:8的匯率,當時,美國一個塑料臉盆賣1美元都覺得貴,去年回上海度假,發現國內的價格已經不止8元了。而美國的塑料臉盆的價格還是1美元,而且還是產自中國的。
如今,美國的雞蛋還是和五年前一樣,2美元一打,中國則是翻倍地漲。美國各種肉類的價格還是在2到3美元浮動,中國的肉價則已是2005年的兩三倍了。
王萍說:「我根本沒有想到,國內的通貨膨脹那麼厲害。一方面,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不斷下降,相形之下,手握美元就虧了,應該把錢都換成人民幣;然而一方面,換成人民幣則不能在中國消費,因為,你會發現,同樣面值的人民幣,能買的東西卻越來越少了。」
5年前,1歐元可以兌換10多元人民幣,現在則只能兌換9.2元。5年前,1美元可以兌換近8元人民幣,現在只能兌換6.4元。王萍坦言,家裡現在能夠做的,就是儘量往中國的家裡寄美元,然後換成人民幣存在中國的銀行裡。
「對於我們國內普通老百姓來說,人民幣是拿來日常開銷的,升值只是意味著兌換其他國家貨幣的匯率升了,我後來才明白,和我日常生活關係並不大。」王萍的媽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