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我們畜牧養殖業發展平穩,農民收入年年增加,基本避免了以前價格時高時低的『過山車現象』。」近日,廣元市昭化區畜牧食品局局長申華鋒這樣介紹。
數據顯示:近三年來,該區畜牧產值保持在10.71億元以上;人均出欄生豬3.6頭,居全省第二;人均畜牧業現金收入達到2935.65元,佔農戶家庭經營性收入的56%以上。
昭化區畜牧業是如何避開市場「過山車」的呢?
□吳仕傑 鄒賢良 本報記者 徐凱
第一招:規模 品牌 信息
「一頭肥豬,除去成本,最多賺400多元,只有規模化才有搞頭。」村民朱福雙說。昭化區引導農戶發展適度規模養殖,重點扶持培育年出欄生豬500頭以上、肉牛200頭以上、肉羊300隻以上、肉雞60000羽以上的養殖大戶和聯建適度規模養殖小區(場),建成生態養殖小(園)區96個,養殖戶戶均增收3000元。
品牌是效益的保障。幾年來,該區積極開展畜禽產品地理標誌申請和保護,「元壩生豬」成功註冊國家地理標誌商標,連心雞蛋、劍門關土雞等4個產品通過無公害品認證和綠色食品認證,「雨潤食品」、「聖迪樂雞蛋」等5個產品通過有機食品認證,創建為國家名牌產品。借品牌優勢,全區年新增收入達2.3億元。
昭化還在全區行政村落實了212名村級市場信息員,建立28個鄉鎮市場信息點和「昭化畜牧新農通」等2個移動信息平臺,定期向養殖戶、生產者發布畜禽產品供應、價格趨勢預測、重大動物疫情動態等市場動態和發展趨勢,養殖戶因信息優勢增收達1.1億元。
第二招:五位一體的新機制
財政引導定位,金融撬動到位,技術保障撐位,風險防控補位、訂單營銷升位的產業連結新機制,已在昭化區形成。近兩年,該區採用先建後補、以獎代補、貸款貼息、貸款擔保等方式,整合各類財政資金5億元投入現代畜牧業建設。為鼓勵支持金融機構對符合條件的養殖企業、規模養殖戶給予信貸支持,他們實行適當下浮貸款利率10%,破解資金周轉難問題。
與此同時,該區從本級財政中安排資金1000萬元,由龍頭企業和養殖農戶籌集2800萬元組建了綠源融資擔保公司,從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等在養殖經營利潤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資金,設立市場風險基金,實現了養殖風險防控保障區、鄉、村全覆蓋。該區還搭建產銷對接平臺,推行訂單採購、網絡營銷和產品質量可追溯體系,全區訂單銷售率達到67.3%以上。
第三招:構建產業轉型新模式
該區還以建設生態養殖小區為抓手,構建產業轉型新模式。截至目前,97個生態養殖小區,分別創建為四川省首批精品農業標準化示範區,國家農業標準化示範區;4家畜禽龍頭企業創建為國家級標準化示範場,創建數量居廣元市第一。
該區還按照「種養加」與「豬-沼-果(菜)」相結合的農牧互動發展思路和「種養結合、適度規模、三鏈合一、低碳循環」發展模式,依託168個糞肥預處理收集點,收集70萬噸幹糞供生物有機肥企業加工成有機肥原,滿足全區20萬畝種植基地使用,每年可為農民節約肥料、農藥投入成本8000萬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