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紀初筆者開啟了一段北漂生涯,在那個艱苦又有些孤獨的歲月裡,有那麼一部電視劇陪了筆者好幾年,它並不算多麼優秀或者多麼經典,但它有點兒像那些年北京城隨處可見的三份報紙《京華時報》《法制晚報》和《新京報》,兩個字,耐看!
這部劇就是《重案六組》。
第一次看到《重案六組》這部劇還是在剛開始北漂後一個無聊的深夜,那時候挺流行韓劇,筆者不是太喜歡看婆婆媽媽的韓劇,節奏太慢了。這時候就發現有一部電視劇頻繁出現在各個衛視臺的深夜節目裡,這部劇製作談不上多麼精緻,但節奏很快,而且中間還有一些京腔京味兒的面孔出現,細看一下還是偵破劇,得,就它了。
說句良心話,《重案六組》的劇情設計談不上多麼牛,每個案子也沒有那麼多機關和邏輯,但就是一個字,脆生。筆者愛看它自然有幾個因素:
1、 學京腔,辨京味兒
北漂嘛,雖然每天在海澱寫字樓裡晃悠,但還是要碰到很多老北京人兒的,筆者後來跳槽到一家公司,好傢夥,一大半都是北京土著。幸虧經常看有很多京腔京味元素的《重案六組》,讓筆者和同事基本上不會在語言上脫節,慢慢的也融入了集體。
2、 和同事胡侃
《重案六組》裡有很多案子是真實發生在北京的,也有很多演員都是北京的,尤其是第一部裡的李成儒和第二部裡的丁志誠,他們都是老北京。反正每天和同事在一起時,侃一侃這部劇肯定沒壞處,你只要開個頭兒,得,你就坐那邊聽吧,一幫北京老爺們能給你侃飛了,不是哪個案子是他親戚家誰誰犯的,就是哪個案子是他哪個哥們幫忙破的,反正真真假假雲山霧罩的,聽起來有意思。
《重案六組》讓筆者拉近了和同事們的關係,感謝。
3、 熟悉北京
筆者曾經有兩年在通州混,感謝《重案六組》,他們很多鏡頭都是在北京通州拍的,相當於提前讓筆者熟悉了環境和建築,那時候沒事看看電視劇對照一下地理位置也是挺好玩兒的事情。
4、 長夜的夥伴
北京是一座夜生活很精彩的城市,但有時候並不一定屬於小北漂兒,當你囊中羞澀時最好的去處就是家裡那張床,最好的消費就是把電卡充上躺床上看電視。尤其是到了深夜,在電腦和網絡還不普及,手機裡只有貪吃蛇的時代,能有一部讓你看得進去的好看電視劇是多麼珍貴。
最有意思的 一件事就是,當你在黑龍江臺看了一集《重案六組2》時,再換臺發現河北衛視在播放《重案六組1》,得,再看兩集。這邊沒了的時候再換臺,嘿!山西臺在播放《重案六組2》,得,還能繼續看。
《重案六組》很多案子都是一集之內結束的,因此你不管從哪集看都不會有陌生感,就是有時候大曾、楊震、白羚、田蕊來回切換有點兒累,唯一不變的是老鄭和季潔,有時候光看他倆的話還真分不出看的是哪部,必須等其他人出來才知道。
很奇怪,有些案子都看了好幾遍了,居然還能看進去,劇情早被自己大腦劇透完了但仍然不嫌煩,大概這就是耐看電視劇的優點吧。
5、 養成了看報紙的習慣
《重案六組》每集一個案子,有時候不是河漂兒就是殘肢的,這麼快的節奏和耐看的內容跟北京的幾份暢銷報紙一樣。由於關心身邊的案子,筆者就養成了看報紙的習慣。那時候早上上班買一份京華,晚上下班買一份法晚,周末買一份內容更豐富的新京,就愛看上面寫的零零碎碎的案子。
感覺很奇怪,筆者即使現在看到《重案六組》也會馬上想到那幾份報紙,可能在某些氣質上這部電視劇和那幾份報紙有相同之處?
不光是看報紙,也是由於《重案六組》的影響,筆者開始留意關於北京的那些刑偵文章,比如薩蘇的京城十案系列,最著名的就是那個「雙橋老流氓」。
說了一大堆,感覺愣是沒說幾句關於電視劇如何如何的話,怎麼說呢,可能在筆者心目中,《重案六組》和京華、法晚以及八通線一號線二號線十三號線一起成為了那段北漂歲月的永恆記憶。
最後還是要說幾句關於電視劇的,相對來說,筆者認為《重案六組1》裡的演員好,大曾、白羚、江漢和黃濤筆者都喜歡,《重案六組2》裡的劇情更好。當然田蕊也是筆者永恆的最愛。
嗯,胡剛老婆也不錯,她以前主演過一部超長的電視劇《京都紀事》。
至於《重案六組》第三部和第四部,筆者印象就很淺了,因為那時候早就告別北漂,躺在家裡沙發上實在找不到那種深夜換臺到處是《重案六組》的驚喜感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