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樹懶,大家肯定會想起《瘋狂動物城》裡的閃電,其名字和氣質簡直是相差十萬八千裡,記憶最深的就是那個火車到站,閃電還在慢吞吞下車時,車門已經無情關閉···
樹懶,那是名副其實的懶,懶得吃、懶得動、懶得去玩,也是真的慢,乍一看,還以為是電影特技,慢動作回放,連自己到嘴的食物被猴子搶走了,也只是慢慢伸手去夠,殊不知,早已成為猴子的囊中之物。
說它們懶吧,在拉粑粑這件事情上,似乎又有點冤枉他們了,它們堅持的最好的,也算是最勤快的一件事情就是拉粑粑了,一周一次,從樹上歷經千辛萬苦爬下來,把粑粑拉在樹下的同一坑內。
作為以懶聞名的動物,就連名字都盡顯氣質的樹懶,「空投」似乎更符合氣質,這也是我們覺得詫異的地方,更讓人詫異的是,研究顯示,在有記錄的樹懶意外死亡事件中,超過5成的樹懶是在拉粑粑時喪命的。
像那些樹棲動物,猴子、考拉,都是直接在樹上方便,省事又高效,它們可不會考慮「空投物」會砸到哪個倒黴蛋呢,還有最常見的是,鳥類拉屎不是在樹上或者直接在空中解決嗎?誰還沒碰到過,車子停樹下,送你一堆「禮物」的情況。
下樹拉屎不僅麻煩,而且隨時會有生命危險,那比龜速更慢的速度,就算要命的時刻,它們的行動速度也不會超過720米/小時,相當於0.2米/秒,而世界吉尼斯紀錄,最快的龜速為0.26米/秒,它們比烏龜還要慢。
樹懶每天都掛在樹上,基本不會下樹,除了拉屎,常年的行為習慣,已經讓它們退化到難以在地面爬行了。這點上,比烏龜差遠了。
因此,如果沒有樹的保護,它們隨時都可以成為捕獵者的囊中之物。
從這個角度看,樹懶屙屎這件事情就顯得更加的詭異了。
雖然它們作為新陳代謝最慢的動物之一,一周才方便一次,但這一次都是在用生命在賭啊,且不說上樹下樹的時間,就說便秘導致它們在樹下停留的時間,招來敵人的代價可是生命的代價。
那為什麼樹懶會有這種違背常理的習慣呢?
第一種說法,也是最早的一種說法,稱為「交友說」,樹懶再懶,也得繁衍後代,總是待在樹上也不是個辦法,那就趁拉粑粑這個機會來交流下感情好了。
因此有人認為,樹懶屙屎這件事情是社會化行為,下樹能增加與其他樹懶之間接觸的機會。
而在地上挖坑拉屎就像是一個標記和暗示,暗示著其他樹懶,此樹有主,而且英俊瀟灑,歡迎異性來擾。
看似合理,但這個說法終歸沒有站住腳跟,科學家已經確認了樹懶的交配行為,在繁殖季節,雌樹懶一聲「吼叫」,雄樹懶便會尋聲而來。
第二種說法是,樹懶下樹拉屎是因為想給大樹施肥,以便大樹能夠枝繁葉茂,畢竟,這是它賴以生存的唯一的家。
但這個說法遭到了「空投」一族的反對,大樹的根系發達,空投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何必下樹,這無異於「脫褲子放屁」。這個說法顯然是站不住腳的。
第三種說法則是契約關係說,這一說法是由威斯康星大學教授喬納森·保利的研究團隊提出的,也是目前為止,最為合理的解釋。
這種說法的核心就是,樹懶與它們毛髮的寄生物某種飛蛾的契約關係。
這種飛蛾叫樹懶蛾,完全是靠寄生在樹懶毛髮中生存,食物就是樹懶的皮膚分泌物和另一種寄生物藻類。
據統計,一隻樹懶身上可以養活120隻樹懶蛾。
既然樹懶蛾依賴樹懶生存,它們之間的契約關係又從何談起呢?
表面上看,樹懶娥是完全依賴樹懶生存的,甚至還趁樹懶下樹的間隙,把卵產在樹懶粑粑上,幼蟲孵化後,靠粑粑維持生命,等幼蟲長大點,再趁樹懶下樹的機會飛到樹懶身上,開始一生的寄生生涯。
那樹懶這種連自己孩子掉下樹都懶得撿的動物,又怎麼會為了寄生在自己身上的蛾子們,大費周章的下樹拉屎?這顯然不合理。
為了探求這一真相,教授團隊在哥斯大黎加抓了一批樹懶,對它們身上的樹懶蛾和微生物進行了研究。
發現,樹懶身上存在著一個微型的生態系統,這裡生活著樹懶蛾、植物及動物,而樹懶娥的密度與植物微生物的數量成正比。
而這些植物和微生物就成為了樹懶平日的「小零食」了。肚子餓時,用爪子一抓,就能吃到東西了,甚至比樹葉來得更方便,還有什麼比這更能偷懶的呢,真是無所不用其極。
因此這樣就能夠解釋,為什麼樹懶用生命願意下樹拉屎了。
飛蛾的排洩物和死後的屍體都含有大量的氮和磷,是上等的肥料,有了這些肥料,植物和藻類才能更好生長,進而能更好滿足樹懶的生存需要。
而且這些藻類能起到保護作用,綠藻讓它們的毛髮變成了綠色,能與樹的顏色更好的融為一體,稱為自己的保護色。這樣,它們的天敵角雕很難發現它們。
樹懶:別人笑我拉屎太瘋狂,我笑別人看不穿。你們笑我是笨蛋,我笑你們才真笨。
本文由趣聊科學原創,喜歡請點讚,歡迎關注,帶一起了解那些奇妙的科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