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有一隻貓,他死過100萬次,又活過100萬次。
有100萬個人寵愛過這隻貓,
有100萬個人在這隻貓死的時候哭過,
可它卻一次都沒有哭。
這是《活了100萬次的貓》的開頭,十分吸引人。這本在豆瓣獲得9.0高分的繪本,自從2004年出版以來,僅僅是中文的銷量就超過100萬冊。繪本講的是一隻驕傲又孤獨的貓,毫無感情地活了100萬次以後,遇到了一隻白貓,從白貓身上,他體會到了愛才是生命的真諦。
封面圖
有道是,醉過方知酒濃,愛過方知情重。我看過很多這本書的書評和讀書心得,講得都是生與死,愛與被愛,又或者是生命的意義在於給與愛。總結得都非常到位,有點遺憾的是,他們只解釋了這隻貓的結局。
為什麼這隻貓被那麼多人喜歡,它卻無動於衷?為什麼那麼多愛他的人,都沒辦法讓她留戀,而白貓可以?遇見對的貓,就能學會愛嗎?很多問題都沒有去深究,只是簡單的理解為「故事劇情需要」,或者是「以前不會愛,現在會愛了」。
這個回答總覺得有點簡單粗暴。
關於愛的定義,在《少有人走的路》中是這樣的:
愛,是為了促進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種自我完善的意願。
與其說因為這隻貓因為愛了所以幸福了,不如說它心智逐漸成熟了,所以幸福了。當我們從心智成熟這個角度去理解愛,我們發現,貓的整個故事,不但是一部尋愛史,也是一部心智成熟史。
而作為一個媽媽,再看這個故事,我猛然發現,我們的孩子就是這隻萬千寵愛於一身的貓啊,他正在在在100萬次中的輪迴中嗎,還是已經找到了幸福?而作為一個媽媽,在這個故事中我們又是什麼角色,怎麼樣才能幫到孩子?我相信,深讀這個故事,深度剖析這隻貓的旅程,對我們幫助孩子完成心智成熟之旅,學會愛大有裨益。
本篇,我將以「成長」為主線,談談這隻貓的心智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成熟的。最後結合著名心理學家佛洛姆的一些理論,談談父母如何幫助孩子學會愛。
當孩子學會了愛,也會像這隻貓一樣幸福吧。
這隻貓是一隻漂亮的虎斑貓。它曾經是國王的貓,被裝在漂亮的盒子裡,陪著國王四處徵戰,但他討厭什麼國王;他曾經是水手的貓,跟著水手環遊世界,但他討厭什麼水手;他還曾經是馬戲團的貓,是小偷的貓,是老奶奶的貓,是小女孩的貓,但他都討厭。
為什麼這隻貓被100萬個人寵愛過,它卻毫不領情?因為它雖然擁有過財富、擁有過眼界、嘗試過刺激也體驗過閒適,但它從來沒有被真正愛過。
貓是國王的貓,但他討厭什麼國王。
愛,應該是無條件的。國王、水手、馬戲團、小偷、老奶奶、小女孩,他們從來沒有真正愛過這隻貓,他們日日夜夜帶著這隻貓,照顧著這隻貓,僅僅是因為它需要這隻貓。
國王需要這隻漂亮的貓來展示自己的財富和品味,小偷需要這隻貓引開惡狗,馬戲團需要這隻貓當表演道具。在別人眼裡豐富多彩的體驗,在貓的眼中只是被利用的一世又一世,它活成了人們滿足自己的欲望的道具。沒有被接受的愛,其實只是一種愛的欺騙。
貓是小偷的貓,但他討厭什麼小偷。
愛,應該是平等的。在100萬次的重生中,這隻貓一直是一隻寵物。既然是寵物,本來就是不對等的,主人要的只是順從。
貓討厭坐船,卻被水手帶著周遊列國;它討厭狗,卻被小偷當成狗的誘餌;它想去外面玩玩,但卻被老奶奶禁錮在家裡;主人看中的,是這隻貓不會說話,不需要溝通。直接把欲望、想法、感受投射到寵物身上就可以,根本不費力氣。這隻活了100萬次的貓,已經洞察了這100萬個人虛偽的愛,它變得麻木,對外表現為毫不在乎。
在這個階段,貓的心智之旅還停留在「嬰兒期」,雖然活了100萬次,但內心卻沒有絲毫成長,因為它一點自我完善的意願都沒有,它甚至說:「我已經不在乎死不死了」。
貓是馬戲團的貓,他討厭什麼馬戲團。
其實,很多父母對待孩子,就像撫養寵物一樣。記得一次黃磊的女兒多多染髮的相片,引起了很多網友的譴責,在這些網友的眼中,多多變成一個「壞孩子」了。無獨有偶,一個男孩也有相似的困擾,當他對父母說想留長髮,父母立刻把他罵了一頓,說如果留長髮,就不認他這個兒子了。多多當時面臨網友的責罵,她怎麼想,我無法得知。但這個男孩是這樣說的:
「我覺得我和家裡的那一條名貴的金毛是一樣的,我沒有任何自由,不能有想法,不能有意見,我要做的只是聽他們的話,他們總有一大堆道理讓我聽他們的話。我只是他們的物品,是他們彰顯身份、地位、錢財的工具。」
很多父母口口聲聲說愛孩子,其實只是借用孩子滿足他們的需要,而不把孩子的心智成熟當做一回事。這不是愛,愛是無條件的,愛是平等的,而平等意味著尊重孩子的想法,讓孩子釋放個性。
從文案可以看出,多多媽媽是支持多多追求自己的審美的。
後來,貓不再是別人的貓了,他成了一隻野貓。貓頭一次成了自己的貓。貓太喜歡自己了。
一隻不在乎自己死不死的貓,為什麼突然學會了愛自己?《愛的藝術》中提到:
愛的重要特徵之一,在於愛著與被愛者都不是對方的附屬品。
當貓獲得了自由,他終於得到了成長的契機——獨立,這是他整個成長曆程中一個關鍵的轉折。當他不再是別人的附屬品,財富、地位、權利、安逸又算得了什麼?他終於為自己而活,他喜歡上這樣的自己。當他學會愛自己,也會後面學會愛人提供了養分。因為,一個不懂得愛自己的人,沒可能懂得怎麼愛人。
他成為了一隻漂亮的野貓。
然而,很多孩子沒那麼幸運,他們的父母不能理解孩子是獨立的個體。《少有人走的路中》分享過一個故事。作者幫助過一個30多歲的女士。她從18歲開始就多次自殺未遂,患有人格分裂。在他的幫助下,這位女士恢復得很好。一次,他向這位女士的媽媽匯報情況,但是沒想到,這位媽媽沒有因為女兒的康復喜極而泣,而是傷心地流下眼淚:「我的女兒太苦了」。
作者很驚訝,反覆安慰這位母親:「你的女兒雖然很不容易,但是她現在已經很好了,所有的付出都有了回報,我們應該高興。」這位母親還是繼續哭泣:「啊,我的女兒,真的受了太多的苦。」
多次反覆後,作者突然明白,就像很多患有精神分裂的人的母親一樣,這位母親也是重度的自戀者。這位母親哭,不是為了女兒,而是因為她覺得自己苦。她沒辦法對孩子的感同身受,自然也沒辦法回應孩子。她雖然意識到孩子是不一樣的人,但潛意識裡,認為孩子只是自己的延伸。
就像有一天,女兒回來高興跟她說,她得獎了,母親卻對她說,有什麼值得高興的。當女兒和她說,老師今天罵了我,母親卻說,老師其實是個好人。而孩子,因為媽媽沒辦法對自己的感情給予正確的反饋,因此很容易抑鬱、甚至精神分裂。
據說,真正好的關係是相處不累,這同樣適用於親子關係。很多媽媽因為操心孩子身心疲憊,孩子因為被剝奪了權利,也抑鬱煎熬。只有等孩子長大離開父母,有了適當的距離,雙方才會輕鬆一些。很多人誤以為原因是,終於把孩子拉扯大了,孩子懂事了。其實是因為孩子自由了,獨立了,才終於能成長了。
不管是哪一隻母貓,都想成為他的新娘,有的送條大魚當禮物,有的獻上新鮮的老鼠。但他卻說:我可是死過100萬次的,我才不吃你們這一套。
而就是這樣一隻只喜歡自己的貓,當他愛上白貓後,當他看到白貓老死後,他從晚上哭到早上,從早上哭到晚上,哭了100萬次。直到它靜靜地,一動不動地躺在了白貓的身邊。他再也沒有再次活過來了。
他為什麼沒有再活過來?就像很多書評寫的一樣,他的這一生,知道了愛是給予而不是獲得,他獲得了愛人的能力。他十分幸福,他滿足了,他放下了執念。但是,一隻只愛自己的貓,為什麼突然間就懂得了愛的真諦呢?怎麼突然間心智就成熟了呢?
沒有什麼突然之間,他做了很多努力。要學會愛,就要去行動。
1、他勇敢地踏出了第一步,選擇去相信別人。很多母貓想做他的新娘,但他「不吃她們那一套」,但有一隻白貓引起了他的注意。這隻白貓從來不主動理睬他。他不斷試探這隻白貓,「我可是死過100萬次呢,你一次都沒活完吧?」「我還當過馬戲團的貓呢!」但白貓只是簡單地回了句:哦。
他哪裡是不想愛,他只是不敢愛,怕會進入100萬零一次的傷害,他只是用不需要別人來麻痺自己,用驕傲和冷漠為自己掩護。但是,經過多番小心翼翼的試探,他覺得這隻白貓有點不一樣,白貓不想要佔有自己,不會因為私慾和自己在一起。他決定給自己一次機會,他鼓起了勇氣說「我可以待在你身邊嗎?」
「我活過100萬次哦!」「哦。」
2、他勇敢地揮別了過去。
《天生好手》裡有一個天才棒球運動員,剛進入職業比賽就受傷了。他灰心喪氣的回想起童年:「我本來可以做得更好。我本來可以打破有史以來的每一項紀錄。」他然後他繼續問了自己一句:「然後呢?」對啊,然後呢?這樣只是緬懷過去有什麼意義?
我呀,活了100萬次了。然後呢?這隻貓認識了白貓後,它突然覺得以前並不重要了。
白貓生了很多可愛的小貓,虎斑貓再也不說『我呀,活過100萬次了』,他愛白貓和小貓,勝過自己。
童話故事都是如此美麗,他選擇了揮別過去,活在當下,才成全自己的幸福。
3、他的自律成全了他和白貓的愛。
《少有人走的路》中提到:
真正懂得愛的人,必然懂得自我約束,以此促進對方心智的成熟。
愛感覺和精神貫注息息相關,愛要付出必要的精力,因為我們精力有限,不可能瘋狂地愛每一個人。
虎斑貓就這樣一直陪在白貓的身邊,他沒有三心二意,他從一而終,靜靜地陪著白貓。淺水喧鬧,深潭無波,真正能掌握和控制情感的人,不會缺少激情和活力,而且能夠使情感更為深刻和成熟。
至此,虎斑貓的心智成熟了,他一步一步學會了愛人。等他的孩子一個個離開,他靜靜趴在年老的白貓身邊,他想「真想和白貓永遠一起活下去啊」。
從不相信別人,到願意去相信別人;從執著於100萬次的生活經歷,到選擇放下;從眾多母貓圍著他獻殷勤到只選一瓢。所有的一切都不是簡簡單單就能完成的。寥寥幾筆,看上去簡單無波,但卻是艱辛地自我救贖,試想一下,如果是一個普通的成年人,每完成一步,要付出多大的決心和心力?
佛洛姆在《愛的藝術》中提到:
與愛的能力的發展密切相關的,是愛的對象的發展。最理想的是,父母通力合作,讓孩子健康的成長。
母親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讓孩子有安全感。母愛不企圖阻礙孩子的成長,不鼓勵他的依賴,母親要對生活有信心,不會把焦慮傳遞給孩子。孩子獨立並最終離開她的願望,是母親生活的一部分。
父親給予孩子有條件的愛,孩子需要努力才能獲得。父母應該以道理和期望來引導孩子,應該是忍耐和寬容,而不是威脅與獨裁。應該讓正在成長的孩子逐步成為自己的主人,最後與父親的權威剝離。
母親和父親的通力合作,孩子最終會成為自己的父母。父母的形象最終在孩子身上內化成固定的品德和責任。一方面,心裡有一種聲音,鼓勵他勇敢地去愛,因為他是安全的,無論他犯了任何錯誤,都會有人去接納他;同時他也知道,自己是需要遵守規則的,自己的犯錯,就要立刻改正,否則就無法贏得別人的愛。
至此,因為充足的安全感,他就有了直面困難的勇氣,這是心智成熟重要的心理基礎,幫助他勇敢地去愛別人,不怕受傷。同時他也知道要付出努力才能獲得愛(就像獲得父親的愛一樣),因此他敢於行動。這是促進心智成熟,不斷深化愛的重要途徑。
愛過,就是幸福。
這繪本,最強烈的衝擊來自100萬次的不幸,和最後1次的幸福。而最令人痛苦的是,如果那隻貓是孩子,那孩子100萬次的不幸中,那些形形色色的國王也好,水手也罷,老奶奶也好,小女孩也罷,都是母親的化身而已。
我們一個不小心,就會讓孩子陷入100萬次的痛苦中。而學會適時的放手,學會正視孩子的個性和獨立性,是母親的必修課。
最後,送上紀伯倫的詩的節選,作為結束: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藉助你來到這個世界,卻非因為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想法。
……
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像他們一樣
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像你一樣。
因為生命不會後退,更不會在過去停留。
大家好,我是栩栩與夕夕,二胎寶媽,喜歡讀書,喜歡陪孩子讀書。關注與我,育兒路上我們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