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當今世界的手機品牌,在中國市場熱度最高的廠商,非華為和小米莫屬。華為之所以熱度高,是因為源源不斷的研發驚喜和無故加之而不怒的淡定應急;而小米熱度高則是因為行事作風與眾不同,用網際網路思維做手機。因此,華為的企業形象,就比較清晰,而小米飽受爭議。這就導致雷軍到底在想啥,就成了很多人關心的問題。日前,中國企業家雜誌給雷軍做了一次訪談。由於內容較長,筆者便從中摘取了三點網友比較關心的,與諸君分享。
圖左為雷軍
問題一、小米是在搞飢餓營銷還是真的庫存不足?
關於這一點,雷軍在採訪中表示:小米創立早期老是供不應求,消費者老覺得我們故意飢餓營銷,其實是我們能力不足。之前連供不上貨這個問題是什麼都搞不清楚,2016年才知道供不上貨本身是交付問題。結合雷軍早期的訪談和小米10的幾度售罄,飢餓營銷應該可以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雷軍也沒想到小米會發展這麼順利,庫存不足;第二階段、嘗到甜頭後,效仿蘋果飢餓營銷,2016年遭遇滑鐵盧,開始修正自己;第三階段、小米10就是一次嘗試,所以沒建加工廠,計劃沒趕上變化。
小米10 Pro
問題二、雷軍經常說,小米喜歡交朋友,為何不能跟華為做朋友?
關於這一點,雷軍的回答是:中國企業只有抱團,良性競爭,才有機會在全球更大規模地成長。良性競爭必不可少,一枝獨秀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平心而論,雷軍個人懟友商的頻率和力度都是比較適中的,可以算得上是「良性競爭」。但是盧偉冰和王騰顯然有幾分會錯了意,或許也有當局者迷的因素,力道大了一些。倘若發現友商不足時,能夠私信友商,蹭友商熱度時,能夠打聲招呼,並控制語氣。也許華為和小米就能成為朋友,花粉和米粉也是。
華為
第三、雷軍說過「手機銷量一旦減少,就很難起來」,而小米手機在國內的銷量越來越少,這是不是衰落的前兆?
關於這一點,雷軍在採訪中表示:2016年我們遇到小米十年中的第一個坎兒,我們提出要敬畏製造業,實際上是已經充分地認識到,在積累製造業經驗的過程中,無論我們團隊多優秀多聰明多勤奮,都要為此付出代價。在過了這個「坎兒」之後,小米重新定位自己,做出了調整。其實在2016年和2017年,小米銷量雖然下降,但當時小米的業績還是保持了持續成長,而且還維持了盈利能力。
圖右為盧偉冰
這是一個尖銳許多的問題,雷軍顯然沒有準備,只是基於四年前的背景,回答了前半句。至於現下小米的狀況,以及小米的未來發展並沒有多說。為保證文章的完整度,筆者結合這兩點談談自己的看法:先說小米的現狀,拋去以印度為代表的欠發達市場不談,小米手機的銷量確實是持續下滑的。但是這並不代表銷量的下滑會沒有底線。因為市場仍然需要性價比,而脫胎於小米的紅米已然站穩腳跟,OV並沒有找到很好的方法,去挑戰紅米的「硬體收入+廣告收入和小米生態」。
印度米粉
確定了小米能活下來,咱們再看小米的未來發展。目前小米生態是形勢一片大好,但是手機卻是ALOT業務的核心,所以小米的未來並不好說。一方面,米粉會因為買了小米手機,而去買小米手環這樣的周邊產品,但是卻不會因為這些周邊產品去購買小米手機,所以小米手機的銷量會決定生態的興亡。另一方面,小米之所以ALOT做得這麼好,意識超前是決定性因素,但這一優勢會隨著時間變長而削弱。為保持優勢,小米雙管齊下,一者是培養性價比粉絲的品質消費意識,二者是在高端機市場佔據一席之地。這兩條路都不容易,筆者只能道一句不確定。
寫文不易,喜歡的朋友記得點讚轉發+ 關注支持一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