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媽媽總是希望能儘可能地保護孩子,希望孩子永遠快樂,並且永遠不遭受自己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任何痛苦。
可是面對這樣的媽媽,爸爸卻很擔心過度保護孩子,會讓他變成一個廢人。
那麼父母愛孩子並確保他們快樂,到底有沒有錯呢?
託蒂·伯德是一位勵志演說家,他曾說過:「孩子有四個成長階段:抱起我,抱緊我,放下我,對我放手。」
儘管這可能是一個過分簡單化的說法,但在某種程度上,你作為父母的目標是要養育一個能像成年人一樣作為的孩子,一個能獨立的孩子,一個能在生活中有所貢獻並感受到成功的孩子。
如果你對孩子過度保護、溺愛並解救,你就很難讓孩子成長為一個快樂、成功的成年人。
孩子們需要機會來發展自己的「失望肌肉」,以便能處理生活中的坎坷起伏。
你越是試圖幹涉、管得太細,孩子就越容易喪失信心並失去從錯誤中學習的機會。
更糟糕的是,你的孩子可能會變成一個相信自己有特權的成年人,並認為其他人必須為他的健康和幸福承擔起所有責任。
那麼,父母應該怎樣愛護孩子,又不致於形成過度保護呢?
1、不要事事為孩子搶著做。
生活中的任何事情,在你介入之前,要先看看孩子不會怎麼做。
要保持在安全距離內,但要閉上嘴,睜大眼睛。
你或許會驚訝地發現,孩子能多麼經常地解決問題,而不用你的幫助。
對年齡大一點的孩子,要稍等一會兒,然後問:「你願意我幫你嗎?」即使在這個時候,也不要解救孩子,但要用頭腦風暴想出一些他們能夠實施的方法。
2、要知道讚揚和鼓勵之間的區別。
要當心說「好孩子」,而要具體說出孩子做了什麼:「謝謝你幫我溜狗,小狗真的很喜歡你牽皮帶的方式。」
或者,「我注意到你是那種喜歡自己切食物的孩子。」
3、要允許感受,學會識別感受、說出感受的名稱並承認感受。
如果孩子感到沮喪,沒關係。這不會要孩子的命。
如果你的孩子在被一個朋友拒絕後感到傷心,只需要給他一個安慰的擁抱,並相信他會挺過去。
4、讓孩子做家務,並為他們安排做家務的時間。
在家多準備一些小工具、掃帚、椅子、凳子等等,以便孩子能夠幫助你做家務活。
如果孩子有很多家庭作業是做,也不要讓他們跳過每天的家務時間。
要期待孩子安排好他們自己的時間,做他們該做的家務或者與別人交換。
要對你的孩子有信心。
當孩子說「我不幹了」,而你知道他或她能幹時,要說:「我相信你幹得了。」
如果你不認為孩子能做到,要說:「我們現在先忘掉這件事,明天我會教你怎麼做。」
5、給孩子一些零花錢。
教孩子學會自己管理零花錢。
當孩子花光後,不要解救他們或給他們買東西
6、要為自己何時願意為孩子做事設立界限,然後要堅決執行。
要告訴孩子,衣服你只洗放在洗衣籃裡的。
你也不會把孩子忘記帶的午餐送到學校。
7、多給孩子嘗試的機會。
要求你的孩子嘗試新的活動,在他們確定自己是否不想繼續一項活動之前,要給孩子3-4次機會。感到害怕沒關係,但不能不嘗試。
8、不要給孩子特殊待遇。
如果家裡超過一個孩子,要注意,不要特殊對待家裡最小的孩子。
不要僅僅因為他顯得比家裡的其他孩子年幼和弱小,就認為他沒有能力。
排行最小的孩子,往往會由於在家像嬰兒一樣被呵護而失敗。
9、要願意讓孩子現在遭受點痛苦,以防止今後更大的痛苦。
孩子為了得到特殊對待而哭鬧和央求,很可能你比他們還傷心。
當你相信嬌縱對孩子毫無益處時,你就會更容易做到和善而堅定地避免嬌縱孩子。
10、從錯誤中學習。
要相信你的孩子能夠從錯誤中學習,並要帶著敬畏之心看著孩子根據自己的經驗作出改正。
作為過來人的家長都會知道,每當我們面對一件自己從未嘗試過的事情時,都會經歷一段艱難的時期,孩子也一樣。
學習並掌握新技能的方法,除了多練習多嘗試,別無他法。
如果家長能在孩子身邊做他們的教練和啦啦隊長,但不是傭人或僕人時,孩子們會從承受的壓力以及完成需要完成的任務的經歷中,學會時間管理。
也能夠鍛鍊自己的勇氣,而不是習慣成為受害者。
最後,父母自身有一種心理也值得注意,比起孩子,父母自己其實更想被孩子需要,最好是永遠都會被孩子需要,但是,一定要給孩子機會,讓他們變得堅強並且自由翱翔。
(本文來自:百度寶寶知道 我是小扒扒)
————————
世界很複雜,百度更懂你
關注寶寶知道,了解備孕、懷孕、育兒更多精彩內容:專家直播、日刊知識、胎教電臺、兒童故事、動畫片,還有寶媽們最愛的社區圈子!寶寶知道與千萬媽媽在一起,科學孕育,為愛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