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工薪階層,兩夫妻得朝九晚五的上班,而孩子又還小,連幼兒園都還沒上,那確實得專門有一個人帶小孩。
通常這種情況之下,孩子不是由爺爺奶奶帶,就是由外公外婆帶,反正哪邊有空就哪邊帶。
兩邊實在都帶不了的,那就只能是要麼請保姆,要麼夫妻一方辭職在家帶孩子。但這兩種方法,都得有足夠的經濟實力支撐。
作為在農村生活了大半輩子的老人,也確實是不太喜歡進城居住。
城裡的生活習慣和農村差別太大,老人又不像年輕人那樣適應能力強,學習能力好,容易接受新事物,他們習慣了自己原有的生活方式,大多不願作出改變。
城裡的環境不僅讓他們覺得有陌生感,也會讓他們無所適從,而且離了熟悉的左鄰右舍,在城裡又沒個聊天的人,還會有一種孤獨感。
而且正所謂是相見好,相處難,農村與城市的習慣衝突,老年人與年輕人的觀念差別,長時間住在一起後,往往會矛盾重重,尤其是婆媳矛盾。
很多人還會認為,作為孩子的爺爺奶奶,把孩子帶好了,那是理所應當的,帶不好那就是失責了,所以,老人進城給兒子帶孩子,其實壓力挺大的。
其實,人們往往曲解了一個事實。原本,父母將孩子養大成人,就已經盡了他們的責任了。不過,做父母的,總是想竭盡所能的替孩子多分擔一些,好讓他們能過得輕鬆些。
所以,之後又要幫孩子找工作,找老婆,傾盡財力助其結婚,生了孩子還要幫他們帶,這完全是出於他們對孩子的愛。
但這些付出,到了很多年輕一輩的眼中,往往成了理所應當了。覺得父母既然生養了我,就有責任替我找份好工作,結婚時得替我出錢,生了孩子得幫我帶。
而且,在有些年輕人的觀念中,更是認為:我這是替你們生孫子,要不是為了替你們傳宗接代,我還沒想生孩子呢!在這種觀念下,更是把孩子全權丟給老人了。
農村老人既然不想進城帶孩子,那就和兒子說清楚原因。
作為成年人,小夫妻倆結婚時就應該考慮到孩子出生後撫養的問題,如果有老人幫著帶,固然是好,如果老人因為某種原因帶不了孩子,那作為孩子父母,責無旁貸該把事情處理好,而不是什麼都甩給父母解決。
也更沒有說,父母不能幫兒子帶孩子,還得補貼其家用這一說。
如果父母有這個經濟能力,而且他們也願意,給兒子補貼些錢,讓他們請個保姆,或夫妻一方辭職在家帶孩子,固然是兩全其美。
但如果父母無此能力,作為兒子的也無權要求,更無權指責。他們已經含辛茹苦地帶大了自己的孩子,並助其成家立業,他們已經盡了他們的責任,此時也該安享晚年了,反倒是兒子應該每月給父母一些贍養費,讓他們的生活能夠更寬裕些。至於自己的孩子,只能是自己想辦法了。
點右上角「關注」,看陌上花每日給您帶來各種農村趣聞雜談和農事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