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什麼季節,釣獲的多少雖然與很多因素有關係,筆者以為,只要天氣正常,誘餌、釣餌沒問題,基本上總會用所斬獲。但是同樣的水面,同樣的魚情,同樣的天氣,餌料、漁具差不多,甚至是釣魚的方法(長竿短線、多窩輪釣)也相差無幾,為什麼別人能釣到魚,而你只是看著人家魚獲不斷,自己卻是乘興而至,敗興而歸呢?
冬季可釣的魚種大都是鯽魚,那麼冬天釣鯽魚和夏天釣鯽魚截然不同。冬季打窩2小時以上沒有鯽魚開口都很正常。這是因為冬季魚類活性低,不會像其他季節四處遊蕩覓食。
冬季想要收穫豐收,就要主動去尋找窩點,然後在判定的窩點附近打窩誘魚。那麼問題來了,怎麼判定此處就是魚窩呢?下面分享4個尋窩技巧與大家共同探討。
1.尋找氣泡多的地方。一般水底冒氣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水下生物活動造成的。當然氣泡要看是否是零星,斷斷續續的氣泡,而且到了水面並不是很快就破了的那種。選擇有氣泡的釣點肯定沒錯。需要注意的是,冬季窩點肯定水比較深,淤泥也會很厚,採用釣底的方式,就要用長子線,並且餌料要輕。餌料重的話,沉入淤泥中影響鯽魚吃餌。
2.選擇水草、枯枝較多的地方。諺語說,釣魚不釣草,等於瞎白跑。要看水面是否有冒出來的水草,或者在一塊水域能看到水面下隱隱約約的水草。冬季水草在動,多半是鯽魚活動造成的。
3.選擇水域較為渾濁的水域為釣點。水至清則無魚,水清透明的話、魚類都很膽小,影響鯽魚進食。水的渾濁,就是由於魚類遊動、覓食攪動了水底淤泥、枯枝敗草等腐敗物質,使得此處水域較別處略微渾濁。
4.要選灣裡釣點。魚諺說:長釣腰、方釣角,不釣凸點就守灣。
首先,彎道水流速度慢,風速低,適於魚類聚集。其次,彎道裡面裡面浮遊生物多,枯枝敗葉等物質也會通過水的回流停滯在這裡,碎石等形成的障礙物是魚類天然屏障。這類水域有利於魚類攝食及隱藏,故容易形成魚窩。還有,灣裡面水底情況複雜,魚類可以就近攝食,形式不好可以往深水、遠處逃遁。至於掛底的擔憂,我以為掛底頂多浪費子線和魚鉤,成本不高,而空軍的成本要了高很多。
上面選擇釣點方法不是對照某一種方法而是要綜合考慮,符合的條件越多效果越好。
除了上述因素以外還要考慮釣點水深,根據天氣確定釣點深度,所謂冬釣深,是否一定要越深越好呢?水底深處確實比低處降溫速度慢,受環境變化因素影響較小,水深低,太陽照射、氣候變化,造成忽冷忽熱不穩定,但是超過5米水深,光線照不到的地方溫度太低也同樣不利於魚類棲息,釣點推薦選擇1.5米--5米水深為宜。
還有多打窩,切記不要守釣一個窩子,冬季魚類不會像其他季節巡遊覓食。只會節省體力在一個窩裡待著。重要的事情說三遍:找魚窩、找魚窩、找魚窩!
希望釣友們掌握上述選釣點技巧,魚獲多多。
圖片部分來自網絡
文章只是個人觀點,歡迎大家在下面留言,共同探討。